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撬开一扇门

2004-11-10勾伊娜

中国新闻周刊 2004年40期
关键词:马奈德加印象主义

勾伊娜

印象派画家们自己或许也未曾料到,他们为未来世界艺术撬开了一扇大门,大门之后是艺术探索的无限可能性。

10月11日到11月27日,主要来自法国奥塞博物馆的51幅保险金额达55亿元人民币的印象派代表作,在京参加了“法国印象派绘画珍品展”,并由此拉开了中法文化年开场大戏的帷幕。这是自法国印象派艺术诞生以来最为重要、规模最大、印象派艺术家代表作品最为齐全的一次来华展览。

马奈、莫奈、毕沙罗、西斯莱、德加、荣金德、雷诺阿、塞尚等印象派大师均有多幅作品展出,包括马奈的《吹笛的小男孩》、《酒吧女招待》;莫奈的《睡莲》、《鲁昂大教堂》;德加的《舞蹈课》、《咖啡馆》等名作。

全新绘画语言

“印象派”一词产生于1874年巴黎的第一届印象派画展上,因画家莫奈的一幅《日出·印象》引起批评而得名。这次画展也被认为是印象派绘画团体诞生的标志。不过产生“印象派”艺术的各种端倪却早已出现。

路易十四在完成大一统的专制帝国后,法国经历了很长一段文化古板的时期。当时法兰西学院对文化艺术制定了严格准绳。在美术界,学院学生听崇尚古典主义的教师讲课,接受拿破仑“宫廷画师”大卫及其学生安格尔在半世纪前制订的美学规范,终日临摹经典作品,将古典现实主义发展到极致,这种状况直到印象主义的出现才有所改变。

世界艺术形式的大变革也从此开始了。

就像文艺复兴运动标志了欧洲社会从中世纪向现代的转型,“印象派”的出现,则预示了乡村文化向都市文化的一系列变化。那个时期的艺术家敏感地凭借自己的感觉,描绘出这种变化的真实状态——如莫奈画烟雾缭绕的火车站,及画在不同时间和光线变化中的干草堆;他画大教堂,画开满鲜花的草坡、茂密的浓荫下有睡莲的池塘……另外一些艺术家则清楚地表达了他们对城市生活的关注,如马奈画巴黎咖啡馆和酒吧,德加画芭蕾舞女、剧场和酒吧……等等。

印象派绘画者开始将文学、宗教、哲学分离开来,把全部注意力灌注在视觉世界里。画家们深入原野、乡村、街头写生,忠实地刻画在变动不定的光照条件下的景物,把这种“瞬间印象”永恒记录在了画布上。

印象派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发展到顶峰,随后开始出现分流。大名鼎鼎的塞尚、凡高、高更“后印象主义”三剑客不再满足于印象派对自然的客观描绘,而强调主观感受的再创造,一般不表现光,而注重色彩的对比关系、体积感及装饰性等。这对后来的野兽派及表现派有很大影响。

印象派画家虽然在开始其艺术活动时受到误解和嘲讽,但到20世纪初期,印象派已经成为广受欢迎的艺术流派。虽然它在法国取得了最为辉煌的艺术成就,但印象派的影响遍及欧洲,并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从此,现代主义的艺术潮流层出不穷。直到今天,印象派绘画在世界各地受观众欢迎的程度,仍然超过绘画史上其它流派的作品。印象派画家作品在世界各地的展出,都会成为当地文化生活中的盛事。

印象派在中国

由于印象派是处于古典主义和现代主义之间的一种过渡性艺术流派,不同于过于写实而显得拘谨的西方古典主义绘画,更有别于由于太前卫也不容易被接受的现代派绘画,而且与中国文人画、水墨画等写意风格的绘画有相通之处,因此中国画家和观众对印象派情有独钟。而中国传统绘画中并没有“印象”一词,因此,中国美术界对印象派的接受有一个过程。印象派作品民国初年通过珂罗版的印刷品传入了中国。

1949年以后,中国的艺术家绝大多数都受俄罗斯艺术的影响,在某些苏联理论家口中,印象主义成了西方腐朽没落艺术的代名词。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印象派才得到平反。尤其在1982年,美国企业家韩默的私人藏画在北京展出,印象派画家马奈、西斯莱、莫奈、毕沙罗、雷诺阿、德加、凡高等人的作品第一次阵容整齐地在中国美术家、理论家和观众面前亮相,好似时间又回到20世纪初印象主义初入中华时的状态,国人对印象主义艺术有了一次重新认识。

时隔22年,法国印象派又一次在中国盛装亮相。

猜你喜欢

马奈德加印象主义
从拉威尔的《波列罗舞曲》议印象主义风格的包容性
由拉威尔《山谷钟声》主题形象塑造引发对泛印象主义风格的思考
马奈:我才不是印象派
德加画笔下的舞者
爱画芭蕾舞女的德加
哭和笑
克劳德?莫奈及作品浅析
印象派音乐中管弦乐的语言形成分析
我只能给你及格
德加是个舞女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