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面对识谱教学

2004-05-03王天马

中国音乐教育 2004年5期
关键词:音乐情感活动

王天马

一、问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音乐教学实践中存在着一种过分强调识谱教学重要性的偏见。在实际音乐教学中常常把大量时间和精力用于“读谱训练”、“视唱练习”;认为只要学会了识谱,几乎就可以解决音乐实践活动中的所有问题,认为“识谱是打开音乐圣殿的一把金钥匙”。而实际情况呢?一方面培养学生识谱能力并未获得预期的效果;另一方面识谱教学影响了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冲谈了学习音乐的兴趣,不利于音乐审美教育的实现。我们认为识谱教学的理性思考已是“时已到,教所需,不必谈谱色变,该是研讨之时了”。

二、新课程改革中的思考

在基础教育中,对于音乐教育来说,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是必要的,这既是人整体素质中音乐素质的一种需要,同时也是为学生进一步学习音乐奠定了基础。但对于音乐课程来说,音乐教育方式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其教育效应主要不在于知识和技能的习得,而是体现在熏陶、感染、净化等情感层面上。音乐新《课标》的“表现目标”这样阐述:“培养学生自信地演唱、演奏能力及综合性艺术表演能力,发展学生的表演潜能及创造性潜能,使学生能用音乐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并与他人沟通、融洽情感,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使学生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课程改革中我们一是改变音乐课程中那些单纯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倾向;二是改变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方式。在具体的音乐实践活动中,看重学习知识和获得技能的方法与过程。

在识谱和学习音乐的关系上,要正确认识识谱在音乐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识读歌谱是各种音乐表演活动———特别是歌唱、演奏活动的工具性教学内容,起重要的辅助作用;识谱只是学习音乐的一种工具和手段,它不是音乐教育的目标。识谱教学的目标是借助于它来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表现力、鉴赏力和创造力。我们正努力探索在学习音乐的基础上,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学习识谱。

三、新课程改革中的尝试

音乐新《课标》指出: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识谱能力。规定了不同学段、不同年级“识读乐谱”的要求。这与以往相比降低了识谱教学的要求,这样有利于更好地体现音乐审美教育,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

首先,识谱教学要符合音乐学习的规律。我们身边有许多从来没有学过识谱的儿童、青少年以至老人们,他们能把录音机和电视机里播放的歌曲、戏曲演唱得惟妙惟肖。基于这样一个道理,发展儿童的听力是音乐课进行审美教育的一个基本任务,听是音乐体验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乐谱只是音乐信息输入的载体,并不是音乐本身。例如:教歌之前不教识谱而是将要学的歌曲录音放给孩子们听,进行歌曲的“整体输入”,经过几遍这样的听,虽然歌曲还没有学,学生却能轻声跟着唱了,达到了“似曾相识”而还不十分“熟练掌握”的状态。再进行朗读歌词、随琴试唱歌词、学习歌曲节奏、学习歌曲曲调的练习,最后又重新学习歌曲的歌词。这样“学唱歌词和学唱歌谱相互交替”,从学习的过程来说,按照“综合———分析———再综合”的模式进行新歌的学习,这有利于将歌曲情感的感受、体验贯穿于学习歌曲的全过程,避免了把感受、体验歌曲情感作为一个环节放到学习歌曲的最后阶段去进行的缺点。改变了传统的“先学歌谱,后学歌词”的模式,符合学生的实际,符合学生对歌曲的认知规律。在学习歌曲曲谱的时候,提倡先从节奏入手,因为它“先易后难”,切实可行。有利于提高读谱的效果和减低读谱的难度。如歌曲《剪羊毛》的附点音符比较多,是本课的难点,我们先用读法、击拍法训练附点节奏,再将整首歌词按节奏朗读,用听唱法学习全曲旋律的曲谱,这样学生学得较快,也不易错。其实在学生视唱能力低的情况下,为了尽快学会唱一首歌,使用听唱法或部分使用听唱法是可行的,而且对于整体上感受歌曲的艺术形象是有利的。

其次,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学习识谱。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不仅要看学生学会了什么,更要看学生是怎么学习的。例如:一年级的学生学习二分音符和四分音符时,要教会学生自己在唱唱、跳跳、听听、想想、画画中获得。①看图自学儿歌:“小鸡小鸡叽叽叽,小猫小猫喵喵喵”,让学生在念儿歌的过程中分辨小鸡的叫声哪个长,哪个短;②让学生自己用动作表现这首儿歌,用身体动作表现不同长短;③让学生用不同乐器敲出长短;④把各自听到的声音长短画出来。这样学生在自己学习中真正掌握了二分音符、四分音符。

在唱歌、欣赏、器乐活动中“顺带地进行”识谱教学。乐理知识只作“仅仅够用”的解释,使学生能唱会或视奏必学歌谱,听懂乐曲即可。例如:民乐合奏《金蛇狂舞》在欣赏前学生视唱了主题旋律,欣赏时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有的半闭眼睛摇头晃脑,有的跟着音乐轻声哼唱,有的甚至手舞足蹈,有的学着电视里指挥家的模样“指挥”起来。学生边听,我边插入乐曲简介,学生第二次听赏时,就能听着乐曲看着歌谱唱出旋律了。欣赏全曲后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唱出主旋律。课后还要借磁带录音再欣赏呢。

另外,乐器引进课堂是识谱教学的最佳实践活动,学习器乐演奏的过程,同时也是识谱的过程。使学生不仅能正确地奏出乐谱中各种音符,还能通过反复地听音训练,使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建立准确的音高概念,有效地增强识谱能力。

再有,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识谱。“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音乐教学,其基础性主要不是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是音乐的兴趣。”我们要时刻注意兴趣的培养,可以说音乐兴趣是基础的基础。让学生少些负担,多些兴趣,这也是音乐教育的发展趋势。“普通的艺术教育,像鸽子一样能够自由飞翔就行了。不要去苛求其飞翔的姿势、高度和距离,更不可用专业艺术标准规范学生。”“培养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是奠定学生终身学习音乐的心理情感基础。”如:歌曲教学中,我们坚持先入为主原则,先让学生唱会优美歌曲,再倒过来练习歌曲曲谱和其中必学的乐理知识。我们的实践证明,90%的学生兴趣盎然,识谱积极准确,久而久之碰到类似节奏音高的旋律歌曲,也能视唱出来。同时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和识谱技能用到音乐实践中,通过自身的能力体验到音乐艺术美。尝到了甜头,学生音乐兴趣自然提高了。再者,学校、班级开展的各种音乐课外活动,学生非常喜欢亲自创造性表演活动。他们在活动中焕发出来的识谱和学乐理的兴趣,大大促进了音乐课堂上的识谱教学。在课内外我们正确引导学生,做到“起点不高,落点不低”,将学生的兴趣培养逐步提高为意志培养。

四、新课程改革中的争鸣

音乐新《课标》让我们站在更高的层次反思“音乐与人”的关系。在提高人们综合素质的今天,在初等音乐教育上,识谱要求是:“立足课堂,面向全体,全识唱名,大半唱准正音。”因为,音乐教育的本质是一项塑造人的工程,学生是音乐教学活动的主体,使每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终生享有音乐乐趣,是音乐教育的崇高责任。

猜你喜欢

音乐情感活动
“活动随手拍”
情感
台上
第五届手操报系列活动优秀作品展示
音乐
“四会合一”活动安排一览表
主题素材阅读之“情感”篇
音乐
该活动活动筋骨了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