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享受成长的幸福

2004-06-12任小艾白宏太

人民教育 2004年10期
关键词:李芳中学新课程

任小艾 白宏太

2004年春节刚过,一位敦实的汉子来编辑部找记者,开门见山地说明来意:“有空去南安看看吧,我代表全校教师欢迎你们!”

他叫陈照星,福建省南安市实验中学校长。在和记者短暂的交谈中,他的话题始终围绕着教师。说起每一位教师,他如数家珍,一脸的自豪。看得出,他很爱学校的教师们。

2004年3月,在南国刺桐花开的时节,记者由南安市教育局局长陈进兴陪同,来到南安市实验中学。

这是一所年轻的学校,有一支年轻的教师队伍。在和谐的氛围中,在新课程文化的熏陶下,在校长关注的目光里,教师们幸福地成长着。

在此记录下他们成长中的一些侧面和一些片段,而他们的成长也代表着学校发展的轨迹。

人是最重要的!

2003年8月,福建南安,天气异常闷热。教育局门前聚集了黑压压的一群人,有家长,也有孩子,洪志玲也在其中焦急地等待着。今天要公布小学升初中的电脑派位结果。作为南安市实验中学的教师,她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被派到实验中学。

结果贴出来了,人们“呼啦”一下涌到实验中学的名单前。洪志玲很快找到了孩子的名字,顿时松了口气。再看看周围,那些榜上有名的,高興得大叫起来;没有名字的,一脸的失望和沮丧。

这场面让洪志玲有些震撼。作为实验中学的一员,她由衷地感到欣慰:“这几年的确很艰苦、很紧张,牺牲很多。可看到学校这样被认可,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很值得。”

建校四年来,洪志玲和所有教师一样、既见证了学校的飞速发展,也全身心地融人到学校的发展中。

这个情景在四年前是无法想像的。当时的学校只是荒山野岭间的一片建筑工地,杂乱无章。学校奠基那天,陈照星穿着一件旧得发黄的白衬衣跑上跑下。有人对洪志玲说,你们校长可真土气!听了这话,本来就很郁闷的她更觉心情沉重。

那天,不止是洪志玲一个,几乎所有将在南安市实验中学开始新生活的人都是一样的心情。“第一次开教师会,我们是猫着腰从脚手架下钻进教室的。教学楼还在装修,教室里什么都没有。”这是语文教研组长李芳对学校的第一印象。

“一切都要靠我们自己动手,从一楼到五楼,每间教室里的桌椅,都是我们这些年轻教师一张一张地搬进去的。”数学教师陈文峰说。

不过,大家最担心的倒不是条件艰苦,而是学校前途和个人命运。

1999年,南安市政府决定将南安一中的初高中分离,初中部易地另建南安市实验中学。消息传来,初中部人心惶惶。南安一中是老牌的重点中学,谁也舍不得被分出去。大家像被抛弃的孩子一样,感到难过和委屈。

分管教育的陈益副市长特意找陈照星谈话:“在资金和人员调配上有什么困难,你不妨提出来?”陈照星认真地想了想说:“我需要的就是一个字——‘人,人是最重要的。一中所有初中部的教师,你要一个不落地分配到实验中学来,这是实验中学的财富,是学校发展的基石。没有了人,你给我多少钱都没有用。”副市长满意地笑了:“这是我最想听的,我可以打保票,到时候初中部97位教师全部过来。”

“人是最重要的!”这句话不仅仅是为了稳定人心,也真正体现了陈照星的办学理念。这句话至今仍温暖着每一位教师的心。

走.上幸福之路

这是一节特殊的公开课,教室后排坐着来自香港的课程专家。

二胡曲《江河水》如泣如诉地在教室里静静流淌。李芳老师站在学生中间,深情吟诵: “想家的心情,是母亲倚栏凝望的眼睛;想家的心情,是游子凭窗凝眸的憧憬……”

今天要学习台湾诗人余光中的小诗《乡愁》。在讲课以前,师生互诉衷肠,交流想家的体验。还未读诗,学生已沉浸在诗的意境中。

课堂上没有过多的讲授,更多的是欣赏和体验。一个女孩这样演绎对诗的理解:“小时候,作者外出求学,每当夜深人静时总想起母亲,就提笔给母亲写信,小小的邮票寄托了对母亲无限的思念……而现在,作者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站在台湾的高山上遙望祖国大陆,这浅浅的海峡啊,饱含着多少人辛酸的泪水……”

讲着讲着,女孩泣不成声。教室里静极了,很多人都在抹眼泪。

有了感情,便有了诗。听听学生们对乡愁的比喻:

“乡愁是一根电话线.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乡愁是一枚青橄榄,苦苦的,涩涩的。”

“乡愁是一碗老醋,每尝一口,都酸在心头。”

……

下课后,香港的一位专家激动地说:“20多年来我听过无数堂语文课,今天这堂课最精彩,最让我感动!”被专家肯定让李芳很高兴,但她更在意学生的反应。她把课堂上师生的情感互动视为一种幸福。

老实说,李芳是最近几年才真切体验到这种幸福的。尽管在来实验中学前,她已经有20年教龄,还拿过泉州市优质课评比一等奖。

第一次站在实验中学的讲台上,她有点不知所措。学生什么姿势都有,嘻嘻哈哈,完全没把她当回事儿。精心准备的教案,也引不起学生的兴趣。那一刻,她真想放弃。

她开始强烈怀念以前的课堂,那时候的学生多乖,教室里静悄悄的,任凭自己在讲台上尽情发挥。

陈照星此前已经提醒过:“你们在一中时教的全是好学生。实验中学的学生是电脑派位来的,学困生多,不改变教学方法是不行的。”

一所全新的学校,面对新的教育对象,首先要确立新的教育理念,形成新的教育教学文化。在学校的工作计划里,陈照星写了这样一句话:'实验人'应该更新教育观念,从应试型转向科研型;‘实验人应该成为教育科研的实验之人,成为教育科研前沿之人。”

陈照星知道,从一中过来的这些教师,将是构建新的校园文化的主体。他们有丰富的经验和优良的传统,很多都是全市的学科带头人,可他们的经验和传统大多是在长期“应试教育”下形成的。要把这些人凝聚起来,重要的是为他们搭建施展才能的舞台,让他们在这里感受到新的希望。

多年以来,陈照星一直把教研作为提升教师队伍的重要途径。他牢记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话:“"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每位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昧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從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校长对教研的重视让李芳很赞同。但她没想到,一开学,校长第一个就去听她的课。更没想到,她很快被任命为语文教研组组长。

“选择李芳老师,除了她有很好的业务素养外,我更看重的是她对事业的执着。”陈照星认真地说。

教了这么多年书,虽然取得过一些成绩,但李芳很少被关注,也习惯了不被关注。领导的信任与关注唤起了她的热情,她努力改变自己:“过去形成习惯的一些模式和方法显然用不上了。现在不仅要注重知识传授,还要组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的习惯。”

对于已过中年的她来说,这个改变的过程无疑是痛苦的。但有幸的是,李芳赶上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相继开展的新课程培训让她如鱼得水,她如饥似渴地吸收着新课程理念的滋养。如今,参加校本教研和研讨日,写教学反思、教学故事、教学随笔……已经成为李芳教学生活的一部分。

让陈照星最感到欣慰的是,李芳不仅从一位普通的教师迅速成长为优秀的专家型教师,而且以自身精湛的业务素养和强烈的人格魅力,带出了一个高水平的教研组群体。

每天清晨,李芳总是第一个来到教研组,做的第一件事是为全组每个教师沏上一杯热茶。一走进教研组,看到这一杯茶,不用召唤,每个人都自觉地开始一天的工作。在李芳的感染下,语文组里充满了令人羡慕的融洽气氛。

最难得的是教师之间的坦诚。评课时,有了问题大家会及时说出来,没什么客套话,总能一针见血地指出不足,提出改进意见。洪志玲深有感触地说:“这种方式不仅对个人的成长非常有益,而且有助于全组水平的提高。过去我在别的学校时,大家都是只说好听的,不好的地方藏着、掖着,教学完全是“单兵作战。”

年轻教师陈章镇忘不了李芳那次评课。那天一上来,李芳就不客气地指出他的教学仪态:“你就那么随便倚在讲桌上,没有一点精神劲儿。”陈章镇不服气地嘟囔:“谁规定一定要怎么站了?没人教过!”李芳霍地站起来:“好,我现在就给你示范。”她疾步走到黑板前,左手端着课本,右手捏着粉笔,一个笔挺的站姿。陈章镇禁不住一震,他第一次明白,教师任何一个细微的动作,都要透着“精气神儿”。

近两年来、南安市实验中学的语文教学成绩一直在全市名列前茅,语文教研组也在当地小有名气。回顾这几年,李芳用了几个“最"来形容:最辛苦.最紧张、压力最大,也最充实、最幸福收获最多。

从“毛毛虫”到“蝴蝶”

第一眼看到赵娟姿,记者不禁有些纳闷:这个教政治课的小女孩到底有什么能耐,值得陈照星校长如此推介?

赵娟姿是全校最年轻的教师,毕业不到一年的她,还是一副可爱小女生的模样。赵娟姿喜欢把自己比做一条毛毛虫。她说,看似丑陋的毛毛虫,只要不懈努力,就能蜕变成美丽的蝴蝶。

起初做教师,赵娟姿没有太多准备,也不喜欢。她所理解的政治课还停留在学生时代的印象:枯燥无味,净是大道理。

她很快发现,当教师并非那么容易。那天,她给学生讲海伦●凯勒在学习“水”这个词时,特意用手去感知水。学生突然调皮地问了一个问题:“老师,那么海伦学习‘火时,是不是要把手放火上烤才行啊?”赵娟姿傻眼了,不知如何回答是好。这件事使她认识到,学生的思维远比她想像的更活跃,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真的要有一桶水才行,而且是常换常新的活水;同时,教给学生的知识,一定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不能照本宣科。

本来对当教师毫不热心的赵娟姿.开始努力提高自己。学生促使她发展和转变,从学生身上,她也越来越多地发现教育的乐趣。她的多才多艺使她完全具备了成为一个好教师的条件,也使她的课堂气氛变得很活泼。比如,在讲到“友谊”时,她会教给学生一句英文的谚语——“A friendin deed is a friend indeed"(患难见真情)。讲男女生之间的交往时,她会和学生一起唱周华健的歌:“朋友一生一起走,那些日子不再有。”

学生对她说,老师,我很喜欢.上你的课.每次总能学到很多东西。她很高兴,可是政治课难道仅是为了给学生更多的知识吗?把英语、音乐等引人课堂,仅仅是为了活跃气氛吗?

不断的反思和感悟使她越来越驾轻就熟,也更加关注教学目标的实现。她的课堂充满越来越多的灵性与创造。有时.政治课变成了美工课.她兴致勃勃地教学生折纸.然后告诉他们:“学习知识其实和折纸一样.都是熟能生巧。”有时,政治课变成了故事会,在学生眉飞色舞地讲了一通《岳飞传》后,她让大家讨论,造成岳飞挫折的原因有哪些?如何正确认识生活中的挫折?有时,政治课变成了辩论会:考场上,你的好友向你求助,你该怎么办?学生们在争得面红耳赤中渐渐懂得了何为“讲义气”。

这样的政治课,赵娟姿自己称之为“生活政治”。一方面,她总是力图让政治课堂跟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另一方面,课堂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平台,可以让他们尽情展示自己。

赵娟姿越来越喜欢教学,也越来越喜欢实验中学。她一来到这里,就赶.上学校如火如荼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她不仅得到成长的优良土壤,也获得了充分发展的自由空间。赵娟姿才来时,对电脑几乎一窍不通,在大家的帮助下,如今已能熟练制作课件。教学中遇到了疑难,备课组长会热情地给予指导,或者在集体备课时帮她解决。

但同时,无论在教学上,还是在教研中,赵娟姿从来没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字辈。无论是领导还是同事,大家都能平等交流。她的一些新奇的教学创意,总是能得到大家的鼓励。

副校长陈忠应也是教政治的,经验丰富的他这样评价赵娟姿:“她的‘生活政治'很有特色,对这样的年轻教师,我们不要求一定接受老教师的模式,而是希望在融洽的氛围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

赵娟姿的教育生涯才刚刚开始。她发现,教学的领域原来是那样的宽广,自己还有太多的东西要学习。赵娟姿的理想,是做一个学生喜欢的好教师,让自己变成美丽的蝴蝶。

有意思的是,陈照星也曾经讲过一个蝴蝶的故事:一个小孩在草地上发现一个蛹.把它带回家。过了几天,蛹上出现一道裂縫,里面的蝴蝶挣扎了好几个钟头,身体好像被卡住了一直出不来。小孩看了于心不忍,拿起剪刀把蛹剪开,帮助蝴蝶脱困。可是,这只蝴蝶身躯臃肿,翅膀干瘪.根本飞不起来,不久就死了。

故事很耐人寻味。在陈照星看来,校长的工作不是要事必躬亲.包办一切,而是为教师搭建自我更新、施展才华的平台和空间。同时他启示大家,只有依靠生命的原动力蜕蛹而出,才能变成翩跹起舞的美丽蝴蝶。

培训是最好的“福利”

香港的课程专家来校访问时,曾对陈照星说:“我们那里校长的月薪至少是你现在的10倍,教师也一样。”说者无心,听者有意。陈照星由此想到,自己到底靠什么来稳定教师队伍?

陈照星注重的是“情感留人”、“事业留人”。几年来,他努力为教师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成长环境,关注每一个教师的发展,为他们创设展示能力的载体和平台,帮助他们在教书育人中获得事业的成功.实现人生的价值。陈照星有这样一句“名言”:“培训就是最好的“福利!”

数学教师陈文峰很欣赏校长的这句“名言”。在实验中学这几年,他由一个普通的年轻教师,成长为年段长、校团委副书记。几年来,陈文峰明显地感觉到自身素质在不断提高,也越来越认识到培训的重要:“作为年轻教师,大部分东西都是在工作中学到的。个人的努力固然重要,有没有好的学习机会更加重要。

一开始,陈文峰对培训还有些抵触:“放假本该出去玩,干嘛把我们关在屋里学习啊?”但他逐渐尝到了培训的甜头。上学期,学校请一位心理学专家做讲座。专家恰好讲到一个案例,一个学生每到快下课时,都要举手.上厕所。教师以为他是故意捣乱,学生们也嘲笑他。专家指出,这是有心理问题的一种表现。陈文峰听完吃了一惊,自己班上一个学生不也是这样吗?幸好听了这个讲座,否则会犯错误的。按照专家的指导,陈文峰注意了对这个学生的心理调治。一学期过去,问题明显减轻,这不禁让他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校长陈照星尽管工作繁忙,但对培训却毫不含糊,挤出时间参加研讨、听讲座,坚持完成在职的培训和进修学习。几年里,陈照星修完了中央党校的管理类课程,又参加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研究生课程班。这些都感染并激励着陈文峰不断地进修学习:"校长都那么努力,作为年轻人,自己有时间、有精力.理应做得更好。”

没来实验中学前,陈文峰每年难得写一篇论文,难得上一次公开课,也不用写总结。但在实验中学,一年下来总要写上厚厚的一大叠论文、心得和课例,上的公开课更是数不清。忙了,苦了、累了,可心里有的却是从未有过的充实和愉悦。

在培训方面,陈照星从来不计成本、不吝付出。他一再强调,宁可少建一座楼,哪怕硬件发展慢一点儿,也要把教师素质提高上去,把教师引向研究之路。学校抓住一切机会把教师送出去学习,如今已有近半数教师走出过校门。一位化学老教师,教了大半辈子书,几乎从未到外省学习过。陈照星先后安排他去上海、浙江、江苏学习。老教师激动不已,回来后更加积极地投身教研。

南安是新课程省级实验区,大规模的新课程培训为学校提供了方便。南安市教师进修学校校长黄侨明对记者说:“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逐步确立了研学一体化的培训模式,让教师从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总结提炼成研究课题,然后在教学实践中探索解决的方法。一方面使研究贴近教师,改变了以往教师对教学研究的陌生和拒斥;另一方面增进了教师的研究反思意识,促进了他们参与教研和培训的积极性。我们的理念是培训先于实验并与实验同行。”

在校本培训以外,全市每月定期的教育论坛、校长沙龙.新课程研讨日等不同类型的研讨和培训,使教师们置身于火热的研究氛围中。李芳的“新课程研讨日”手记,记录着她成长的历程:

2002年9月21日晴

又要参加“新课程研讨日”活动了,说实在话,刚开始还真有点不习惯。几所学校的老师在一起、交流讨论共同的话题——课程改革。这种情景以往还真少见。

2002年10月7日晴

这是第六个“新课程研讨日”了。我承担了语文的研讨课,这是参加新课程改革以来第一次公开“亮相”,心里特别紧张。我很感谢听课老师真诚地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正所谓“旁观者清”,对我今后的教学大有裨益。我开始尝到研讨日的甜头了。

2003年11月8日晴

这是一次别开生面的“新课程研讨日”。我校初二年级教师就参加课改以来的教育教学情况进行述职。我怀着激动的心情上台述职,以往述职是为了评职称,今天则是自我评价和同伴互评,感觉不一样,这就是课改带来的变化。

“教育的乐趣一旦与教育者的职责结合起来,工作就变成了一种享受、一种幸福。”谈到培训对教师成长的重要作用,教育局长陈进兴由衷地感慨。

曾在四所学校工作过的洪志玲,对培训的体会格外深刻。刚毕业时,自己满腔热情,一心想尽快地成长,可学校不组织培训,也没人告诉她该学什么,一切都靠自己“摸着石头过河”。几年下来,热情的火花渐渐熄灭了。到实验中学后,听校长说:“大家的命运和学校休戚相关,必须要有忧患意识,不断学习。否则,学校教育质量上不去,教师也就没有出路。”实实在在的话,唤醒了洪志玲沉寂的热情。虽已近中年,仍无怨无悔,她动情地说:“到实验中学这几年学到的,是以前十年不能比的。培训已成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想不学都不行。你看,校长整天都不闲着,和我们一样学习。李芳老师年纪比我大,还那么执着,我们怎能不学呢?”

在新课程背景下,培训成为教师的必然需要和迫切要求。培训不仅提高了教师的业务素养,而且开阔了他们的视野和心胸,改变着他们的生活方式。

蓝天、绿地、红白相间的建筑,如今的南安市实验中学,已成为城市中一道美丽的风景。学校下面的山坡上,一幢幢崭新的住宅楼正拔地而起,也是一样红白相间的建筑式样。实验中学的建筑特色已成为当地房地产开发商纷纷效仿的样板。无疑,這既是对学校办学的认可,也是对学校文化的一种认同。

在实验中学这块新生的校园里,李芳、洪志玲、陈文峰、赵娟姿等一大批教师,正沿着专业发展道路快速成长,同时也以自己的成长,诠释着这富有吸引力的学校文化,幸福地走向充满希望的明天!

猜你喜欢

李芳中学新课程
没想到才几天,你就成了别人的人
浅议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模块的主要教学策略
李芳作品
李芳作品
喇叭花打电话
2019年全国高考新课程Ⅰ卷生物试题分析与启示
第二届“我即语文”教学奖颁奖典礼暨新课程研讨会在福州一中举行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
诸暨市学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