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处高楼宽眼界?
2004-04-29方寒星
方寒星
这里缺少一座百丈的高楼,使游人把眼界放宽。
———胡适
今天台湾电视谈话节目风行,整个媒体界也是众声喧哗。可是一般的言论品质,可以用孟子的话“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来说,那就是:贤智之士可以讲出道理,使人头脑清楚;如今放言高论者,却多是一些缺乏学问素养或昧着良心、言伪而辩的人,事理反而越辩越不明,令人更加糊涂了。
在台大附近一家书店买了一本《世纪的声音———在清华听讲座》。书中收录了多位名人在北京清华大学的演讲稿,惟一例外的一篇是《百年思索》出自龙应台一九九九年在台湾大学法学院的一场演讲。这篇讲稿也被收进《中国大学学术讲演录》和台湾立绪出版的《百年大学演讲精华》,在网路上也流传甚广。
龙应台原来的讲题是《政治人的人文素养》,她认为,人文素养的有无是政治家和政客的重大区别所在。文学、哲学、史学所能提供的价值在于,透过作家、哲学家、史学家的眼光,可看到生活经验之外的另类真实,在人生迷宫中找到方向,不单从孤立现象看问题。期勉未来的政治人能多接触古今中外的智慧经典以思索价值观,培养对各种问题的判断能力,以减少“危害社会”。
寄望人文素养有助于导正政治人物的作为,是感人的善愿。可是,有知识的人若昧了良心,那也可能会滥用学说,曲解真理。有的历史人物,不能说是没有文史素养,何以却犯错?许多曾经抱负远大、忧国爱民的热血青年,在身居要位尝到权势的滋味后,为何却背离了从前的理想?
国民党元老吴稚晖晚年致力于国语音乐之推行,曾代蒋介石管教过蒋经国。吴稚晖有一篆书对联:“自强争者大,不昧得其初。”其意说,能在艰困中自我要求进步者,才能成大事;面对权势诱惑、利害取舍,能不昧良心,方能不违初衷实现理想。权力的可能腐化作用,有心人不可不察。
一九二二年胡适在济南作《游大明湖》诗:
哪里有大明湖?
只看见无数小湖田、无数芦堤,
把一片好湖光,划分得七零八落!
这里缺少一座百丈的高楼,使游人把眼界放宽,
超过这许多芦堤柳岸,超过这种种此疆彼界,
依然寻出一个大明湖。
大明湖是社会公产,却被湖农们据为私有,各自划分成小湖田。胡适眼见大明湖被划分的零落的景色,联想起由于当时政客的师心自用,中国境内竟成军阀割据的局面。他也认知到,要追求国家的发展,须在各学术思想领域有所建树,当局之士才能登高望远,眼界开阔面对未来。
胡適早年说过:“打定二十年不谈政治的决心,更想在思想文艺上替中国政治建筑一个革新的基础。”他明白,社会的思想文化基础若不牢固,将难造起高楼,必须在广泛的范围努力做好学术扎根的工作。今天的学者们还有这样的认知和抱负吗?
从前,有人说“经营大台湾”,今天,有人说“脚步有多大,台湾就有多大。”可是台湾从来没有因此就变大。许多人为了争权夺利,将台湾人做省籍、蓝绿、统独、南北……各种区分,一再缩小了台湾人对问题的思考空间。如果政治人物们,眼界所及只是自家的利益,脑中所想超不出本身思维的惯性领域,那是不够格经营台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