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世翰墨千载功
2004-06-18吴明朱卫东
吴 明 朱卫东
安徽省颍上县位于淮河中游,自古以来,颍上县水旱灾害频繁,人民饱受水旱灾害之苦,治理淮河,发展颍上经济,一直是颍上人民的强烈愿望。建国50多年来,颍上县累计完成水利投资9亿多元,水利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
近年来,颍上县水务工作突飞猛进,特别是在防洪、除涝、灌溉以及水利产业的发展,成绩骄人。先后荣获全国水利建设先进县,全国取水许可管理先进县,连续11年荣获安徽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一、二等奖。2003年,颍上县水务局荣获安徽省抗洪抢险先进集体、安徽省抗洪抢险先进基层党组织。
骄人的三年
三年来,颍上县水利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变对抗为适应”、“穷在水上,富在水上”的治水指导思想,做到治水与开发利用水资相结合,治水与脱贫致富相结合,连年开展沿淮行洪区建设、湖洼地综合治理,不断提高抵御水旱灾害的能力,夯实了农业水利基础。
强化防洪工程。加强堤防标准化建设,加固堤防维修,重建涵闸,大大提高了防洪标准。目前,全县已拥有淮河、颍河干支堤防350多公里,兴建防洪排涝涵闸110座;强化除涝工程。颍上县抓住国家拓宽淮河中游行洪通道的机遇,结合节水灌溉、黄淮海平原开发、外资贷款、商品粮基地等建设项目,新建了一批电力排涝站,疏浚老墩沟、栗子湖、花水涧、五里湖、第三湖、小润河等主要沟河,改善了除涝条件。目前,全县已兴建43250千瓦大小机电排灌站843处,装机1238台;强化灌溉工程。颍上县以颍河、济河、八里河、小润河等灌区为依托,以111台总量21090千瓦的20处国有电灌站为重点,抓好灌区工程配套,巩固发展60万亩水稻。在旱作物区大力发展井灌、喷灌,结合高标准旱涝保收农田建设,发展渠道防渗、地下管灌、移动式喷灌。目前,全县已拥有机电井4038眼,全县有效灌溉面积达122万亩,除涝面积达到115万亩,防洪面积达到128万亩,旱涝保收农田面积达到84万亩。
灾后重建
2003年,颍上县遭遇特大洪灾,按照所有灾民有吃、有医、有房、有序转移安置和确保无大疫的“四有一无”,成功实现了20多万灾民大转移,灾后重建设扎实有效。
规划编报项目。2003年大水之后,颍上县水务局抽调专人,进行察勘设计,编报各类水利工程项目4大类27项。其中防洪工程16项,湖洼地治理工程18项,灌溉工程2项,农村人饮工程1项。目前,焦岗湖、八里河、西淝河三个流域治理项目,已上报淮委、省水利厅审批,其他项目正在积极争取;完成堵口复堤水毁恢复工程。去冬今春,市、县水务局分别实施了邱家湖、唐垛湖堵口复堤工程。目前,两行洪区上下口门堵口复堤工程已按上级要求完成,确保2004年汛期度汛安全。此外,颍上县还完成了26处生产圩堤的堵复,做好了临淮岗主坝、北副坝工程施工的房屋拆迁,挖压占地补偿等工作,及时协调,为工程施工提供了良好环境;兴建了一批防洪工程。去冬今春,颍上县先后兴建了朱小桥闸、刘郢闸、王湾涵、郑岗桥。目前,以上工程已全部完成。
“十一五”规划
面向未来,颍上县水务局更加务实超前。展现在记者面前的是一幅宏伟蓝图。
加强防洪工程。继续对现有堤防进行加宽、培厚、加固、除险,紧紧抓住临淮岗枢纽工程建设机遇,加快行洪区安全建设;建立现代化防汛体系。以现代化防汛通信网络和应急反馈系统,完善各种防洪预案,强化防汛抢险队伍建设,最大限度减轻洪灾损失;加强农田水利建设。进一步抓好淮河、颍河大堤维修养护,抓好焦岗湖、八里河、西淝河等低洼地的综合治理,抓好旱区灌溉设施建设,做到田间工程与中小沟配套,中小沟与骨干沟相通,骨干沟与控制工程相结合。同时,积极推进节水灌溉,围绕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发展与节水灌溉相适应的高产、高效、优质农作物;强化水利产业。坚持以人为本,树立水利不仅为农业服务,更要为国民经济发展大局服务的大水利观念,把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使用、水政执法、水费收缴、水利社会化服务、城镇供水等纳入市场管理,建立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以期实现颍上县由传统水利向现代化水利转变的质的飞跃;加快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快水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利用现有的技术、设备、人才和政策优势,积极开展水泥预制、建筑施工、抗旱服务、城镇建设供水、土地承包等社会服务体系建设,抢占市场;强化水利工程管理体系。今后5年,着重加强大中型水利工程管理,加快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继续探索与农业生产发展相适应的新的管理办法和管理机制。对跨流域水利工程,实行调节灌排区内控机制,协调排灌矛盾,力争做到分乡镇、分村计量供水、计量收费。同时,做好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采取租赁、承包、拍卖、股份制等多种形式,充分挖掘小型水利工程的潜在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