读者来信
2005-01-04
“《亮剑》的成功在于它塑造了一个真实的革命军人的形象。以往电影电视里的战争、军人多是经过‘提炼、美化的,实际的情形要复杂得多。而李云龙的性格缺陷甚至他的几分‘匪气,恰恰是观众眼里的真实所在,因此更令人信服”——北京读者
蒋平(湖南)
还要更努力
前不久,我随人大的几位同志深入到城区背街小巷进行了调研。之前,由于几任领导热衷于“政绩工程”,将大量的资金用于新城区扩建,致使旧城区得不到维护,道路破烂不堪,垃圾遍地,污水横流。旧城问题成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多次呼吁、群众普遍关心和关注的热点和难点。新一届政府班子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将背街小巷的改造列入去年公开承诺的“10件实事”之一,人大方面也加强了对这件实事的督查力度,在各方的努力下,旧城区几个条道路终于得以焕然一新。
人大督查组走过的几条小巷,许多老百姓夹道欢迎。不少人还自发挂起了感谢横幅、放起了鞭炮,这些,都被随行的记者一一摄入了镜头。当晚新闻就在电视台播出了,令我意外的是反响不像我们想像得好。我私下作了一个调查,大伙儿的态度是:这些新闻一看就像是“做”出来的。我评释说这条新闻绝对真实,我就是当争人啊。他们说,那又能说明什么?城市有那么多问题,多少年了,才解决这一点,就值得大书特书?原来真正的原因在这里。
钱夙伟(浙江)
局长来调研
省局新上任的某局长,要来市局调查研究。这是省局局长第一次来市局,局办主任按照市局局长的指示,作了精心准备。局大楼的大门门楣上,挂出了“热烈欢迎省局领导莅临检查指导”的醒目横幅,鲜花摆满了各个角落,一片节日的气氛。局长对此十分满意。
却不料,就在省局局长马上到达前,市局局长要求局办主任立即将标语、鲜花统统拿掉。局长说来不及解释,反正越快越好。
局办主任刚忙完,局长就把他叫过去,问有没有留下痕迹。局办主任问怎么回事,局长才说,省局局长是从邻近那个市调研后过来的,刚才与那个市的局长通电话,无意中那局长说,他们像以前那样布置了欢迎的氛围,却不料反挨了省局局长一顿狠批。
局办主任说,好险,差点也弄巧成拙了。忽然,主任一拍脑袋说,接待的其他准备工作看来也得调整。局长也如大梦初醒,忙说,对对,把五星级酒店订的包厢和房间全部退掉,安排招待所住宿,食堂就餐。
正说着,局长抬起头,看见门口站着一行人,局长诧异,站在前面的那人说,我们是省局来的,我是某某。正是省局局长。市局局长一时真有点无所适从。
林溪(上海)
学术刊物与收费
我是一家职业教育类杂志的编攻读了在职硕士研究生。读研究生的前两年,忙忙碌碌过得很快。到第三年,我突然发现,自己的学术论文还没有发表。按要求,必须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论文至少一篇,不然就拿不到学位证书。
我赶紧用起功来,花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查阅资料,写了洋洋洒洒一万多字的论文。之后,翻开学校发给我们的“蓝皮书”(记载各个学科领域里国家一级和二级刊物的小册子),按图索骥,给一家“国家一级学术类综合性”刊物寄去了我的论文。
大概过了一个多月,一位编辑给我打来电话,要求我把稿子删到6000多字,我表示出不情愿,他又说如果我能付得起版面费的话(一个版1000元),他们就可以考虑全文刊发。我拒绝了(如果我知道后来的艰难,就同意删改了)。
拿回论文,我改投到北京的一家刊物。不多久,用稿通知和收费通知一并寄到我的手里。
第三家“大刊”倒是没有给我寄“收费通知”,但要求我把导师的名字署在前面,我狠狠心没同意。
两个月之内连续遭拒,异常郁闷。不过万分幸运的是,在我还没有投第四家的时候,一位师兄接到南方一家杂志的约稿,他把约稿的任务交给了我们几个发不出文章的“倒霉蛋”。
后来有一次我接到一位老同学从南京打来的电话,他在一个高校的后勤部门工作,说要评职称,想在我们杂志发表文章。我说不成,我们杂志内容跟高校后勤没有关系,他说出钱也行。我把这个消息告诉办公室的同仁,没想到他们一致大叫起来:“收钱,让他发。”
肖剑(上海)
20岁20年工龄
一口气读完上期《河南全省清理“吃空饷”》的报道,不由得让我想起一位大学同学。
大学期间,同寝室的哥儿们关系不错,经常出去喝酒,一喝酒就会无话不谈。
一次,酒过三巡,一位来自福建的同学说要告诉我们一个秘密:“你们知道吗?本人现在已经有近20年工龄了!”脸上还流露出几分得意。说实话,那时候,我连“工龄”这个词都还比较陌生,一时间没有反应过来,问:“什么是工龄?”
“真是土包子,工龄就是工作年龄。”
“尽瞎扯淡,你小子也就20岁吧,就工作了20年?”
“这你们就太天真了,”他作出一副很老到的样子,“我告诉你们,在我出生不久,我老爸就在单位给我弄了一个编制,当然资料是伪造的啦,所以,到现在我都领了快20年的工资了。”
我们一伙人面面相觑,继而哈哈一笑,端起酒杯说:“来,为了你的20年工龄千杯!”
王岷(上海)
海外基金中国买房
最近上海的房产似乎有些降温了,人们都说开发商的日子不好过了,但大家又看到海外基金还在上海买楼,就说看不懂。
其实海外基金要在中国找到合适的项目,并不容易。我一个朋友,为英国一家资产管理公司服务,在中国找项目,找了两年多了,还没有谈成一个。如果你看到今天哪家银行或者基金买了楼,说不定他们就是谈了好多年,碰巧这个时候谈成了。海外基金不会因为上海的房地产遇到调控,出现一时的低速,就对上海失去兴趣,它看重的是长期的经济发展趋势。
有人认为海外基金收购中国房产项目之后打包,丰年一年后卖给保险公司、银行或者基金管理公司,就说他们短线投资,是热钱。这里面恐怕有个误区,就是这些人忽略了或不太了解资本市场的具体操作。另外,海外基金投资中国房地产项目,其实也并非炒作人民币的一个好的渠道。
有观点认为应出台政策限制国外资本在中国的投资,我看应当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