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教育改革与发展 尽早实现教育现代化
2004-04-30陈小娅
陈小娅
以“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为主题,探讨和展望我国教育现代化的蓝图,这是一个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富有时代意义的课题。现代化建设呼唤现代化的教育,教育的现代化既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推动力,也是国家现代化整体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教育现代化,需要各方面的力量对教育现代化的理论、任务以及政策框架进行系统的研究与谋划。这项工作意义深远,必将对我国新世纪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带来重要的启示和积极的影响。
教育现代化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和当代教育发展的趋势。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叶,小平同志就高瞻远瞩地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的教育改革与发展一直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只有推进教育现代化,才能使“三个面向”落到实处。综观全局,新世纪头20年,对中国来讲,是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当前,我们国家开始了实现第三步现代化战略目标的新征程,我们要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教育改革与发展面临着新的形势与任务。推进教育的现代化,已经成为新世纪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我们应该树立这样的雄心壮志,抓住新世纪头20年的战略机遇期,大力推动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推进教育现代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和核心目标之一。党的十六大在描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时明确提出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现代化的教育,是全面建設小康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经济发展、民主健全、科教进步、文化繁荣、社会和谐、人民生活殷实的重要保障和主要标志。只有推进教育的现代化,才能为经济社会的现代化培养具有较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的劳动者和建设者,才能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最终实现人的现代化。
推进教育现代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在新时期新阶段,中央提出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要求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我们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方向,是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相一致的。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根本着眼点是要用新的发展思路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离开发展,就无所谓发展观。教育现代化的过程,就是教育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教育现代化的根本要义,就是要推动教育事业持续不断发展,更好地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受教育需求;就是要推进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教育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更好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国民素质,使之与国家现代化的要求相适应。
推进教育现代化,是城市和区域现代化的重要基础。综观全球,任何一个现代化的城市和现代化的区域,无不是以人的现代化为前导,以高度发达的现代化教育为基础的。教育的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的程度,是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社会发展水平、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衡量标志。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表明,在城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到较高水平时,对高水平的教育和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就会更加迫切,经济和社会现代化进程越是加快,教育现代化就越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推进教育的现代化,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教育“三个面向”,完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的历史重任。
坚持以人为本,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支持,充分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多样化需求,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根本任务。教育是人类自身再生产与再创造的一种活动,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就是要面向人的现代化,着眼于世界和未来,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教育事业发展的核心目标,就是要为人民群众提供更高水平、更加优质和更加均衡的教育资源。推进教育现代化,要形成较为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高质量、高水平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努力普及高中教育。要探索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形成覆盖城乡的学习网络,加快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城市。
不断推进教育创新与改革,增强教育自身的活力与生机,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动力。教育现代化首先是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的深刻变革,必须坚持和发展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教育思想,确立与21世纪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教育观和人才观。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形成与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相适应的现代化的管理体制、办学体制和现代学校制度。要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加快推进课程和教材改革,创新教育方法和手段,充分吸纳当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最新成果,建立符合受教育者全面发展规律、激发受教育者创造性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形成相互激励、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要大力推进教育技术创新,积极利用现代信息和传播技术,构建现代远程教育体系,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教师是教育现代化的关键,要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树立适合现代教育发展要求的教师新形象。
在开放的环境下形成教育的竞争优势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必要条件。教育现代化的过程是适应世界发展趋势而不断革新的过程,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要求我们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更长远的眼光,大力推进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学习与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吸收世界文明进步的营养,加快赶超先进国家的步伐;要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面向世界培养具有国际眼光和竞争力的人才。同时也必须看到,中国教育的现代化不能脱离本国的国情和文化传统,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绵延不断的历史文化传统,中国教育现代化离不开也不可能、不应该离开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必须发挥我们的比较优势,走自己的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并把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作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任务。
以上海为龙头、苏浙为两翼的长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也是我国教育、文化历史积淀最为深厚、教育和科技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这一地区以占全国2%的陆地面积和10%的人口,创造了占全国五分之一强的GDP、近四分之一的财政收入、近三分之一的进出口总额,成为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一支重要的力量,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得益于这一地区发达的教育、科技事业和高素质的劳动力,也得益于这一地区的地方各级政府对教育事业发展的高度重视。我们高兴地看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征途中,上海、江苏、浙江等省市在提出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同时,还明确提出了要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的现代化。这是富有远见卓识的战略决策,必将推动这些地区教育事业更快更好地发展。不仅如此,这也是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经济比较发达、教育发展程度较高、发展条件较好的地区,有责任先行一步,從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跟踪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前沿,率先探索与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化教育的实现模式,并有效地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也将可以促进我国教育逐步实现均衡协调发展。教育部希望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地区,能够把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放在现代化建设的优先地位。同时我们也愿意与长三角地区各级政府共同努力,不断探索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有效途径,为全国推进教育现代化创造可供借鉴的有益经验和模式。
教育现代化是一个时间跨度很大的历史发展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由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性。在现阶段,我国既有处于工业化早期阶段的地区,又有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的地区,还有处于基本实现工业化并向现代化发展的地区。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地区,教育面临的问题是不完全一样的,教育现代化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不完全一样的。因此,在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道路上,必须分阶段、分区域地逐步推进。从全国范围来讲,我们必须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坚持把农村教育放在教育工作重中之重的地位,重点支持西部地区完成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历史任务,集中各方面力量加大对边远贫困地区教育事业的扶持力度,最终实现全国教育的均衡发展。目前国家正在实施的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中央财政出资为中西部地区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教科书等举措,都是在向着这个目标努力。这是国家促进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同时,基础教育实行分级负责、分级管理的体制,地方政府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责任,这也赋予了地方政府对基础教育进行改革与创新以较大的空间和权力。我们希望经济发达地区加大基础教育改革的力度,以创新的精神推动基础教育更快更好地发展,尽早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我们将坚定不移地加快推进经济发达地区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落实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也才能有更大的力量支持其他地区的发展。我相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在地方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参与和支持下,我们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经济发达地区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探索一定能够取得成功,必将成为推动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动力,必将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