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思我在 耄耋不老
2004-05-16王直华
王直华
在中国,老人也有“职称”:花甲老人、古稀老人、耄耋老人。似乎年过六旬,便走进了老人圈,登上了老人船,驶入了老人河。
老人,在某些时候是一个悲凉的词,凄楚的词,无奈的词,乏力的词,痛苦的词,甚至,是一个可怕的词。这是因为,人们看见过太多的悲凉、凄楚、无奈、乏力、痛苦的老人。
人,总是会老,总是会死,这是自然规律。担心、忧郁,甚至害怕,都没有用,反而会使人老得更快。
其实,老与不老,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因此,年龄有好多种:年序年龄、生理年龄、社会年龄、心理年龄。年序年龄是客观存在,它是父母给的,靠主观改变不了;心理年龄是主观的,它是你自己的感觉,自己的心态;生理年龄、社会年龄要复杂些,跟客观与主观都有联系。社会年龄大,显得成熟;年序年龄老,也不可怕;如果生理年龄老,百病缠身,心理年龄老,萎靡不振,这就非常糟糕了。要做到老而疏放、老而开放、老而达观、老而乐观,才能“老当益壮”。这需要有积极的思维和对年龄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孔子的心态可取。年过古稀,他还在以自赏的口吻回顾既往: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花甲、古稀之年的孔子,仍然焕发着思维的活力:步入老年之后,十年间又上了一个新台阶—从耳顺迈向从心所欲 。
笛卡儿有句名言:“我思,故我在。”我们且不去议论这话的哲学意义,只是说它对一般人也有启发。躯体的活力固然重要,大脑的活力更具根本属性。一位诗人早有名句:有的人活着,他已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很多医学家将“脑死亡”作为死亡标准,那当然指的是生理脑。但是,说得尖刻一点,没有思维,意味着生命也就死掉了。有活跃的思维,才是有意义的生命。老不老,看思维。30岁而无创新思维,他很老;70岁而思维活跃,他很年轻。
活到七八十岁,人称“耄耋老人”,而那些始终保持着活跃思维和积极心态的老人,分明给它加了个“不”字,他们大声向世人宣告:“我们是耄耋不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