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灭的传说

2004-04-29

轻兵器 2004年1期
关键词:机框枪机枪弹

袁 炜

麦克阿瑟将军曾说过:"在战场上,它几乎不会出现机械故障,持续一周的作战中它能保持良好的性能,并且不需要费力地保养擦拭。"

巴顿将军曾说过:"在我看来,它是一支最伟大的步枪。"

它被公认为是20世纪最出色的步枪之一。

它就是--M1伽兰德半自动步枪,其设计者是大名鼎鼎的约翰·C·伽兰德。

横空出世

伽兰德,1888年1月1日生于加拿大,自幼渴望成为一名优秀的射手,九岁时去了美国,从此开始了对机械设计的迷恋。尽管伽兰德只受过初等教育,但这并不能掩盖他与生俱来的设计天赋,20岁时,伽兰德设计的一挺机枪就已经引起了美国军方的注意。

M1伽兰德半自动步枪是伽兰德的代表作,但是这支枪从提出到立项,再到装备部队历经了漫长的几十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上空战云密布,美国陆军再一次感受到了步枪的短缺,于是美国军方开始讨论新式步枪的可行方案。1919年,伽兰德到斯普林菲尔德兵工厂担任枪械设计师,1923年,他与其他设计师开始受命研制新式半自动步枪。由于军事委员会要求采用7mm口径,所以其他设计师老老实实地按要求设计,只有伽兰德注意到了美国陆军部对7.62mm口径的坚持意见,于是他又另外悄悄地设计了一个7.62mm口径的样枪。

样枪在工厂做了多次试验,最终于1929年送交阿伯丁试验场进行选型试验。当时参加角逐的还有汤普森的半自由枪机式步枪、柯尔特的枪管短后坐勃朗宁步枪、捷克的ZB29式步枪和德国的导气式步枪等。通过对比试验,评审组认为伽兰德设计的7mm步枪性能最佳。试验一结束,评审组就向陆军部推荐此枪。但陆军部不认可这个口径,要求仍采用7.62mm口径。关于这两种口径的争论到了不可开交的地步,最后由当时的陆军参谋长麦克阿瑟将军出面作了决定:采用7mm口径是为了减轻步枪的质量,但是轻易地改变口径并花费大量的资金是得不偿失的。于是7mm口径就这样被麦克阿瑟"枪毙"了。由于伽兰德事先留了一手,所以其设计的7.62mm口径样枪就顺理成章地过关了。

1936年1月9日,军方正式宣布伽兰德设计的7.62mm步枪为制式武器,定型为M1 7.62mm步枪。1937年,M1正式投产,但直到1939年才少量装备部队。由于美国远离欧亚战场,而且正值经济大萧条时期,因此最初的几年只生产了4万支左右。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被迫卷入二战的漩涡,而此时军队中装备的M1步枪数量仍旧不多。M1第一次投入战斗是在菲律宾群岛,其强大的火力给日军留下了可怕的记忆。后来随着经济的复苏和战争的发展,M1 的生产数量猛增,到了1945年,美国各军工厂的生产总数达到了400万支。

剖视M1

M1半自动步枪主要由枪管-机匣组件、活塞-枪机框组件、枪托、弹仓、前后护木以及击发发射机构等组成,采用导气式工作原理,枪机回转闭锁方式。

自动机运动过程

枪弹被击发后,枪机框在火药燃气的作用下,首先独自后坐8mm的自由行程,之后,枪机框继续后坐,带动枪机逆时针转动,使得枪机上的两个闭锁突笋从机匣的闭锁槽中解脱出来,实现开锁。因为有枪机框的自由行程,所以使枪机开锁时间延迟,也正是由于这段延迟时间,使得枪弹在枪机开锁前就已飞出了枪口,而使得枪管内的压力降至安全值范围内才抽壳,避免了炸壳现象的发生。

在随后的枪机后坐过程中,抽壳钩、抛壳挺完成抽壳、抛壳动作,弹壳从枪的右侧抛出。与此同时,枪机后端压倒击锤,击锤簧被压缩,击锤呈待击状态。

当枪机框尾端撞击机匣后端面时,复进簧开始驱使自动机前进。当枪机快复进到位时,枪机框导槽导引枪机上的导向凸起向下转动,带动枪机顺时针转动,直至两个闭锁突笋进入闭锁位置。而后,枪机框继续复进,走完8mm自由行程。此时枪又呈待击状态。

探究发射机构

该枪有两个阻铁,形为钩状的是第一阻铁;带有阻铁簧、装在扳机连杆上的是第二阻铁。击锤上有两个钩,当击锤被完全压倒时,两钩呈水平位置,朝前的称为主钩,朝后的称为辅钩。

击锤呈待击状态时,第一阻铁扣住击锤前面的钩,扣压扳机,第一阻铁向前,解脱击锤。击锤击打击针尾端,击针向前击发底火。枪弹击发后,当击锤被枪机压倒时,由于扳机仍被扣住,故主钩移到第一阻铁的后面,而辅钩却为第二阻铁所扣住,使击锤停留在后方。欲再次发射,必须先松开扳机,使第二阻铁解脱,击锤向前转动时被正在向后运动的第一阻铁所扣住。至此,击锤便重新呈待发状态。

手动保险

该枪只有一个手动保险,设在扳机护圈前面。当把手动保险向后推至保险位置时,其上的缺口便与击锤上的凸肩扣合,使击锤无法解脱。当手动保险向后完全推到位时,它将阻止扳机运动,故不能扣动扳机。

其他

M1的机械瞄具为片状准星,觇孔照门,表尺分划为183~914m。

M1使用的0.30-06斯普林菲尔德步枪弹(注:0.30-06斯普林菲尔德步枪弹又称7.62×63mm枪弹、美国0.30英寸制式枪弹)是由0.30-03步枪弹改进而来,最初是为斯普林菲尔德M1903步枪设计的,并深受德国7×57mm以及8×75mm毛瑟枪弹的影响。1906年,圆头弹改进为尖头平底弹头,保留原弹壳。 1954年,该弹被7.62×51mm北约(NATO)标准枪弹替换。该枪还可发射枪榴弹。

白璧微瑕

M1在二战中被公认是设计最好的一支步枪,其击发发射机构至今仍被许多步枪所采用。当然,也不能说M1步枪完美无缺。首当其冲的就是该枪的质量,其4.3kg的质量即使在当时也稍微显得有些重,几乎比毛瑟98K步枪多了近0.5kg。其次是该枪8发的弹仓容弹量不但偏少,而且装填枪弹后不能中途更换弹夹,即在膛内枪弹打光前不能再次压弹,只能等弹膛空仓挂机后借助弹夹再次压弹,而这将导致士兵在情况危急时无法保持足够的火力。

还有一个潜在的更危险的问题,那就是当枪弹打光以后,金属制弹夹会被托弹板的强大簧力弹出弹膛。弹夹如落到坚硬的地面时,会发出清脆的撞击声,这在近距离巷战中,等于是向经验丰富的敌人告知:我的枪没弹了。德国人最先发现这个现象,所以德国士兵通常先耐心地潜伏,等到听见对方弹夹落地的声响后再冲出来,向正在重新装填枪弹的士兵开火。一开始美国士兵吃尽了苦头,后来他们总结了经验教训,开战前总是事先准备一些空弹夹,在战斗中射击数发后故意抛出空弹夹来引诱敌人现身,然后再用剩余的枪弹干掉对方。

M1步枪演进史

M1E1 枪机及拉机柄有所改进,但该型号只少量生产。

M1E2 M1系列中最早加装光学瞄准镜的型号,但只是用于研制。

M1E3 枪机机构有所改进。

M1E4 试制型号,减小了后坐力,延长了枪机开锁前的自由行程,枪机后坐能量有所降低。

M1E5 M1的枪管缩短型。配有折叠枪托。

M1E6 试制型狙击步枪,分离式光学瞄准镜可扳到一侧以便使用机械瞄具。

M1E7 这是最终定型的狙击步枪型,1944年6月,美国陆军部在对M1E7和 M1E8进行测试后,正式采用装配有1.5倍或2倍瞄准镜的7.62mm口径M1E7,命名为M1C狙击步枪。

M1E8 为狙击步枪型。1944年6月,M1E8正式命名为M1D。但是M1D还没等到大量生产,二战就结束了。二战后,大量的M1步枪按照M1D的结构进行了改造,采用改良后的T105型表尺作为新的标准。

M1E9 M1E4的改进型,主要改进之处是导气系统的活塞及导气杆,试图改进M1E4长时间射击后枪身过烫的缺陷。

功成名就

M1经历了二战血与火的洗礼,深得士兵的喜爱,被推崇为有史以来最为出色的步枪之一。智利、意大利、希腊、丹麦、菲律宾、土耳其、突尼斯、危地马拉、海地、洪都拉斯、哥斯达黎加和台湾等国家和地区都曾正式装备或改装过该枪。其中意大利对M1的改装最为成功,意大利陆军装备的BM59式自动步枪在保留M1优点的基础上简化了供弹机构,采用弹匣供弹方式,同时还更换了枪管,使其能够发射7.62mmNATO枪弹,所有这些改进使得这支老枪再度焕发了生机。

日月交替,斗转星移,在历史的长河中M1步枪为伽兰德带来了无数的荣耀与赞誉。在这些荣誉面前,这位老人依然保持着一份难得的宁静心态,他说:"在我的心目中,M1是一支好枪。那些从前线回来的士兵给我写信,他们赞誉M1,而这就是对我最大的回报。"

猜你喜欢

机框枪机枪弹
某埋头弹机枪拨弹杠杆动力学分析及优化
某埋头弹机枪弹膛驱动螺旋槽优化设计
美国布什马斯特公司BA30直拉枪机式步枪
土耳其阿德勒武器公司A-110RS杠杆枪机式霰弹枪
美国勃朗宁武器公司T-Bolt运动员直拉枪机步枪
世界名枪印象(8)
前装枪时期的打火枪枪机(下)
基于Unity3D的枪弹虚拟装配实验系统开发
美国陆军测试中口径枪弹
俄罗斯完成3D打印枪弹的射击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