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及其康复小知识
2004-05-16
中老年保健 2004年5期
什么是脑卒中?
脑卒中是大脑血管的急性病变。当大脑的血液供应受阻塞或血管破裂出血,使部分脑组织受到损害时,脑卒中就发生了,这也就是医学上所说的“脑血管意外”,也称“中风”。虽然损害的范围常常很小,但对身体功能会造成相当大的障碍。
脑卒中后肢体功能恢复的规律
在脑卒中发作后,经急救,病情逐渐稳定。这时病人躯干和四肢近端(如肩、髋)的活动恢复较早。病人开始转动身体、翻身,而后靠坐、独坐,进而站立到逐渐恢复行走。从身体部位来说,下肢比上肢恢复得早,大关节比小关节恢复得早。下肢活动的恢复的顺序是髋部→膝部→踝部→足趾,而上肢恢复的顺序是肩部→肘部→手腕→拇指。在时间上,运动功能的恢复经过3个月,进入所谓“运动恢复平台”,即活动能力的改善相对缓慢、进展较为稳定的阶段。到6个月时,运动障碍基本稳定。了解这些规律有助于病人和其家属建立起正确的认识,心平气和地配合康复训练。
脑卒中后功能恢复的程度受哪些因素影响
脑卒中病人的康复结果受如下许多因素的影响:
*大脑受损的范围和严重程度。受损范围越大、程度越重,恢复越差;反之,则较好。
*身体的健康状况。
*病人参与康复的主动性。
*病人的年龄。高龄患者恢复较差。
*脑卒中再次发作者,恢复较差。
*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如果家庭成员和亲友对患者的康复抱有积极态度,对脑卒中和功能康复的规律有一定的认识,以及能对周围环境做适当调整以方便病人,对患者的恢复都是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