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种可被传授的知识的形
2004-12-13贺棣秋
贺棣秋
Three Topics:
About Daily Language: Daily language generally conducts as a practical communication implement, which has become a common view. It distinguishes from art language, a media of practicality spurned and only used for appreciation of beauty.However, during a certain period or several periods, art language is in fashion via a way or several ways, which comprises of self routine of art language, and this is also the reason for self inner innovation required of art language.
About Traditional Sculpture: Since Duchamp or understanding the art in modern society with Hegel's words, making daily language into routine art only via changing language environment apparently differentiates from abiding by routine of art language itself or changing daily art of art language itself. This sculpture of abiding by the routine of art language itself or attempting to get rid of routine so as to create new modes and make it reenter routine is called traditional sculpture
About Shape of Sculpture: Traditional sculpture is shown by means of shape, namely, the whole sculpture is composed of three-dimensional, spatial and visual and tactile shape. Even if tinct is added, that's not tinct, but variegation. Color, which doesn't reply on anything except shape, is the attachment of shape. In sculpture, shape and shape are composed of sculpture mode and uniqueness of sculpture mode. Therefore, "shape" in sculpture is radical. Due to usage of habit, without doubt it's dangerous to replace "mode" with "shape" to some degree. Analogously, due to usage of habit, as for sculpture, "shape" is more accurate and unique than "mode".
三个话题:
关于日常语言日常语言一般是作为实用交流的工具,这已经成为一种共识,它区别于艺术语言这种摒弃实用的仅仅作为审美的一种媒介;但是艺术语言在某一阶段或几个阶段都流行某一种或几种样式,这些样式构成了艺术语言自身的日常,这也是艺术语言自身内部要求求新的原因。
关于传统雕塑自杜尚以来或者说用黑格尔对现代社会中的艺术加以理解的话,日常语言通过仅仅改变语境使之成为艺术,这显然有别于遵循艺术语言自身的日常并使之进入日常语言或改变艺术语言自身的日常的艺术,这种遵循艺术语言自身的日常或试图摆脱某些日常进而创造出某些新的样式并使之重新进入日常的雕塑,我称之为传统雕塑。
关于雕塑的形传统雕塑以形来展现一切,即整个雕塑由三维的、可占有空间的、可视可触的形来组成的,即使上彩,也并不是色彩,而是彩色,颜色只是形的附属品,它不靠除形之外的东西说话,雕塑中的形与形构成了雕塑的样式,构成了雕塑样式的独特性,因此雕塑中的“形”是最基本的。由于使用的习惯,用“形”来代替“形式”无疑具有某种危险性,同样由于使用的习惯,“形”对雕塑来说比“形式”则更具有准确性和独特性。
艺术家试图从传统的惯性里挣脱出来,而理论家则力图从纷繁的表象中理出历史渐进的文化脉络。尽管不少人相信历史的偶然性,但事实告诉我们,既使是某个断裂的历史,也有它的社会学方面的理由。杜尚的小便池把艺术从传统的概念中解放出来,我们仍然能从它的意图中看到黑格尔的影子和当时欧洲整个的艺术状况及其内在发展逻辑。不管是一个局部的历史时期还是整个的艺术史,人的活动包括艺术的活动都有其不变的最为本质的东西在支撑着,也有着某种不变的特征,这种本质的不变的东西被隐藏起来,成为某种不言,但不一定自明的东西。T·S·艾略特在《传统与个人才能》中论述道:“从来没有任何诗人或从事任何一门艺术的艺术家,他本人就具备完整的意义……你必须把他放在已故人们当中来进行对照和比较。”
真正“新”的不可能性艺术家或艺术理论家一直强调的艺术准则就是求新求变,但是在求新求变时,是否没有标准和准则?是否一直以来艺术只是在求新求变?在求新求变后,是否会变得完全不一样?我们在考察古今中外的传统雕塑时会发现,总有某些不变的东西一直存在并支配着雕塑这一艺术样式的某些特征,再如古代埃及样式、古希腊样式、中国样式;如中国古代的狮子,一千多年来几乎是一样的,我们发现,这种不变的特征更为明显。贡布里希在考察文艺复兴艺术后,认为艺术家在处理原则上并无区别,一直在按某种类型作画,变化的只是类型的特征和功能。希尔德勃兰特更强调,艺术的表现要显得强烈和自然的话,就必须具有符合于我们对形式最一般的概念的那些基本效果,这种最为一般的概念就是我们对事物最为基本的认识和理解,这些基本的认识和理解支配着我们的实践。希尔德勃兰特甚至认为,雕塑的形式是观念的表现,而不是感觉的表现,他认为雕塑家不是在表现纯粹感觉的东西,他认为纯粹的感觉是靠不住和没有价值的,而是在表现我们用理性和知识建立起来的对于形式的认识,或者说观念和理念,这种观念和理念支配了形式的特征或者说雕塑形的特征。
正如上文所指出,如古希腊的雕塑,由一种“可靠”的理性知识推动的感觉样式,尽管在发展过程中有些变化,但并非有完全的变化,变化的只是某些特点,而不是样式。古希腊样式的鼻子,尽管可能不同的雕塑家雕出的有所不同,但是鼻梁要直,人物动态和形的处理——简单而完美的;特别是笔直的鼻梁,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希腊式鼻梁的范例。要是这种样式的作品,我们会说具有了某种古希腊艺术的特色;相反,如果不是这样,我们会觉得这肯定不是古希腊样式。尽管如希尔德勃兰特所说的,古希腊人不一定长的是这种鼻子,但对古希腊雕塑的认识使我们觉得古希腊的就是这样。这些不变的特征影响着古希腊雕塑家的价值认同和对雕塑形的认识,这些价值认同和一般的概念——即对形的一般的认识和理解使得我们看到雕塑艺术的大同小异;甚至可以断言:某种不变的特征比“新”更本质和持久。
直正“新”的是个人语言由于对事物一般认识的局限与束缚使得在某一或几种准则下的艺术“新”的不可能性,真正“新”的艺术原则隐藏在个人语言中,而且这种个人语言很少受到一般概念的影响,自由地言说,自由地表现。
由于这种个人语言真正的自由性,它使得区别于在依赖一般认识范畴内的艺术成为可能,由于它的摒弃,真正的“新”成为可能,它不仅是视觉上的或完全官能性的,而且也是理性和观念上的“新”。
但是如果这种个人语言过于自由,没有理性的“恰当”思维或缺乏在一定时期认同的“合理”的文化背景,这种个人语言恰恰是会遭到反对或否定的。
缺少“正确”的理性和“合理”的文化认同是个人语言失效的原因,真正“新”的个人语言必须具有文化的合理性和针对性。
艺术的目的是使个人语言日常化 如果某一段历史时期的艺术语言现象表现在完完全全的语言个人化,诸个人语言之间没有相互的文化联系和认同,实际上所有的艺术的“新”将成为不可能;它不仅表现在历史时期的缺乏理性,也由于混乱造成文化缺失,真正的“新”的艺术语言反而失效。
把某一段混乱的艺术史称为先锋艺术或其它艺术都是试图把混乱合理化,使期避免失效;使其具有合理性就是试图将之日常化,使其在艺术语言的日常化中获得合法性。
一段历史时期之后的语言个人化之要求,是试图用另一种日常语言代替前一种日常语言的尝试,这种尝试在于使日常语言始终处于鲜活的状态。
由于合乎理性的要求和文化认同,真正的个人语言是失效的,它在反对一种日常语言时进入到另一种日常语言,个人语言消失。它同其反对的一种日常语言具有文化上的联系,同其进入的一种日常语言具有文化上的同一性,这种联系是文化上的传统继承,同一性则表现在某一历史时期的语言特征的相似性。
个人语言进入日常语言一方面具有主动性,同时又具有背动性。主动性表现在个人语言的理性化和目的性、针对性;背动性则表现在个人语言在进入日常语言时必须具有文化认同这一合理的背景。
个人语言是不具有时间因素的,它是静止的。
只有日常语言或艺术语言的日常化是有时间性和流动性的,它使得某一合法化的个人语言体系化,并被推广和流传。
个人语言日常化的两种途经由于真正的个人语言的失效性,它在进入日常语言时,在获得合法性时,它必须具有理性和文化认同,这时,个人语言具有两种特征,一种是特别“强大”的个人语言,一种是“弱小”的个人语言。特别“强大”的个人语言在建立自身的理性时,把它的理性知识化,使其获得一种文化认同;而“弱小”的个人语言为获得一种文化认同,它必须使其个人语言理性化,使其具有要获得认同的日常语言体系的文化特征。
1、个人语言成为一种知识。个人语言成为知识在一段历史时期表现为个人语言成为知识和具有这种个人语言特征的日常语言的知识化。个人语言是个体的,具有个人语言特征的日常语言是群体的,是流派的和具有某种特征的文化体系。正如T·S·艾略特所说,从来没有一个诗人或艺术家具备完整的意义,个人语言作为个体,在艺术史上具有特别鲜明的特征,但作为一种知识体系,它则是隐藏的,因此,在论述个人语言成为知识时,我们一般以具有个人语言特征的某个日常语言体系来论述。
在前艺术理论时期,由于艺术理论特别是雕塑理论出现得比较晚,在系统总结论述文章出现前,雕塑的法则作为一种知识是民间的流传方式,口头的传授方法。如中国的佛教雕塑和一些图腾雕塑,很多以口诀和师徒传承的方式加以流传,这种方式至今在一些民间佛像雕塑艺人那里还存在;而在古代,人们也用著述的方式,如对佛教中各种神像的特征比例的严格规定。但那并非文艺著述,直到清朝时期这种专门的总结文章才出现。在西方艺术理论开始繁荣时期,人们对古代的雕塑作了大量的总结,并直接影响到作者的那个时期及以后相当长一段时间,这些总结的知识经验成为艺术实践的原则和标准,如《罗丹艺术论》。葛赛尔在论述罗丹思想时,详细地记述罗丹对于雕像制作的一些基本规律和准则,如罗丹对吕德的《马赛曲》和《奈伊将军》像的动作的连续性的论述,使“形”具有强烈立体感的方法。它不仅使我们知道罗丹的一些方法,也了解到罗丹那个时代雕塑家创作的准则。文克尔曼对古希腊雕像特征有着细致的分析,希尔德勃兰特甚至不遗余力地建立科学的体系系统地论述雕塑的法则。
美术学院则是这种知识化传授最典型的象征。尽管美术学院一直遭到很多致力于创新的艺术家或理论家的反对,但是它并没有因为反对而遭到遗弃。由于美术学院自身的革新,它一直作为传授知识的机构存在了下来,它通过自身的力量把日常语言保存下来,使得语言日常化获得了强有力的途径。
2、通过学习旧知识或进入新的日常体制,个人语言得以日常化。在前艺术理论时期,这种状况往往是以当学徒来实现的;而在知识得以大量总结和出现美术学院后,是通过进入美术学院或加入艺术团体得以实现的。在前艺术理论时期,雕塑家是以工匠的身份出现的,大量的人通过加入工匠这一行列,得以把技艺继承下来,或创新出一种新的样式。像米开朗基罗这样的大师也是从小当学徒开始学习雕塑。在古代中国,画院虽然设立较早,但仍然没有雕塑工匠的位置,雕塑工匠仍以民间的形式存在,有些画家也做雕塑,这是另一回事。而在有了美术学院后,人们则纷纷进入美术学院或直接进入美术团体,如上世纪初的西方,众多反美术学院的艺术家则直接进入美术团体来进行艺术活动。在当代中国,美术学院则扮演了双重角色,一方面培养出传统知识的人才,一方面培养出反对这种传统知识的人才,他们通过创新或引进进入新的日常体制,而且这种对立的知识体系在学院中是并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