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扩大城乡居民消费的七大建议
2004-09-03张旭宏王一军
张旭宏 王一军
今年上半年,宏观调控取得明显成效,国内消费市场保持了良好的运行态势。今年1月~6月,消费品市场商品销售实现了较快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同期增长12.8%,比2003年增幅提高3.7个百分点。分销售地域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比上年同期增长14.7%;县及县以下零售额增长9.1%。分销售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比上年同期增长11.5%;餐饮业零售额增长24.5%;其他行业零售额增长1.3%。同时根据商务部对600种主要商品2004年上半年市场供求情况排队分析显示,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增多,供过于求的商品减少。在600种主要商品中,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138种,占排队商品总数的23%,与2003年上半年相比增加了8.5个百分点,与2003年下半年相比增加了1.8个百分点;供过于求的商品462种,占排队商品总数的77%,与2003年上半年相比减少了8.5个百分点,与2003年下半年相比减少了1.8个百分点;没有供不应求商品。
但是,目前我国城乡居民消费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
(一)传统消费观念和不正确的过度消费观念,扭曲了消费正常增长。(1)传统消费观念严重制约了消费正常增长,造成居民不敢消费。“小富即安、温饱知足”、“量入而出”、“节俭在前、聚财预后”等古训就是具体体现。这种观念造成居民人为压低消费倾向,不敢消费。(2)一些人为了摆阔,热衷于挥霍性消费、炫耀性消费等畸形消费,不仅严重浪费资源,也扭曲了消费的正常功能。
(二)由于宏观经济政策出现偏差,消费体制与消费政策不合理,造成消费率长期偏低。我国的消费率长期偏低,没有与投资率之间形成合理的比例关系,虽然有经济发展阶段的客观原因,但宏观经济政策出现偏差,消费体制和消费政策不合理,也是造成消费率长期偏低的重要原因。
(三)农村人口过多,消费水平过低,制约了整体消费水平的提高。根据2002年人口统计,我国农村人口超过7.8亿,占总人口的61%,农村市场集中了我国最大的消费群体。但这部分消费群体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消费水平较低,消费需求明显不足,制约了整体消费水平的提高。
(四)居民生活安定感下降,储蓄意愿增强,消费倾向下降。1988年以后,我国城乡居民消费倾向开始逐步呈下降趋势。据国家统计局最新统计,到2004年一季度,城镇居民消费倾向进一步下降为69.7%。与此同时,城乡居民存款增速更是远远高于消费的增长。1998年到2003年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几乎翻了一番。
(五)居民收入差距扩大,部分社会成员收入相差悬殊。据国际一般标准,基尼系数在0.2以下表示收入绝对平均;在0.4以上表示收入绝对不平均。从我国来看,1988年以来城乡居民收入基尼系数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城镇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从1988年的0.23提高到1997年0.31;农村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从1988年的0.30提高到1997年0.33。从全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来看,由于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上升趋势更加明显,全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从1988年的0.35提高到1997年0.40。到2000年进一步达到了0.46,已经超过公认的0.4的警戒线。按照一般规律,基尼系数增大,意味着收入差距拉大,消费倾向将会趋于下降。
(六)市场经济秩序仍较混乱,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急需加强。市场经济秩序还比较混乱。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严重滞后,对扩大消费制约作用日益明显。根据有关部门统计和测算,目前我国每年订立的合同约有40亿份,涉及金额约140万亿元,但只有一半左右的合同履约。导致这些失信行为屡禁不止的原因很多,但最重要原因是社会信用体系不完善。
针对上述情况,下半年如何扩大城乡居民消费,现提出七点建议:
(一)树立科学消费观,促进可持续消费
科学消费观是指符合人们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要求、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追求人与自然和谐进步的消费观念、消费方式、消费结构和消费行为。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念是“科学消费”的前提。只有树立科学的消费观,才能促进可持续消费。
1.加快科学消费知识普及工作,使消费者掌握更多的消费知识和科学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指导日常消费活动,完善消费结构,在既定的收入条件下,获得最佳的消费效益。
2.引导消费者正确处理当前消费和长远消费、消费和积累的关系,使消费既能满足现实需求,保证身心健康,又能兼顾长远需要,促进全面发展。
3.指导消费者选择健康、正确的消费方式,避免过度消费所造成的资源大量浪费和环境污染,使人类能够合理、均衡地使用有限的资源,实现可持续消费。
4.要引导广大消费者不断扩大消费领域和提高消费水平。要以保护消费者的安全权和知情权为核心,以监督食品、药品和建筑装饰材料等热点消费领域为重点,宣扬科学消费理念,揭露有悖“科学消费”的商品和服务,促进消费市场环境改善,引导消费者合理、科学消费,全面提高消费者素质。
(二)增加居民收入,理顺消费体制,完善促进消费的政策体系,适当提高消费率
我国居民消费率长期偏低,不仅弱化了消费增长对于经济增长的直接拉动作用,也间接影响了投资进一步增长,制约了经济的发展。为此,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1.把适当提高消费率作为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我国消费率偏低并趋降势,是与投资率偏高并上升有关。因此提高消费率要从调整消费与投资关系着手,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人民生活的关系,在保持投资适当增长的同时,促使消费需求增长快于投资需求的增长,逐步改变我国高投资、低消费的经济发展格局。
2.使城镇居民收入与GDP保持同步增长,多途径增加居民收入。这是促进消费需求,提高消费率的重要手段。要通过理顺收入分配机制,缩小收入差距,提高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
3.深化消费体制改革,完善以个人消费为主体的消费制度。(1)彻底改革各种福利、供给型消费体制。(2)加快行政职务消费货币化制度改革。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管理经验,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推进职务消费货币化改革,设计一套科学合理核定职务消费标准的操作办法,建立相应的预防和管理机制。
4.调整消费政策,鼓励消费。明确提出把适当提高消费率作为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要在保持投资适当增长的同时,促使消费需求增长快于投资需求的增长;要调控投资与消费的关系,逐步改变中国高投资、低消费的经济发展格局。要适当调整一些过高的垄断行业收费和产品的价格,增加居民消费。
5.改善城市消费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增加与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有关的投资,加强交通、电网、住宅等的配套建设,拓宽城市道路,增加地铁、轻轨、高架等交通设施建设,满足城市公共交通和私人轿车发展的需要。
(三)统筹城乡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消费水平
国家应采取更加积极有力的措施,统筹城乡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消费水平。
1.实施农产品名牌战略,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名牌产品是高新技术武装农业的具体表现,实施农产品名牌战略,加快品种技术更新,挖掘开发名特优新和传统农产品资源,从根本上提高内在质量,促进产品上档次、上水平。
2.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发展农产品加工,不仅可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的收入,更重要的是,还可以提供更加多样化和高品质的产品,起到主动引导消费、积极扩大农产品市场的作用。
3.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建立具有权威的、覆盖全国、包括国内和国外市场信息的农产品市场信息网。
4.深入进行农村信用社改革,增加农村信贷资金,为调整农业结构和增加农民收入提供金融支持。加快小额信贷的推广。
5.加快组织创新,提高我国农业的组织化程度。(1)培育农村土地使用权市场。实现土地资源的不断集中,为农业规模经营奠定基础。(2)各省区市要积极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3)加快农业利用和引进现代产业组织形式的步伐。(4)建立和发展各种农产品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提供信息技术服务。
6.进一步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增加农民收入。(1)积极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有利于我国的交换。(2)按照不同地区优势和特点,调整农业产业结构。(3)在稳定粮棉糖基地及优质高产田面积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的经济作物产业带、产业区。(4)加快引进、选育和推广优良品种,大力开发高附加值的特色产品。(5)加快农产品加工、保鲜、储运技术和设备的引进、开发,使我国农产品加工业有一个大发展。
7.调整城乡产业结构,积极稳妥地实施城镇化战略,加快小城镇建设,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尽快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8.加快农村消费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交通、供水、供电等设施投入,加强农村商品流通设施和商业网点建设,改善农村消费条件,拓宽消费品进入农村的渠道。
(四)调整收入再分配政策,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居民消费倾向,增强居民消费信心
1.调整收入再分配政策,适当缩小居民之间收入差距,提高居民消费倾向。要充分利用税收等手段,调节高收入者的收入,限制垄断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适当提高个人收入调节税的起征点,减轻中低收入者的负担。
2.加快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稳定收支预期,提高消费者信心。影响我国消费需求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在传统的福利体制被打破,新的社会保障制度有待完善的情况下,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对居民消费预期产生了较大影响,限制了消费倾向的提高。要稳定收支预期,提高消费者信心,首先要加快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解除居民在养老、医疗、失业等方面的后顾之忧;其次要出台鼓励消费的政策,加强消费配套制度设施的建设,提高消费者信心;再次要增加就业渠道,提高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改善消费者的收入预期。
(五)加快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积极发展信贷消费
1.加快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这是发展信贷消费前提和基础。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要立足国情,借鉴国际经验,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1)加强全社会的信用意识。政府、企业和个人要增强懂信用、守信用意识,把诚实守信作为基本行为准则,努力营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氛围。(2)加快建设企业和个人信用服务体系。加快立法进程,尽快形成比较完备的信用法规体系。积极培育信用市场,支持大型信用服务企业的发展。(3)完善信用监管制度和失信惩戒制度。运用行政、经济、道德等多种手段,依法加大信用监管和失信惩戒的力度,根据个人和企业信用记录的好坏,在金融服务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给予不同的待遇,形成市场性惩戒机制。
2.积极发展信贷消费。信贷消费在我国发展的时间不长,在制度规范、市场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利用信贷促进消费,就要先从改变居民消费观念入手,普及信贷消费知识,同时提高信贷消费吸引力,确定合理的利率水平,简化贷款手续,延长贷款年限,增加贷款种类,从而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利用信贷进行消费。
(六)完善市场经济秩序,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改善居民消费环境
1.加快反垄断立法,打破部门、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各地要尽快废止妨碍公平竞争、设置行政壁垒、排斥外地产品和服务的地方性法规,改变阻碍流通的条块分割体制,剔除各种保护主义。
2.从完善行政执法、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等方面,完善市场监管体系。坚持不懈地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商业欺诈等违法犯罪活动,对直接危害人民切身利益、社会反映强烈的问题,进行集中整治。
3.加快制定包括电子商务安全交易、网上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促进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发展。
4.要转变政府职能,积极发展独立公正、规范运作的市场中介服务机构。现有各种行业协会、商会,要按照市场化要求进行改革,真正成为行业的代表,获得企业的认可,并在行业内部发挥积极的作用。
(七)加快国内流通领域改革和开放步伐,提高流通企业竞争力
1.以资本为纽带,加快企业改造重组,培育流通领域的大集团,鼓励它们实施走出去战略,实行全球化生产和营销,提高国际竞争力。力争经过几年的努力,培育出一批拥有著名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能力强、初步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大型流通企业集团。国家将从影响大型流通企业发展的各主要因素(如体制、发展战略、管理、资金、网点、技术、人才等)入手,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扶持。
2.发展新型营销方式。工商企业之间要探索建立新型的利益关系或利益共同体。积极支持直销,邮购、电视、电话、信函营销,目标营销,体验营销和网络营销等新型营销方式的发展。
3.与商品分销体系相适应,发展现代商品物流体系。建立起科学的营销管理体系和产成品物流控制体系,统一规划产品物流配送体系,以订单流带动物流、资金流,实施流程再造,建立适应市场竞争要求的供应链,提高进入市场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