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爱满长河

2004-04-30

人民教育 2004年23期
关键词:长河学校老师

一位教育专家曾言,对中国一千多万教师来说,目前教育方式的改变要比教育内容的改革更为重要和紧迫。这句话尤其值得德育工作者去思考,学校德育,目前正面临着一场教育方式或者说教育观念的变革。

正因如此,第一次走进长河高级中学,办公楼下那一行醒目的标语让记者驻足良久——“人类道德的基点是爱心和责任感”!

爱心和责任感,似乎并不陌生的字眼,但确是人类道德中亘古不变的基本规范。有时候,我们的道德教育不乏宏伟的目标与蓝图,却往往忽略了最基本的要求。所以,选取这样一个教育切入点,既体现为一种务实,也包含着教育者言近旨远的追求。

长河高级中学坐落在钱塘江南岸、蓄势待发的杭州市滨江区。周围嘈杂的集镇和拥挤的街道记载着她的过去,不远处正紧张施工的高架桥则牵引着她充满希望的未来。

“长河高中的崛起,靠的不是硬件投入,而是理念提升。学校从爱心和责任感入手,在注重师生精神成长的同时,也凸显了教育关怀和辐射社会的品格。”与记者同行的浙江师范大学教授吴立德介绍。

从倾诉到倾听:教师角色的重要转变

青年教师过小英这几天很烦恼,不顺心的事全让她赶上了。

最近的考试,他们班考得不太理想。一向乖巧的女生小雨,上周突然在学校里喝起酒来了。过小英已经够烦恼的了,学生还不体谅她。这不,又有两个学生晚自修时逃课,她在学校周围找了个遍,也不见人影儿。后来听说他们去参加哥儿们的生日Party了,真让她哭笑不得。

付出了那么多,怎么没一点儿效果?一连串的挫折让她很沮丧。她忍不住在班上好一通发泄:“你们知道我的一天是怎么过的吗?每天早晨五点多,我家两岁的儿子晓晓还在睡梦中,我就出来了。晚上九点多回家,他已经睡着了。我连给他洗澡的时间都没有……”

过小英曾对学生说,老师也难免有情绪失控的时候,碰到这种情况,学生一定要提个醒。可这次,学生谁也没说话,静静地听她倾诉我是一个孩子的母亲,可我只能把时间给你们。你们把老师当成什么了?保姆吗?”

泪水已经在眼里打转,过小英夺门而出。一向性格开朗的她很少生气,同事们看到她一脸的委屈,都有些奇怪。

当然,发泄过以后,她很快就没事了。第二天碰巧是晓晓的生日,晚自修前,她跟班长打了个招呼,要回去陪陪孩子。一节课工夫,她回到教室,发现学生格外安静。一个女生吃惊地说,老师怎么回来了?

今天是晓晓的生日,大家说了,一定要表现好一些,不让你操心。

那一刻,过小英心里感动极了。更让她欣慰的是,几天后,两个逃课的学生主动来向她检讨,那天的话让他们很震撼,那是他们以前从来没有意识到的。还有一位不知名的学生给她写了一张纸条:“老师,请不要生气!其实我们都很爱你,不是要存心气你,请原谅!”

多可爱的学生啊!其实,自己的付出不是苛求能有多少回报,只需一个小小的举动就会很满足。过小英对那天的失态有些歉疚,可是,似乎正是这种毫不掩饰的真情流露,才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她。

“事后我认真反思,是倾诉增进了学生对我的理解。但反过来,我又是否理解他们呢?我有没有认真倾听他们的心声?”过小英说。

她因此想到了小雨,这个原本很优秀的女孩,这学期成绩不断地下滑。每次找她谈话,小雨都欲言又止。一天晚上,小雨没来上晚自修。过小英找到她时,她正一个人在操场上步履蹒跚地跑着,一身的酒气。好不容易拉住她,她歇斯底里地嚷道:“别管我,我的存在一点价值都没有。”那天晚上,害怕小雨再有冲动行为,过小英在宿舍守了一夜。到底怎么回事?几天后,等到小雨情绪平静,过小英又找到她。面对老师的真诚,小雨哭着说,她的父母因为关系不好而分居,她小时候生病,因为父母没有及时治疗,留下了后遗症。身心深受伤害的小雨害怕回家,她已经无法再忍受了。

听了她的诉说,过小英才知道,这个表面乖巧的女孩,有着多么脆弱、孤独而无助的心灵,该怎么帮助她呢?家庭给她留下的阴影也许一时难以消除,或许通过老师的倾听,让小雨把心里的不快说出来,也不失为一种疏导。她对小雨说,心情不好时不要压抑自己,来跟老师说说。从此,小雨把她当成知心姐姐,经常向她敞开心扉。而过小英不论多忙,都会陪小雨散散步、谈谈心。小雨的精神状态逐渐好转。

学生点滴的变化让过小英很振奋:“从倾诉到倾听的反思,让我认识到和学生心灵沟通的重要性。”作为一位年轻班主任,过小英和学生一起成长着。她也许还没意识到,在从倾诉到倾听这看似简单的方式转换背后,正体现出教师从管理者向服务者的过渡。在她的身上,也悄然地发生着一些变化。

不过,过小英又有了新的烦恼。这天小雨又来找她,表情沉重老师,我好像患有抑郁症。”“哦,谁告诉你的?”过小英吃了一惊。“我看了一份资料,上面的每一条特征都跟我很像。”“不会不会,这是你的心理暗示。”过小英表面轻松,其实很心虚。她迫切感到,自己的心理学知识太贫乏了。这促使她在反思的同时,不断感到学习的必要。现在,她正参加一个心理学辅導培训班。“且不说为广大学生服务,我先把眼前这个学生教育好再说。”过小英一脸的苦笑。

和过小英一样,长河高中的教师们在反思和学习中,正经历着从管理者向服务者角色的变化。面对新时期的学生,他们意识到,要引领学生的精神成长,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变革教育的方式。变革使他们常常惊喜地发现新的成功体

验。也因此,尽管在这样一所寄宿制学校里,教师们都很辛苦,但他们却全心投入,快乐地工作着。

从被动到主动:让信念植根教育沃土

“是不是一定要等到有了问题,才想到要改变呢?”教师基于反思的行动固然可喜,但在校长陈立群看来,被动防御式的教育,效果总是要打折扣的。他常说作为教师,当你把一届学生送毕业时,你可以有所反思,在以后加以改进。但要知道,学生的中学时代只有一次。”这就是教育工作“残酷”的一面:一个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的职业。

面容清癯的陈立群是一位学者型的校长,一谈起教育现状,谈起育人工作,他立刻变得神采飞扬。

十多年前,长河高级中学只是一所农村中学。1996年,随着杭州市沿江开发战略的制定,学校被划归市教育局直管。最直接的影响是,生源急剧变化,过去是以周围农村、山区的学生为主,现在城里的孩子“呼啦”一下涌进来,占了学生数的一大半。

生源变了,教育突然失去延续性,教师很不适应,有人抱怨说,这些城里学生太难教了,还是过去农村的学生乖。1999年,陈立群调到这里当校长时,学校的发展正处在徘徊和迷茫之中。

在全校教师大会上,陈立群循循善诱你只觉得现在的学生很难管教,为什么不看到他们聪明、活泼、可爱的一面呢?换一个角度来说,如果把现在的学生改造得跟过去的学生一样乖,是否就是教育的成功呢?我说不,那是教育的悲哀!”

主动改变自己,适应变化的学生,这是陈立群对全校教师的希望和要求。改变首先体现在教育观念上,教师只有爱学生,才能以主动的姿态关注学生的需求,从而更好地尽到自己的责任。

怎样由被动变主动呢?在这方面,陈立群有着丰富的经验。

2000年暑假的一天清晨,三辆大客车从长河高中出发,沿着钱塘江大桥一溜儿向市区驶去。车上坐着全校教师,校长陈立群也在其中。这阵势,是去西子湖畔乘凉吗?不是,这是学校组织的一次大规模的家访活动。教师分成几十个小组,由班主任带队,分头到散居在市区的长河高中学生家里访问。

“家访是一次主动的倾听和发现,不是非要等学生出了事才和家长沟通。”学校党总支副书记邱月灵说,“尽管现在通讯工具很发达,但家访仍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像学生的家庭状况、家庭环境、家长职业等,电话里是很难了解的。”

学校规定:家访中做到“三不”——不告状,不吃请,不受礼。大家在两天内冒着暑热,访问了近500个家庭,让家长们备受感动。一位家长说你们老师能到家里来,让我觉得很亲切。”另一位家长说:“过去只有孩子惹祸时,我才到学校和老师见一面。”还有家长感慨说:“我平时最怕接到老师的电话,总是报忧不报喜。”

家访的经历让青年教师杨春林很难忘。小方是班上一个调皮鬼,平时没少挨批评。那天他打电话告诉小方,明天下午三点要去家访。电话那头的小方很兴奋:“是吗,我马上叫我妈去买菜。”“不用,老师不在你家吃饭的。”“那我明天去接你。”第二天上午才九点多,小方打电话给他:&老师,怎么还不来?”“我不是说了吗,下午三点才到你家。”“哎呀,我一高兴,没听清时间。”下午,杨春林一行准时来到。小方的母亲笑着说:“我家小方从昨天就一个劲儿地念叨‘杨老师要来了,杨老师要来了,高兴得不知如何是好。也难怪,从上小学到现在,还从没有老师来家访过。”从此,家长那期盼的眼神和感激的话语,时常浮现在杨春林脑海中。很显然,家访也是一次深刻的情感体验。“学校目前青年教师很多,有些还没有孩子,甚至自己也是独生子女。家访让他们体验了做父母的良苦用心,从而增强工作责任感。要知道,一个学生在学校里不过是两千分之一,可在一个家庭里,他就是百分之百。”邱月灵说。

作为一校之长,陈立群考虑最多的,就是教师职业素养和教育观念的提升。除了家访这样传统的方式,有没有新的途径来促进教师的主动发展?毕竞,家访是一时之举,效果也因人而异。

2000年,在参加全国中学校长研修班时,陈立群曾请教一位英国教授,在欧洲,教师的在职培训是如何进行的?教授说,近年来,欧洲各国逐渐把教师职业素养提高的职能,由大学转向任职学校。

这正是陈立群想要的答案。学校,在培养学生的同时,也应服务于教师的职业发展。他正谋划着一套学校自培体系:“所谓自培,就是源于学校发展和教师个体成长需要、由学校自己规划实施、教师主动参与、在本校内进行的教师培训。”

就在2000年暑假,陈立群的自培计划正式启动。学校牵手浙师大高师培训中心,专门为本校教师开办了研究生课程班,学制两年,

内容侧重教育理念与教育通识。

这是一次难得的精神洗礼!长期以来,一道钱塘江水,不仅成为农村与城市的截然划分,也阻隔了教师对新观念、新信息的接收。将大学里最前沿的教育资源引进学校,对教师进行系统而科学的培训,带来的是教育观念上令人振奋的冲击。第一期办下来,教师反响强烈,更多人纷纷要求参加。陈立群紧接着又和华东师大联办了第二期研究生课程班。

两期培训,近百人参加,规模之大,规格之高,实不多见。在这所快速发展的学校里,处处需要资金,但陈立群毫不吝惜地为此支付60多万元培训费,在他眼里,这既是一笔投资,也是一种福利。他知道,真正有远见的学校管理者,不应只满足于让教师拥有一桶水,而是为他们开掘一眼不竭的泉,这样才有汩汩的教育活水喷涌而出。

同时,学校主动取得杭州市教科所的支持,聘请教科所副所长韩似萍为学校教科研顾问,对年轻班主任手把手地帮扶。几年来,像杨春林、韩美蓉、陈燦钢、虞春霞等一批年轻班主任迅速成长起来。

高水平的培训像磁石一样吸引着教师们。几年前,有着近10年丰富经验的余曙辉来长河高中应聘。那天,正赶上研究生课程班开课。陈

立群一见到他,就高兴地说:“来得正好,你先去听课,机会很难得的。”余曙辉心想,这个校长真怪,也没说聘不聘我,就让我听课。那天是一位华东师大的教授在讲班级管理,崭新的理念、实用的方法和幽默的语言,一下子把他吸引住了。

“过去我一直带实验班,学生很乖,成绩也很好。但我不想每年都一个样子,我希望接受新东西,能有一些突破。”余曙辉说。在长河高中做班主任,比以前更累。余曙辉的妈妈常说,我们家有一位永远不能毕业的高三学生,人家是朝九晚五,他是朝五晚九。但余曙辉很快乐:“重要的是,在这里我能接受到很多新的教育理念和信息,有时间去学习和思考,甚至可以有自己独特的实践。”

近乎全员参与式的学习,改变着教师们的教育观念和行为。语文组的徐光群老师对学生的负责是出了名的,妻子十月怀胎,他都舍不下学生,直到妻子分娩,他才到医院守候了几个小时。对学生,他严厉有加,眼里容不得一点儿错。但几年下来,他身心疲惫。教育观念的转变让他找到了快乐:“以前觉得自己很爱学生,可学生却很怕我。现在我试着宽容一些,对学生宽容,也对自己宽容。我好像发现了一个新的境界,和学生的关系也越来越融洽。”不放弃一个学生,这是有11年教龄的韩美蓉,对教师责任感新的认识。班里一位借读生曾让她很头疼,三天两头惹祸。有一次,他殴打低年级学生,政教处征求她的意见,要不要让家长把他领回去?“要在以往我肯定乐意这么做,但我想,这样既终结了一个孩子发展的希望,也终结了一个家庭的希望。所以我最后向政教处打了保票,把他留下。”

“其实,也很难说培训让我们有了哪些具体变化,它更多表现在许多细小的教育行为中。”杨春林说。现在的他很注意教育的细节,在路上碰到学生,他会主动打招呼;向学生借东西,他忘不了轻轻说一声谢谢;外出开会,他总要打电话或发手机短信,慰问班里的学生。他惊喜地发现,因为这些细节,教育变得很轻松,很简单。

毫无疑问,有了教育理念的支撑,教育行為才会从被动变为主动。陈立群还在不断完善着他关于自培体系的构想,不断引领教师在提升职业素养的成长历程中,迈向新的高度。

从教师到学生:教育效益的根本体现

“教育不像造马路,不行还能返工。教育搞不好,影响的将是一代人甚至几代人。”陈立群说。正因如此,他不遗余力地提高教师素质,为的是能在学生身上看到“效益”。对教师爱心与责任感的强调,不仅是要改变教师的态度和观念,根本目的还是为了让学生也懂得关爱,学会负责。

“现在的学生自主意识强,有个性,但往往在强调个人权利的同时,忽略了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余曙辉老师说。来到长河高中以后,他学会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一开始,他发现这里的老师对学生非常关爱,让他也深受感染。每天,他经常会看到教师在走廊里、校园里跟学生谈话,不是居高临下的训斥,而是轻声细语的交流。课余时间,很多教师都在教室里给学生义务辅导,他们一心扑在学生身上,自觉放弃了有偿家教。

但是,他也非常困惑地发现,教师对学生的一些关爱,效果似乎并不好。教师一味地付出,学生却很麻木。比如打扫卫生时,常看到一些班主任卷起袖子,打水、拖地、倒垃圾,一个人干得很起劲,而学生就在一边看着。很多学生在家就是这样,家务劳动从来不做。

这样的爱,是不是太盲目了?

当然,教师这样做也有他的理由,一是怕耽误学生的时间,二是怕学生不高兴。余曙辉很不赞成:“教师的爱倒不一定要获得回报,但如果不被学生理解,只觉得是理所当然,那还有什么意义?”他在反思中认识到,爱要有合适的表达方式,要让学生在被爱的同时,也懂得爱人。

余曙辉很少这样做,不是他不爱学生,而是他更注重让学生去体验和理解。比如说,教室的垃圾篓旁贴着“举手之劳,环境更好”的标语,但学生大多视而不见,有了垃圾总是随手一拋了事,不仅扔得满地都是,而且气味很难闻。这天,余曙辉走进教室,看见两个学生正拿着纸团,兴高采烈地对着垃圾篓练投篮,坐在垃圾篓旁的学生叫苦不迭。

难道非要老师自己动手来做吗?余曙辉对练投篮的两个学生说,今天你俩就坐垃圾篓旁的座位,体验一下。下一节班会课,余曙辉让学生讨论这件小事。那两个“投篮”的学生说,一开始对老师挺有意见,可一天下来深有体验,垃圾篓的气味确实不好闻。一番讨论使学生们明

白了,要经常换位思考,只有我为人人,才能人人为我。自此以后,班里乱扔垃圾的现象就少多了。

诸如此类的事也使余曙辉进一步认识到,只有懂得爱,懂得怎样去爱,才会对自己负责。高一去家访时,余曙辉要求家长坚持做一件事,就是准备一本账,把高中三年为孩子花费的每一笔支出,都记录下来。为什么要这

么做呢?余曙辉说:“不是要孩子以后偿还,而是要让他学会负责。”有一次,一位家长打电话来,焦急地说:“余老师,你劝劝我儿子吧,前几天因为一个要求没满足,他发誓再也不回家了。”余曙辉说:“别担心,你带上平时记的账,到学校来。”

家长的账目很详细,每一笔支出的时间、地点,甚至连衣服的品牌,都一目了然。“不是名牌,我儿子从来都不肯穿。”家长无奈地说。“家里每月的收入有多少?”余曙辉问。“唉,我是开农用车的,他妈妈没有工作,打一点零工,两人的收入也就三千多块。”家长如实相告。余曙辉很心酸,他把这个学生叫过来,没有批评,而是翻开账本让他算算自己的月均消费。很快算出来了,月均消费1500元左右,家庭一半的收入都花在他身上。面对这组让他震撼的数字,该生惭愧地流下了眼泪。“有一次篮球比赛,我们班学生有意挑宏志班的学生做对手,满以为能打败他们,为自己赢得一点信心。”朱柏夫老师笑着告诉记者。当时,他们班的学生觉得,宏志班的学生大多个子痩小,看起来很羸弱。但是让他们大跌眼镜的是,一到比赛场上,他们发现,宏志班学生毫不示弱,个个像小老虎一样敢打敢拼,竞然把他们打败了。如意算盘落空,学生们很沮丧。有经验的朱老师则抓住契机,让学生反思。“通过这件事,学生才真正理解了什么是宏志精神。”朱老师说。

的确,宏志班学生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努力不辜负周围关心他们的人。在学习上,他们争做表率。在集体活动中,他们团结拼搏。周围人的关爱使宏志班学生更加懂得了如何关爱他人,关注社会,他们也不忘以自己微薄之力,帮助他人,奉献爱心。

“我希望将来到西部去,尽力帮助那些贫困的人。但在来这里以前,我只想着要出人头地。现在想想,过去真是太狭隘了。”宏志班学生吴玉良告诉记者。吴玉良读初中时,先是父亲摔断了手臂,他自己又患上肾炎。随后,疼爱他的母亲又惨遭车祸去世,沉重的家庭负担让他近乎崩溃,是宏志班让他重新点燃了生活的希望。2002年12月,吴玉良代表宏志班参加了一次社会公益活动,他的遭遇让人无不动容,现场的数百男女老幼为他捐赠了6000多元钱。回到学校,吴玉良毫不吝惜地把这笔钱交给学校,请他们把钱分给比他更困难的学生。其实,他自己又何尝不困难呢?

“老实说,宏志班学生并不完

美,不幸的经历给他们留下心理阴影。他们也有脆弱的一面,大多表现为孤僻、偏执,心胸不够开阔。”第一届宏志班班主任秦慈田说。在长河高中这个温暖的集体中,老师的关怀和引导,改变了他们;其他学生友善而真诚的帮助,感染了他们。他们逐渐放开了心胸,融入学校生活,融入周围的社会。

相比宏志班学生优异的成绩,更让陈立群感到欣慰的,是他们健康的体魄和人格。“我最高兴的是,每年新生入学的军训,一眼看去,宏志班的学生都是又矮又小,但三年以后,他们的个头、精神状态已经和其他学生没有太多差别。”陈立群说。

几年来,宏志班已經成为学校一个极好的教育资源,在丰富着学校教育实践的同时,也使爱心与责任感成为学校教育的主题与特色。

“但我们不仅仅是要解决几个贫苦学生的读书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仅靠我们一家,力量是很微薄的。”邱月灵这样对记者说,“更重要的是,通过创办宏志班,我们要努力体现一种理念,那就是,教育要回报社会,为保证和体现社会公平尽一份力。”

最初,有人担心长河高中是借此抢生源。为打消这种疑虑,陈立群一再明确表示:这些学生经过三年的学习,从哪里来,还回哪里参加高考。有人更不理解,你们犯儍吗?用自己的资源,替别人做嫁衣。对此,陈立群很坦然:“我只是要解决这些学生的读书问题,至于功劳算在谁的头上,那不是我考虑的问题。”他考虑的是,不能让这些人因贫困而失去获得教育的机会。

这是怎样的一种教育境界,怎样的一种高尚情怀!“只问耕耘,不问收获。”长河高中人以自己的实践,展示了真正的教育者应有的博大的爱心与强烈的责任感。

今年暑假,长河高中首届宏志

班学生毕业,以优异的成绩回报了关怀他们的人。宏志班学生刘仲明接到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后,和家人怀着激动的心情制作了“三年育人,百年恩德”的锦旗,送给学校。毕业的宏志班学生纷纷表示,要以实际行动回报社会。

怎样才是对社会最好的回报呢?陈立群决定,免费举办宏志班学子报告会,把宏志精神传递给更多学生和家长。杭州市教育局局长徐一超得知后,亲自主持了首场报告会。报告会场场爆满,还应家长要求,多加了好几场。学校的关爱使宏志班学生健康成长,而通过宏志班学生,一种关爱情怀,又像火一*般向周围曼延、辐射。

离开学校那天,邱月灵副书记把一本宏志班学生的文集送给记者。书名就叫《宏志》,扉页上有陈立群工整的签名。“陈校长去医院看望一名生病的宏志班学生了,临走前嘱咐我把这本书送给你们。”邱月灵说。捧着散发油墨清香的书,记者不胜感动!

这是一片充满希望的热土,未来的滨江区将成为杭州的高新技术产业带。就在离长河高中不远处的路边上,矗立着一块巨幅标语,上面写着八个大字——“天堂硅谷,硅谷天堂”。它更像一块路标,指示着这里未来的发展道路。

而在不久的将来,长河高级中学也要搬进即将竣工的新校舍,和过去告别,学校的未来令人充满了期待。陈立群曾说过,他一直在寻求着教育中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点,寻求着我们的教育、我们的学生值得固守的精神。这让记者再次想起学校办公楼下的标语——“人类道德的基点是爱心和责任感”。可以说,这幅标语也如同长河高中的一块路标,正指引着这里的师生走向更为动人的教育历程,激励着他们永远做一个大写的“人”!

猜你喜欢

长河学校老师
船游长河
长河与落日
学校推介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
长河落日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