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需要自己的课程与教学观
2004-06-12晓谕
人民教育 2004年11期
晓谕
本刊讯在如今的课程与教学领域里,有多少新名词是“土產”的而不是“进口”的呢?在诸多理论文章引用的重要文献中,有多少是中国人自己的呢?
在近日于北京师范大学召开的中国教育学会教学论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学术年会上,与会者对中国现有的课程与教学理论同实践的关系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深刻的反思。伴随着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程,近几年来,课程领域的思想越来越活跃,各种译丛和流派不断涌现。但哪些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哪些是需要经过实验和改革以后才能运用的,哪些是根本就不可能在中国扎根的,都需要作冷静的思考和最基础的研究。借鉴虽然是必要的,但充分考虑新思想和理论的背景则是更重要的,尤其是在要将它们用于实践的时候。与会者认为,其实,最主要的还是要催生中国自己的课程与教学观。因为课程与教学本来也是与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密切相关的。在自己的土壤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理论一定有更深的根基和更强大的生命力,也才是能为我们的教学和教师真正所用的理论。在这点上,教师和理论工作者可能负有同样的使命。
虽然是课程与教学理论界的一次反思,但与会的很多中小学教师也感觉收获很大。他们表示,在接受任何一种理论的时候,都要自己先思考和判断,而不是盲目信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