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中的简化
2004-05-28欧阳维诚
欧阳维诚
晚唐诗人杜荀鹤的“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尽尚征苗”,高度集中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对农民的巧取豪夺、敲骨吸髓的行为.诗人这种精选典型材料、省略次要情节、把深刻的社会矛盾集中在一联中凸现出来的写作风格,对我们学习数学很有启发.
在解数学题时,有时题目的条件分散复杂,为了抓住要领,应该学习杜荀鹤写诗的办法,尽量简化那些不必要的条件,高度浓缩那些次要条件,把题目的条件高度集中,让它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凸现出来.这样,我们就容易抓住主要矛盾,迅速找到题解的途径.
这类问题,在各种级别的数学竞赛中最容易碰到.
安徽省高中数学竞赛就有这样一道试题:
一条长为n的线段分成n段,两个端点分别染上了红色或蓝色,其余的分点任意染成红色或蓝色.如果一条线段的两个端点的颜色不同就叫作标准线段,否则称为非标准线段.证明:不管你怎样给分点着色,只要两个端点的颜色不同,标准线段就一定有奇数条.
这个问题的条件是复杂的,线段的长度是一个可变的整数,n个分点(除了两个端点外)的着色又是任意的.如果不把条件高度地集中在较小的范围内凸现出来,就很难抓住问题的实质.
如图1,假定AB是一条长度为n的线段,端点A被染成了蓝色,端点B被染成了红色,其余中间的点C、D、E、F、G、H、I、J、K、L等被任意染成了红色或蓝色.
问题的焦点是要求出标准线段是奇数条还是偶数条.因为标准线段只与它的两个端点的颜色有关,与它的长短无关.因此,只要两个端点不同色的线段就是标准线段.现在我们设想在给各分点染色的时候是从左至右逐个染色的,首先给A染上了蓝色,要想得到一条标准线段,一定要换一种颜色才能做到.因此,换了几次颜色就得到几条标准线段.当我们把那些与前一个点颜色相同的点去掉之后,并不影响标准线段的条数.这时,图1就变成了图2(打“×”的地方表示去掉的点).
要求出标准线段的条数,只要数一数图2中改变颜色的次数,由于图2中的点仍然是任意的,还有必要加以浓缩:
从图3、图4中可以看出,任何两点之间,不管它们中间有多少点,也不管这些点的颜色改变了多少次,但是有一点是很清楚的:如果两点之间改变了偶数次颜色,换句话说,两点之间包含了偶数条标准线段的话,这两点一定是同色的;反之,如果两点之间改变了奇数次颜色,即两点之间包含奇数条标准线段,则这两点一定是异色的.因此,我们在图5中,从左边的A点开始,把任何一个与A同色的点(例如E)之间的一段切掉之后,一定切去了偶数条标准线段.如果原来有奇数条标准线段,剩下的一节也仍然有奇数条标准线段,反过来也一样.
如图5,当我们切去AB上的AE一节后,因A、E两点是同色的,所以,原来AB上标准线段的条数与剩下一节EB上标准线段的条数,奇偶性是相同的.类似的,我们可以逐渐地切去EH、HL等,剩下的一节都与原来的AB上标准线段的条数有相同的奇偶性.最后既然只剩下一条标准线段LB,1是一个奇数,所以,原来AB上的标准线段的条数也一定是奇数.
其实,在图5中,因为A点与L点同色,一开始我们就可以一次把AL切掉,只剩下一条标准线段LB,就推出了我们所要的结论.
我们再看广东省的一道数学竞赛题:
证明:在任意5个正整数中,一定可以找到3个数,使它们的和是3的倍数.
这个问题的困难之处在于所给的5个正整数是任意的,它们可大可小,可异可同,讨论起来很不方便.我们可以先抓住一个要点:
将3个正整数中的任何几个去掉3的若干倍数之后,并不影响剩下的3个数之和是不是3的倍数.
例如,我们用圆点的个数来表示3个正整数,它们用3除的余数用方框内的圆点表示.
现在将3个数中的几个去掉一些3的倍数,剩下的3个数是:
原来的三个数之和35+19+27=81,是3的倍数;新得到的三数之和17+7+21=45,仍然是3的倍数.
根据这个道理,当我们把三个数中所有3的倍数都去掉之后,剩下的余数就只有0,1,2三种,这个问题就可以转化为一个更为简单的问题:
有5个数,它们分别是0,1,2三个数中的某一个.证明:一定可以从它们中找到3个数,使其和为3的倍数.
现在的证明就很容易了:5个数中或者0,1,2三者都有,那么0+1+2=3,就是3的倍数.或者最多只有两种数,那么一定有一种数不少于3个,这3个数的和就是3的倍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