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教学改革思考
2004-05-03冯之力
冯之力
声乐是高师音乐专业主要课程之一,是一门融语言、音乐和情感三位一体的艺术,它用歌唱的语言表达人的思想感情和心声。歌唱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歌唱,音乐素质教育离不开歌唱,社会需要大量有歌唱能力的通用型的人才,培养大批高师声乐专长的学生是很有必要的。然而,声乐又是一门很深奥的学科,其技法严格、技巧性强、技术门类复杂、应用水准较高,学习并科学地掌握声乐技术与众多因素有关,缺一不可。如何提高高师声乐教学水平,以本人之见,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教师是关键
声乐艺术的发展同声乐教育的发展总是紧密相连的。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歌唱艺术水平往往反映着声乐教育水平的高低。从欧洲声乐发展的历史来看,自17世纪到20世纪,每一个世纪都产生过许多世界级的歌唱家,在他们的背后常常有双世界级的声乐教育家之手将他们托起。沈湘教授在谈到如何提高声乐教学水平的问题上,曾指出:“声乐水平能不能提高,关键是教师的水平如何。”教师的教学水平是至关重要的,要提高高师声乐教学水平,必须要有一支素质优良的声乐师资队伍。
那么,声乐教师到底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和修养呢?石惟正先生从沈先生身上总结出声乐教师应具备四个方面的素养:“一是文化,其中包括文学、语言逻辑思维;二是声乐训练能力,首先是观念要正确,其次要有多种训练手段;三是熟知声乐文献,不仅要博古通今,而且对作品的理解要有深度;四是个人修养,要在高尚的道德情操与广博的知识与深厚的文化根基的基础上,具有很高的艺术修养及对艺术敏锐的感受力和创造力。”
沈湘教授在传播科学的教学方法时,曾说过:“老师教学生,老师得先明白(指正确的唱法),老师明白了,教的学生才能明白。在唱法上,做教师的一定要先搞懂这个唱法的理论,有了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就不盲目了。学生唱上出了问题,老师用理论一分析就很容易找到解决的方法。另外,教师要有一副很好的耳朵,对美声的效果有一个正确的概念(这个概念就是通、实、圆、亮、纯、松、活、柔的八字标准),用声音的概念去衡量,用耳朵的听觉去把关,这样才能判断学生的声音对不对。如果不符合规范的声音概念,就可以‘对症下药来解决问题。所以好的教师具备解决声音问题的两个条件:一是办法好,办法多;二是具有好耳朵。如果教师不具备这两个条件,我看很难教出什么好学生。”沈湘教授讲的这些话,正是如何提高声乐教学水平的非常重要的原则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在声乐教师不断地指导、训练下(对学生悟性的开发过程),逐步获得声乐技术知识和声乐演唱能力的,声乐教学有一定的特殊性,有时很抽象,看不见摸不着,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老师的指导,老师素质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和反映着声乐教学水平的高低。所以要提高声乐教学水平,必须要提高教师的素质水平。
二、改变招生体制
在高考录取中,音乐院系的考生文化课录取分数远远低于其他学科最低分数线。艺术类考生文化课成绩普遍较差,学校只好降线录取。这些文化基础较差的学生,在接受高等师范音乐教育时,显得力不从心,又如何能成为良好的教师呢?
笔者曾对一些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有50%的学生根本不适合学习音乐专业,他们报考音乐专业不外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招生标准低的误导,“学习不好,干脆学音乐吧”,家长和学生一味地只想考上大学,殊不知音乐更难学;一些声乐、器乐教师授课学费昂贵,颇具吸引力,考生们便误以为学了音乐就能挣大钱,根本不清楚音乐专业是怎么一回事儿,就盲目报考;大学受社会人才市场的影响,招生规模、数量逐年递增,招生标准降低,没有严格把关。
因此,我们一定要提高艺术类师范招生标准,使音乐艺术教育的层次与高等院校的规格相适应,培养素质优良的教师,这样才能做到音乐教育的良性循环。
三、加强专业建设
声乐知识学习要通过长期的指导、训练、艺术实践才能逐步得到提高。学生必须要具备学唱的基本条件:健康的身体、良好的发声器官、敏锐的听觉、相对准确的音乐节奏感觉,并勤于思考。最重要的是天资聪颖,学唱要有很高的悟性,悟性越高歌唱潜力会越大,且教学也会较顺利。
然而在高师声乐教学中,广大教师常常受课时少的困扰,于是便在声乐集体课教学上做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实践证明,集体课不能取代个别课。笔者以为较理想的做法是:集体讲授,传授共性知识;个别辅导,解决技术细节。个别课、小组课和集体课三种授课方式相结合、“多管齐下”,使声乐基础理论、基础知识与声乐技术规范化、科学化得以同步提高。
1. 重视基础
当前高师声乐教学,必须要重视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完善音乐教育人才的知识结构,以此推动技巧训练和科学化进程,使技巧训练达到目的明确、各项技术手段运用得当、启发合理的规范化程度。高师可创造条件把一些声乐基础理论知识开成系列讲座课,学习借鉴先进的理论经验和成果,使学生在理论上对声乐艺术有清醒的认识,以避免声乐学习的盲目性。
2. 培养良好的心理素养
在复杂的歌唱活动里充满着心理因素所支配的一系列因素,并通过这些因素影响歌唱的进行。能不能学好唱法,关键是能不能发挥心理活动的主观能动性。早在一千多年以前,我国唐代大文学家韩愈就强调过人的心理活动在学习上的主导作用。他指出:“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行成于思”告诉人们心理活动是学习成功的秘诀,也是学唱入门的金钥匙。
掌握对歌唱器官肌肉运动的支配,在许多方面并不随意,需要用心理活动的抽象感觉来调节。这些心理活动既有感觉(听觉、视觉、动觉、力觉)、知觉(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距离知觉),又有注意(注意的集中与分配)、想像、思维与判断、联想等等。技术训练要在健康、良好的心理状态下进行,即心情平静、精神愉快、注意力集中。在这种状态下发声器官各部分肌肉都处在平衡协调的积极状态,歌唱者才能自我调节,有效地控制发声器官。另外要使学习歌唱技巧达到随意运动的熟练程度,必须要有意识地进行自我控制、藐视困难和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的培养。只有意志坚强、注意力能高度集中、生理因素积极作用才能唱好歌。
教师必须要注重对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无论在课堂上、考场上、舞台上都要使学生始终如一地保持心理状态平静、稳定、积极的良好感觉。如沈湘教授所说:“思想一解放,敢字一当头,全身心都能积极投入到唱里面来。这么一来,在整个唱的感觉支配下,嗓子周围那些干扰声带正常工作的多余的劲儿在很大程度上被抖落掉了,嗓子摆脱了束缚,好的声音自然也就唱出来了。
3. 加强声乐基础训练
对声乐教学而言,基础训练尤为重要。运用和掌握正确的歌唱方法、歌唱技术技巧,是基础教学的中心任务,也是首要任务。声乐基础教学一定要严格地遵循系统性、规范性和科学性的原则,离开或放弃这些原则,必然会使声乐教学陷入盲目或走上斜路,导致严重后果。
声乐基础训练主要包括:正确的歌唱姿势、呼吸、发音和共鸣训练。通过长期系统、规范、科学的基础训练,使歌唱生理机能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提高。坚持有效而准确地慢练,在声音的质量上追求精益求精。演唱的声乐作品难度要适中,在建立稳定、良好的中声区的基础上,再逐步扩展音域、统一声区。
有人认为师范专业的声乐“用不着太多基本功”,“无须讲求正规”,随便能唱几首歌就行,不必在基本方法教学与基本技巧训练上花太大力气。这些观点是错误的、有害的,是对师范音乐专业声乐教学的极大误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学生端正学习态度,重视基本功、基本技能的学习和训练,用持之以恒的毅力获得良好的功力。实践证明,基本功愈扎实就愈有利专业取向,同时,高等师范教学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具有一定水平和质量的人才,多出好教师,决不能误人子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