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那所曾属于牛群的学校

2004-11-23

中国新闻周刊 2004年42期
关键词:聋哑学校特校中华慈善总会

刘 溜 于 飞

2001年6月,牛群与“牛群特教学校”的孩子们在一起。

蒙城县的一纸红头文件,使资产数百万的“五子牛特校”成为牛群的个人资产——于是,便有了牛群的“裸捐”之举。前后滚滚而来的,是近600万元的善款。但是,这些钱却大部都没有花到学校上。

回想2002年12月6日在全国政协礼堂时的牛群,是何等的豪情万丈。在那个盛大的捐献仪式上,牛群当场宣布将自己名下的有形资产、无形资产以及今后的所有收入全都捐给慈善总会特殊教育事业,甚至于“把遗体交给实习医生放胆练去”——是为“裸捐”事件。

捐赠协议当场予以公证,慈善总会特授予牛群中华慈善总会“慈善大使”的荣誉称号。

据参加仪式的人回忆,现场的牛群格外激动,面对众多记者,面对几十个来自五子牛特殊教育学校的聋哑孩子,他流下了眼泪,说:“社会对特殊教育学校的支持和厚爱我无以为报。惟一能做的就是从今天开始,把自己的心永远托付给蒙城,将后半生献身慈善事业,把自己的一切捐献给中华慈善总会五子牛特殊教育项目……”

实际上,牛群捐出的全部资产的有形部分,就是“五子牛特殊教育学校”,但其固定资产价值几何,捐献资产的公证书里并没有说明。

牛群捐出的无形资产,包括“五子牛特殊教育学校的无形资产”、以“牛群”、“牛群的图像”及与牛群有关的所有在国家商标局注册的商标及其所有权、使用权、获益权属于牛群本人的部分,也定义模糊。

“裸捐”这个说法,是媒体叫出来的。对“裸捐”在法律上该如何定位?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杨团就觉得这个词“很奇怪”:“无形资产有很多种,像知识产权就定义很明确。但像牛群这种,他说我的名声就是资产,可没有哪个国家能在法律上给予明确界定,而且如何核实如何兑现也是个难题。”

一所曾经归属牛群的学校

不管听得懂听不懂“裸捐”,善良的普通人们对牛群捐赠声明中有一条是听明白的:牛群声明,自签署日期开始,他本人所有的广告费、劳务费收入全部归中华慈善总会所有——从此后牛群再挣的钱就全部归慈善事业了,这难道不是一种实实在在的高尚的公益精神吗?

不过,仔细看一看,牛群的“裸捐”与五子牛特殊教育学校的命运和归属紧密相关。谈“裸捐”,必不能绕过这所学校。

五子牛特殊教育学校的前身是成立于1995年的蒙城县聋哑学校。王之峰与侯志是蒙城县最早的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生,成为聋哑学校成立时仅有的两名特殊教育老师,其余都是普通老师。王之峰回忆学校开办之初时的情况说,“第一年招了四五十人,分两个班,学校几乎没有任何设备。一开始县里拨了几万块钱,后来就不再拨了。学校经济很拮据,光靠学费和补贴连日常开支都不够用”。

1998年前后聋哑学校发起过一次社会募捐,那次募捐让王之峰印象极深:“老师们分头带学生下乡,到各乡镇向单位要,像要饭一样。我带了5个学生,最后要到了50块钱,还是不错的收获。那次总共募捐到几百块钱,后来再想找人捐就更不容易,也就不敢再想募捐这回事了。”

转机

学校的命运因为牛群的到来而现出转机。2001年4月12日,已经身为副县长的牛群,在县政府其他官员的陪同下走进了聋哑学校。此时学校位于县城北边一条陋巷里,账上仅2100元,负债7万多元,校舍经鉴定是一、二级危房。

“牛群在学校呆了也就不到20分钟,但看得出来,亲身接触这群与有声世界隔绝的孩子,他是深有触动。”王之峰说。特校至今仍保留着当时的录像:一二十名学生夹道欢迎领导的到来,牛群俯身挨个摸着孩子们的头,拍拍他们的肩膀,很是动情。“这一幕情景今天回忆起来也是挺感人的,没人怀疑牛群是真心诚意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帮助这群孩子。”

在回去的路上,牛群向县里表明了要接手聋哑学校的意愿。接下来的时间里,此事进展神速。4月14日,牛群从县里提供的17位人选中挑选自己的助手,经过牛群本人考核,选中时任县二中团委书记的高伟担任校长,牛群自己当第一校长。

4月23日,在牛群的倡议下,县委召开六大班子联席会议,会议决定:选定特校新校址;发动县直单位和社会各界为特校献爱心。次日,县、镇各政府部门、企业、中小学乃至幼儿园,共有80多家单位被发动起来,每家单位多则1000元,少则一两百,总共为特校捐款3万多元,这是特校改建工作的第一笔启动资金。另外牛群把自己参加“中国世纪爱心万里行”活动的5万元劳务费全部捐出。

一个月后,改建完成,学校迁往特校现在的所在地蒙城县庄子大道80号新址。据学校当时的会计陈安国回忆,改建总共花了六七十万,不足部分全是由捐款支付的。2001年6月1日,蒙城县聋哑学校更名为“牛群特殊教育学校”,并在迁校仪式上进行了现场募捐。

据学校会计陈安国说,当时大额的现金捐赠有两笔,一笔是陕西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的100万,另一笔是深圳爱索佳公司的120万,都是牛群为其做广告的广告费,两笔款子于6月1日前就汇到了学校的账户上。而现场的小额捐赠,是直接进入县财政,“要用的时候,讲一声就行了,不需要详细的报告,由会计申报,县财政局发个拨款单,拨到学校的账户上,”,也有部分小额捐赠直接进学校的账户,学校有一个专门的账本用来记录所有的捐款。

“那时候活动很多,老师学生天天处于兴奋之中,感觉像过节一样”,教师侯志说。

改制

学校改建成功,牛群趁热提出了新思路:将学校定位在300亩的发展规模,办成一所“世界一流”的特殊教育学校。牛群请到同济大学专家免费为新校址作规划,如今这些规划图纸陈列在学校办公室,图纸上的校舍气派恢宏。据学校老师说,牛群为新校区建设的造价估算为800多万元。

同时,牛群酝酿着学校改制,曾任该校校长的张真是这么解释牛群为什么想把学校由公办改为民办公助:“牛群考察过各地的公办特校,都是人浮于事,老师上完课就走,老师到聋哑学校来就像是被发配一样。我们需要的是一批真正热爱特殊教育事业的教师,改为民办后,办学思路更为灵活。”

改制得到了县政府的支持,蒙城县教委于2002年6月21日下发红头文件,认为“牛群特殊学校成立时未占用‘蒙城县特殊教育学校(蒙城县聋哑学校)的校舍场地及其他财产,该校在财产和相关权利关系方面与蒙城特殊教育学校无任何继承关系。”这等于承认牛群特校的财产全由牛群一手创办而来,全部交给牛群个人是合理的。

2002年8月,该学校正式转为民办,更名为“五子牛特殊教育学校”,牛群拥有100%的股份,任校长及法人代表。

截至特校“改制”,会计陈安国说,募捐到的善款总数为291万,捐物的价值总额为280余万。加上学校固定资产160万,总资产达731万余元,全部归牛群个人所有。

牛群后来曾向媒体这样解释他的所作所为:“起初,我建议把蒙城的聋哑学校改制民办利于发展,谁知道县里红头文件定我为法人代表,学校几百万固定资产归了我个人所有。这可睡不着了”,于是干脆捐个一干二净——全部捐给中华慈善总会。改制前夕,学校会计奉牛群之令给中华慈善总会汇了190万,作为立项资金。

善款进账:近600万

“裸捐”之后,“特教学校”成为了慈善总会管理下的一个慈善项目。中华慈善总会任命牛群为中华慈善总会五子牛特殊教育学校校长,牛群继任学校法人。这样,牛群把自己的所有捐给了慈善总会,而这些财产又由牛群代表总会来直接管理,“裸捐的实质是捐给他自己”,一位慈善界人士说。

于是,牛群与慈善总会之间的关系是双重的,不但有捐赠人与受赠人的关系,而且还有着慈善机构与项目管理人的关系。慈善总会项目部主任常寒婴说,前一层关系应有裸捐协议,后一层关系也应立一个协议,这些协议都具有合同的法律效力。但到目前为止,慈善总会的人士都没有提及后面这个协议的存在。

慈善总会一位工作人员说,“当时我听到(任命牛群自己管理五子牛特教学校)这个消息,依我在慈善总会多年工作的经验,就觉得此事不太妥当,协议是由领导特批的,总会内部没有进行必要的沟通协商”。

按裸捐协议内容,牛群的个人所得、特殊教育学校所得的捐赠都应归入中华慈善总会的账户。

牛群在接受其他媒体采访时也说,“所有的钱都打到中华慈善总会的账号上了”。

而在中华慈善总会的《中华慈善年鉴》上,记者查到:“五子牛特殊教育学校”项目一栏,立项资金为190万,2002年收入144万,2003年进账90万,2004年不详(最起码有五洲食业公司的进账45万)。总共进账约共469万元。

记者对各企业给牛群特殊教育学校的捐款一笔笔进行了调查落实。发现,除波特曼公司的具体数额尚未核实外(粗略估计为170万左右,分两年付),进账的400多万基本上都是牛群为企业作广告的收入,而这笔钱一经慈善总会转账,就成了善款,有了慈善总会开出的免税收据后,企业和牛群也由此可以得以免税,可谓两全其美。

然而,还有其他一两百万的无偿捐赠则没有入账。记者手里有一份由银河酒厂(现改名为蒙城聚朋酒业)原总经理胡守兴写的证明,证明牛群出任该酒厂形象代言人收取了现金15万;另外,“牛群中国商贸城”北门东侧三层共18间房屋作价125万元,可牛县长没有“打任何收据”;同样,牛群商贸城董事长陈金达捐赠的15万也没得到一张正式的收据,陈还捐赠了商贸城西侧的18间房屋,协议书上写明是作为“特校学生的实习基地”,实际上,特校将它出租一部分,另一部分辟为特校宾馆。

由于目前学校的账户由蒙城县财政局统管,在县财政局不配合的情况下,记者无法核实这几笔捐款是否在学校的账本上有记录。

2004年6月,五子牛特殊教育学校被交还给蒙城县教育局,由民办又改回了公办。在交接仪式上,安徽民政厅厅长李红塔公布说:“经过安徽省民政厅和蒙城县审计部门半个多月的权威审计,蒙城县五子牛特校总资产有938万元。”而接受该审计任务的安徽信泰会计师事务所向记者表示,这次审计没有审查学校的具体账目,只是将学校的固定资产作了简单估算,价值约170余万元。再加上了牛群办的水厂的约440万元资产、以及捐赠给学校的两处房产价值约250万元。而现款部分由学校自己加上,刚重返特校的会计陈安国告诉记者,学校账上的都是由慈善总会返还的余款,共有81万。

据年鉴认定的469万加上未看到入帐的200万,至少近600万的现款变成81万,剩下500余万都到哪去了?都用在学校上了?

特校的今天

在蒙城县城最东边一条安静的街道旁,坐落着“五子牛特殊教育学校”。进门后右侧的南墙上是名为“世界真美丽”的校歌,歌词的最后两句为“我们都有一颗善良的心,人间多善良/我们都有一颗美丽的心,世界真美丽”,词作者为“牛群”。

学校目前有180多名学生(共九个年级十几个班级)和30多位老师,一到课休时间,孩子们在操场上奔跑,或是在食堂窗口排着长队打饭,互相间用手势交流,而含义模糊的喊叫声也不绝于耳。

相比当年改制时,学校资产没有明显增加,学校老师告诉记者,这两年学校为迁校的缘故,除捐赠所得外,学校自己没有在固定资产方面进行投入。

前任校长张真告诉记者,在他2002年9月至2003年6月担任校长期间,学校一年日常开支为40多万,而学费收入为25.2万,加上同时县财政按每学生每月50元的补贴,算下来学校每年的资金缺口大约为10万多一点。张真还补充说,当时牛群还从安徽省民政厅拉到了几十万的财政补贴。如此算来,学校的日常开支几乎无须动用善款。

一听说有记者来访,学校的接待老师会仪式性地带领参观爱心室、书画展览室与多媒体教室。爱心室的门口是中华慈善总会的募捐箱,墙上贴着部分捐赠人的名字及捐赠数额,还有牛群专门请各界名人写给特校的话;书画展览室陈列着特校学生参加各种比赛的获奖作品;多媒体教室则来自企业的捐赠。在特校,牛群的影子仍无所不在。

在校园里,记者在本子上写下“你们校长在哪儿”拿给一名学生看,立刻有一大堆孩子拥上来,一名年龄大点的学生接过本子写道“牛群走了”,然后直视记者,孩子们的眼里满是留恋与遗憾。

展开全文▼

猜你喜欢

聋哑学校特校中华慈善总会
中华慈善总会
在科研支持下的特校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探索
中华慈善总会“慈善情暖万家”走进云南大关
浅谈听障儿童的融合教育
特校美术课堂幼儿想象力的开发和培养
中华慈善总会慈爱孤儿工程向秦皇岛市社会福利院捐赠物资
翻转课堂在聋哑类特殊教育学校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开展兴趣小组活动,丰富特校校园生活
聋哑学校班主任工作之我
基督教慈善对我国官办慈善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