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临抉择的职业打假人

2004-04-29王树廷

上海采风月刊 2004年10期
关键词:王海海东职业

王树廷

人群:职业打假人

数量:以1995年王海崛起为标志,9年间冒出众多“上海王海”、“南京王海”、“重庆王海”、“河南王海”……其巅峰时期,全国有近百位“职业打假人”纵横出没。

概况:他们推崇“个人英雄主义”,通过打假实现或名或利的人生理想。虽然也互通消息,但基本是独来独往。

2004年,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明确表示不支持职业打假,但大部分打假人觉得他们可以采取向工商部门申诉或举报的形式继续打假行为。即使非打官司不可,他们也完全可以“找一个普通消费者帮忙”。

王海东的名片是一张类似于街头小广告的纸片,正面大大印着“中国上海王海东”的红色字样,反面则是如下宣传语:当您遇到假冒伪劣时,当您的产品被假冒时,当您的权益受到伤害时,当您遇到行政不作为时,请与我联系。

他坐在武宁路一栋商务楼的大堂里,旁边是刚从南京移师上海的“打假盟友”杨鸿。午后阳光懒洋洋照射进来,两人显得相当悠闲。

不久前,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明确表示,对“知假买假”或“诱假买假”者,法院将不支持其“退一赔一”的诉讼请求。

职业打假人的前途,引起社会关注,有人甚至用“命运终结”之类的字眼来形容他们。

然而对王海东和杨鸿们来说,事实并非糟糕得不可收拾,他们对未来有自己的打算。

“我对此早有心理准备,丝毫也不觉得突然。”王海东说,近两年来,法院对他的双倍赔偿要求,一直都不太支持。他现在基本不打官司,更多采取向工商部门申诉或举报的形式,而且,即使非打官司不可,他也完全可以“找一个普通消费者帮忙”。

而上海高院一位陈姓工作人员称,法院判断对方是否“知假买假”,主要依据其既往表现以及厂家举证,如果职业打假人委托普通消费者打这样的官司,他们的确难以区分。

目的就是“赚他一笔”

1995年3月25日,当22岁的王海踏进北京隆福大厦二楼时,他也许不曾料到,自己竟催生出“职业打假”这个全新的行当。

王海东成为职业打假人的直接原因就是受了王海的影响。对此,王海东从不讳言。尽管他到目前为止,“从来也没见过王海”。

1996年底,王海东将普陀区真如旅游购物中心告上法庭,原因是其销售的进口电话机证件不齐。这个相类似的案件之前在天津发生过,原告是王海。王海东正是看了报道才萌生打假的心思。

那时,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王海东,在一家饭店做服务员,每月不过几百元收入。他经过详细调查后,一口气买了6部电话机。他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要“赚他一笔”。

“我当时一点底都没有,心想告不赢就全砸了。支撑我的惟一信念就是王海能赢,我应该也能赢。”王海东说。

这个案子拖了很久,期间双方争执激烈,普陀区法院两次开庭审理,因为没有先例,最后还是请示了上海高院,才给出“退一赔一”的处罚。“当时我急得要命,一直打电话去法院催问结果。8个月后,法院终于表态,支持我的诉讼请求。”王海东因此获得4500元赔偿。

官司打赢后,王海东辞去了饭店服务员的工作,开始频繁出入于上海各大商店,专心致志经营起打假的“事业”。

现在,王海东和商家形成一种很奇异的关系。当他带着审视的目光跨进商场时,只要负责人或营业员认出是王海东,立刻就会非常客气地请他指导工作。

而被指出问题的厂家,也多数选择协商调解,不仅态度友好,答应限期整改,并且还会支付一笔可观的费用,用以“奖励”职业打假人付出的劳动。

王海东说,他现在的积蓄有二十几万,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天文数字。“不过还是不够买房子,只能和父母住在一起。”

在王海东身后,有个21岁的安徽小伙子,目前身份是王海东的弟子,追随他学习如何打假。他叫蔡亮,和人相处时会流露出紧张和拘谨。

蔡亮到上海有3年了。最初,他在闸北彭浦新村开水果店谋生。他按时缴税,从来不缺斤短两,战战兢兢遵守着城市的一切规章制度。然而,有工商人员时常到他的店里来免费拿水果吃,对此蔡亮一直是敢怒不敢言。

王海东时常会到蔡亮的小店买水果。通过闲聊,他们认识了。“他(王海东)从来不怕工商管理人员,碰到假货可以到工商部门举报,还经常上报纸。”在蔡亮心中,王海东是偶像和英雄。他也是第一次了解到,原来“打假”是个这么“体面”的职业。

从此之后,蔡亮铁了心要跟王海东学打假。在他看来,他的老家到处乱糟糟,伪劣产品和“三无”产品充斥市场,根本没人管。如果学成以后回安徽打假,比在上海卖水果肯定是要有出息得多。

王海东最终收下了这个弟子。蔡亮索性把水果店也转给亲戚做,自己则专心观摩学习。他妈妈,还有一些在上海的老乡都说他“瞎折腾”、“不走正路”,没少骂过他,更没有谁表示半分支持。“他们不懂,我也懒得同他们解释。”蔡亮“郑重其事”地说。

特殊的“权威”

对职业打假人来说,每次打假都是一场战役,要熟练运用各种法律,要思虑周全,任何环节都不能有所遗漏。他们对法律的熟悉有时甚至超过了相关的政府部门。于是,他们就成了某种特殊的“权威”。

去年10月7日,蔡亮对这个日子记得尤为清晰。当时他对很多法律知识都还不了解,但又“很想试试自己的能耐”。那是他第一次单独出去打假。那天,他在浦东某超市看到一种竹笋在外包装上的夸大宣传,和超市交涉未果后,蔡亮直接去附近的工商所投诉。

“工商所的人看我是外地人,不太愿意理睬,说他们会处理,要我先留下电话,处理好通知我。”蔡亮说这之后再没有回音。

后来还是王海东出马,给市工商局写了封举报函,工商所才把食品供应商、超市负责人、蔡亮和王海东召集在一起,进行调解。蔡亮最后被奖励300元钱。

王海东说,“蔡亮现在到工商部门举报、和厂家谈判还不是很在行。这些实际经验,还需要慢慢积累。”他自己也是随着上法庭次数的增多,尤其是在连续几起打假索赔案胜诉后,他的自信心才一点点增强。

1999年,王海东遭遇挫折。有次他购买了2000多元有问题的进口耳机,谁知被告反说他掉包作假。王海东懵了。上诉到中院时,他吸取教训,聘请了律师,律师帮他取证并出庭辩护,结果“二审”胜诉并赢得全部赔款。为避免商家“耍赖”,此后他经常带着公证人员去购物。虽然“请一次公证要花1000元,但是这样,商店就不敢再抵赖了。”

由此,他开始学习和研究法律,除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还包括广告法、产品质量法、民事诉讼法乃至行政诉讼法等等。

仰仗这些法律,王海东平添了很多“底气”。他现在对这些法律法规很熟,能结合不同的商品,轻易地背出相关的法律条文。在王海东看来,一个打假人必须要先用法律来武装自己,讲究策略和方法,然后说话才有份量。

“蔡亮现在对一般性产品的夸大宣传也能看得懂。”王海东说。去年11月,蔡亮在商场发现某个牌子的蜂蜜,没有绿色食品标志和批号,却公然印着“绿色食品”的字样。他打电话到绍兴厂家,说该产品违反了我国广告法,属欺骗消费者行为。

对方坚持称自己合法经营。蔡亮十几天后再次鼓起勇气打电话投诉。三四天过去,蔡亮再看到这种蜂蜜时,忽然发觉新上市的蜂蜜重新换了包装,即使以前的存货,也用墨汁或胶带把“绿色”两个字盖掉了。

“我那时才意识到是自己打假奏效了,特别有成就感。”蔡亮笑得有些腼腆。

要的就是一种感觉

他们的成绩能被各种媒体报道,很多人又很乐意议论这些道德界限模糊的所作所为。这些打假人自然就滋生出一种和他们自身地位不相称的成就感。这其实和明星没什么差别,很少有人能够抵御或摆脱这份虚荣。

西装、白衬衣、领带、墨镜,头发梳得一丝不苟,冬天还会披一件大衣,系一条白围巾……在公众场合,杨鸿通常是以《上海滩》中许文强的造型亮相。作为一名职业打假人,他和王海东不同。他的手机铃声,永远被设置成《上海滩》的主题曲,而他最喜欢看的影视剧也就是两部,一部《上海滩》,另一部《英雄本色》。

他曾在南京某体育学院读书,大学期间曾做过武打替身演员。杨鸿一直很欣赏自己的天赋,他说自己从来不怯场,喜欢有很多人看他表演。

“通过打假维权,可以经常上报纸的头版头条。”简而言之,他喜欢那种万众瞩目的感觉。

所以打假一开始,他就为自己进入这个圈子,制定了一项游戏潜规则,即主要通过诉讼而非“私了”方式解决问题。假货从不买多,也不要求索赔,顶多象征性收1元赔偿金;厂家如果坚持“私了”,他也并不拒绝送上门的钱财,而是请媒体作证,把这些钱的90%再捐出去。

这种做法,让杨鸿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赢得“另类王海”的称号。很多人甚为不解,有报纸说他此举其实是为了赚钱,他遂以侵犯名誉权为由,将那家媒体告上法庭。

饶是如此,越来越多的好事者仍是忍不住发问,人活一世无非名利,既然你不是为了利,那么必定是为了名?这一次杨鸿没有断然驳斥,也没有爽快承认,只是不置可否。

2000年,杨鸿的声名达到巅峰状态,创下了平均三天见报一次的纪录。而2003年9、10月间,杨鸿应邀前往石家庄维权,《河北青年报》全程跟踪报道,并将他定位为“国内著名维权活动家”,这让他尤为自豪,“另类王海”的称号自此失去了吸引力。

在杨鸿打的170多场官司中,除了最终以调解或撤诉形式收场的以外,只要是经过法院审理的,几乎无一败诉,这多少得益于他不索赔的举动,给法官留下了良好印象。

在他的个人网站上,他很煽情地写下这样一句自白:我希望认识我的人提起我的名字,会为曾经认识我而感到骄傲。

叫停之后的选择

职业打假叫停之后,很多打假人都在为自己寻找一条更合适的出路。其中还不成熟的打假人依然看好这个职业,成熟的却已在考虑如何退出,他们知道这个社会对这些人的接纳程度终是有限,而他们对社会的意义也更值得推敲。

在打假过程中,杨鸿因为精通法律条文和娴熟的行业知识,还被六七家企业聘为商业顾问,帮他们在生产和售后服务环节出谋划策。其中包括南京好又多超市以及日本京瓷手机。

“2002年9月,我们开始聘请杨鸿做产品质量监督员,主要是他在维权方面有很多经验,希望他以消费者的角度提建议,并对可能出现的手机质量、功能等问题给予监督。”京瓷振华通信设备有限公司售后服务部经理张寄红如是说。

杨鸿更看重的是个人形象的提升、知名度的增加以及人脉资源的积累,让更多的人知道“杨鸿”这个名字,做更多企业的顾问。他说,他最终目的其实是要成立自己的公司。

“在中国,依靠个人打假绝对成不了什么富豪。我计划成立自己的公司,借维权衍生出咨询、顾问以及商贸活动,进而扩大到集团化规模,晋身为亿万富翁。”他到上海来,就是要实现这个梦。他觉得上海的条件比南京要好很多。

放眼望去,马路斜对面,一栋四星级的商务大楼正在最后装修,杨鸿说他的咨询顾问服务社,马上将在那里诞生。

王海东作为上海本地人,因为路子熟、关系广,杨鸿计划请他做这家服务社的法人代表。王海东对此也表现出极大兴趣,开公司是个新鲜事,他非常愿意尝试。“再说,法院既然不支持“知假买假”,做职业打假人总是有点‘名不正言不顺。”原来在他的内心深处,轰轰烈烈的背后,多少还是萌生了一丝“退意”。

“打假也是没办法,我如果家境好,肯定不会冒这个风险。”沉默了半晌,王海东终于坦言,自己已经三十好几,将来总得买房子、讨老婆。房子现在还买不起,即使有朝一日买得起,找女朋友还是个问题,“这个工作不稳定,风险大,成天提心吊胆,对方家里会有看法。”

王海东的终极理想是将来最好能找份稳定工作,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一旁的杨鸿有点不屑,他直言不讳地问:“任何一份好工作都需要有相应的能力,你觉得自己水平够吗?”

王海东一时无语,陷入沉默。

和王海东相比,他的弟子蔡亮对打假这个职业,则表现出更多的热情和憧憬。

蔡亮说,今年8月底他学满出师,志向就是回安徽老家打击假货,维持市场秩序。“我都想好啦,刚开始不要赔偿,等打出名气再有偿。做这行虽然有点危险,但王海东上海人都不怕,我一个农村出身的,又怕什么?”

“看,我的名片都设计好了,是王海东和杨鸿帮我做的。”说话间,蔡亮掏出一张硬纸片展示,神态颇是骄傲。不久之后,他终于可以名正言顺拥有自己的身份了。毋庸置疑,上海市高院的态度必将引起职业打假人队伍的重新洗牌,走的人走了,留的人是否能将职业打假这份“工作”从里到外改头换面,则正如蔡亮的那张名片雏形上,勾勾描描的钢笔字,勾描出的职业打假人的未来却并不清晰。

猜你喜欢

王海海东职业
女性多练深蹲好处多
筑梦海东,遇见未来
筑梦海东,遇见未来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我猜你是开玩笑的
我 猜 你 是 开 玩 笑 的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M icrostructure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Magnesium Alloy Sheet by Friction Heating Single Point Incremental Form ing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