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社会共同关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

2004-04-29马迎华

心理与健康 2004年10期
关键词:心理卫生心理健康青少年

马迎华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青少年全面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才综合素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对青少年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人的成长素质要求的需要。2004年“世界精神卫生日(10月10日)”的主题确定为“儿童青少年精神健康:快乐心情,健康行为”,旨在提高社会对未成年人精神健康基本知识的全面了解,并呼吁社会为孩子们创造一个能够及时获得心理支持和帮助、愉快成长的环境。

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不容忽视

我国正处在一个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快速变革时期,工业化社会中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急剧变化,导致普遍存在的独生子女的学习、就业竞争压力增大,致使儿童、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时常因不适应学校、家庭及社会环境而遇到一些挫折和困扰,出现大、中、小学生心理卫生问题。

根据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对北京16所大学学生10年期间辍学原因的分析,1982年以前主要为传染性疾病,而1982年以后则为心理卫生问题。中国内地18岁以下未成年人约3.67亿,据保守估计,有各类学习、情绪、行为问题者约3000万。其中,中小学生心理卫生问题约占21.6%~32.0%,突出表现为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和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1994年,国内对22个城市4~16岁儿童少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行为问题检出率高达12.97%。同期,湖南省的一项调查表明,该省4~16岁儿童少年中各种精神健康异常的种类达38种之多,总患病率为14.89%,其中城市为14.18%,农村为16.13%;男性为18.49%,女性为10.8%。近年来,青少年因心理问题引发的厌学、休学、退学等情况,乃至自杀、凶杀等恶性事件呈上升趋势。青少年危险行为如吸烟、酗酒、药物滥用、不安全的性行为、少女怀孕、离家出走、欺侮、暴力以及自杀等发生率也呈上升势头。

由此可见,儿童青少年心理卫生问题相当普遍,而大多又没有得到及时的心理卫生服务。我国儿童少年心理卫生工作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在学生中加强心理卫生健康教育、普及心理卫生知识、促进心理健康是十分必要的。

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标准

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目前尚无公认的一致性的界定范围。这是因为,心理是否健康没有一个绝对的界限,在现实生活中也很难找到绝对符合标准的“心理健康”的人。综合国内外有关学者的观点和理论,可以把儿童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准大致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智力发展正常。正常的智力是儿童少年能够正常生活学习的基本心理条件之一。

二是情绪稳定协调。稳定协调和良好的情绪表示儿童少年处于积极的良好的心理状态,这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保持较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相反,经常性的情绪波动、紧张焦虑、恐惧退缩或冷漠无情等,则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甚至可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乃至损害身体健康。有专家认为,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核心是情绪愉快。出现情绪问题方面的问题,应请精神科医生结合临床表现加以鉴别诊断。

三是心理特点符合实际年龄。心理健康者应具有与多数同龄人相符的心理行为特征。如果儿童少年的心理和行为经常严重偏离自身的年龄特点,可能存在心理健康问题。

四是行为协调、反应能力适度。健康的儿童青少年,其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应是和谐统一的,对外部刺激的反应是适度的,表现为既不异常敏感也不异常迟钝,具有一定的应变能力。

五是人际关系的心理适应。健康的儿童少年一般都能与周围的人建立协调的人际关系,和睦相处。如果儿童早期的社会交往被剥夺,容易造成孤僻、敌意、敏感、适应困难等心理问题。若异乎寻常地表现为孤独和人际交往冷漠,应考虑是否出现人格障碍;相反,无选择地过分交往,并过分兴奋,过度攻击和行为霸道,使别人不愿与其交往,也应考虑心理健康存在问题。

六是个性的稳定和健全。健全稳定的个性表现为健康的精神面貌,有客观而积极的自我意识,能适度控制自己的心理与行为,行为符合社会道德规范。性格极端内向或极端外向,与他人或社会生活长期格格不入,可考虑心理健康问题。

判断心理是否健康,应结合具体临床表现,请精神科医生加以鉴别。在否定了精神疾病后,再按心理卫生问题给予帮助。

除此之外,心理健康的标准还包括:注意力集中、适度耐受各种压力、能悦纳自己和认同他人、有社会责任心、有现实的人生目标等等。

处于发展中的儿童少年,由于年龄、生理、身体健康状况和具体生活条件、文化教育程度各方面存在差异,其心理和行为也具有很大的个体差异及可塑性。因此,上述心理健康标准具有相对性,衡量人的心理是否健康,只能大体符合标准。对儿童青少年来讲,健康心理是整个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的相对稳定、相对协调和充分发展,并与客观环境保持统一和适应。

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不仅仅是一个健康问题或卫生问题,而且还是一个社会问题。由于医学模式的转变,人类的健康问题不仅仅要从生物医学的角度来考虑,还要从心理学、社会学的角度来认识。

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对于有关身体健康的问题,家长都十分关注,但一般对心理卫生问题认识得还很不够。当今,在快节奏、高竞争和高压力的环境下,社会心理因素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必然产生越来越多的影响。

首先是家庭环境和父母教育方式。父母不和睦、单亲家庭、家庭成员有不良嗜好(如酗酒、吸毒、赌博)是常见的不良影响因素。另外,家长对孩子的情感表达上,一是过度溺爱,事事替孩子安排好,父母们以为这是爱孩子,却没考虑到这样做实际上剥夺了孩子成长中适当遭受挫折、困难,学习爱护和帮助他人的机会和权利;二是漠视,忽视孩子的情感需求,对他们成长中的问题置之不理,使孩子不得不寻找其他途径解决问题或得到情感满足,又往往因为经验不足或受到外界不良影响而出现问题。

其次是不良的社会和文化因素。如“万人竞过独木桥”的升学现状,造成不少家长和教师把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孩子优劣的惟一标准,降低其他方面的要求,使孩子学习压力极大。独生子女的增多,也使孩子们更加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为他人着想的素质。物质条件的改善和外来文化的影响,使青少年不知不觉增强了对金钱和情爱的关注等等。

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几点建议

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学校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和要求。如何在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社会和学校教育工作者共同面对的课题。

1. 重视教师自身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教师自身的素质直接决定其教育行为。只有掌握关于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科学知识,按照科学的规律和方法开展教育工作、处理学生日常表现出的心理行为问题和意外事件,教师才能真正做到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在实处,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地发展。很难想象,自身心理健康水平低、对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科学认识的教师,可以培养出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学生。教师作为教育实施的主体,其自身的素质尤其是心理素质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建议在教师培训中,将心理卫生纳入教学计划中。

2. 普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教育部门要结合素质教育的实施,将心理健康教育、预防健康危险行为工作纳入学校教学计划中,并落实保障措施。通过心理健康教育,预防学生在校期间可能出现的各种心理行为问题,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特别是在中小学衔接阶段(包括中考、高考阶段)和心理发展的敏感期或转折期,加强心理卫生保健措施,积极开展学校心理卫生服务工作。

3. 加强学校生活技能教育和训练

随着社会的发展,儿童青少年的行为问题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如青少年吸烟、酗酒、药物滥用、不安全的性行为、少女怀孕、离家出走、欺侮、暴力以及自杀等等,这些行为的发生直接或潜在地威胁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甚至影响他们的终生或危及后代。众多研究发现,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有一种危险行为的青少年更容易发生其他的危险行为。这些看似不同的行为问题背后有一个共同的因素,即心理社会因素,它是预示和解释青少年问题行为的重要理论基础。因此,在学校开展以学校生活技能教育为基础的健康教育,是提高青少年的心理社会能力、预防和减少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生活技能是指一个人有效地应对日常生活中各种需要和挑战的能力,是个体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并在与他人、社会和环境的相互关系中表现出适应和积极行为的能力,即使儿童青少年将知识(所知道的)和态度/价值(所感觉到的, 所相信的)转化为行动(做什么和怎样做)。根据这个概念,可以有许多种能力被称为“生活技能”。如:有效的交流能力与人际关系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决策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等。

生活技能是适应性强、积极向上的行为所具备的能力,是一个人心理素质的重要表现。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它与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有着密切关系。这些能力将使个人有效应对生活中的各种需求和挑战。有了这些能力,人们就可以对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难采取有效措施;能够自信地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能够做出正确的决定并解决问题、进行有效沟通;能够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与他人友好相处;学会对不良诱惑说“不”;知道如何寻求保护;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应对能力,促进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发育和健康。

生活技能教育方法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教育,其特点是在学生积极参与下的讨论,采用游戏、快速反应、角色扮演等活动,引导学生学习、选择正确思维和行为方式,独立作出判断。

4. 注重家长与社会力量的参与

家长是学生成长与发展中的重要参与者,家长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观念将直接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此外,各种社会现象、社会舆论、影视文化与传媒等其他社会因素也直接影响着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任务,也是全社会的任务和职责;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得到社会的支持和认可,才能得到真正开展。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必须注重与家长达成共识,通过各种活动与宣传,打破家长那种认为只要学习好就是发展得好的旧观念、旧框框,帮助家长建立现代的、科学的人才观,教给家长关注、赏识和鼓励孩子。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生活技能教育还要获得家长的支持和认同,鼓励家长参与,创建学校、家庭和社区成员共同参与和支持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与氛围,为儿童青少年创建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

猜你喜欢

心理卫生心理健康青少年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青少年发明家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十次全国心理卫生学术大会通知
考研大学生心理卫生的特征研究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英国皇家海军心理卫生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