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决意提升软实力
2004-04-29任慧文
任慧文
中国新领导人已将“和平崛起”作为国家发展思想。而和平崛起,从根本上说,在于其综合国力的全面提升。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历史证明,能在国际上占据主导地位、纵横捭阖的国家,历来是两种实力兼备的国家。而在世界多极化和全球化的格局下,软实力在国际竞争中的作用愈来愈突出。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中国新领导人胡锦涛继江泽民之后,再次强调繁荣和发展作为软实力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并由中共中央于不久前正式发布了《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这显示中国新领导层开始从战略高度加速推进中国的软实力建设。
综合国力组成部分
中国新领导层认为,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能力和成果,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其作为国家软实力建设的核心地位,已经一再被中国的历史和现实所验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对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核心指导地位,就是例证。
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体现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思想能力、精神状况和文明素质。当局要求哲学社会科学界担负起历史责任,打开认识视野,拓展思维空间,既立足当代又继承传统,既立足本国又学习外国,大力推进学术观点创新,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
缺乏青年理论骨干
以这一要求来衡量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建设,当可发现其中尚有不少问题,诸如:哲学社会科学人才的培养不够突出,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机制尚未形成;缺乏一批立足中国、面向世界、学贯中西、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的年富力强、政治和业务素质良好、锐意进取的青年理论骨干;现代化建设亟待解决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尚待攻克等。这些问题的长期存在,反映有些党政领导干部对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有的甚至把哲学社会科学专家当摆设。现实中出现的大量受人诟病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与党政领导人不认真听取哲学社会科学家的意见显然有关。
更为严重的是,有些党政领导干部尚未树立服务意识,未能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尤其未能关心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因而难以形成一个留人从事科研的良好环境,令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感到在科学界中的地位比自然科学工作者低,科研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
北京政界人士指出,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使领导干部充分认识哲学社会科学家是党政工作的“思想库”、“智囊团”,把软实力当成硬任务来抓,主动地经常地联系哲学社会科学家,向他们进行咨询,进而把他们的优秀成果运用于各项决策中。
面临美国挑战
中国和平崛起,必然把构建和强化软实力放在重要位置。在构建和强化软实力过程中,传统文化将发挥独特作用。
但是,在现有国际经济政治格局下,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并不完全掌握主导权。中国在构建软实力并借以发挥国际作用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西方意识形态的阻击,特别是美国文化霸权的干扰。也就是说,中国软实力的成长面临西方国家尤其美国软实力的挑战。
北京政界人士认为,中国应在继承和发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吸收发达国家有益文明成果的基础上,着力构建体现民族精神的中国气派的软实力,才能更好地应对外来挑战。但这不是一蹴而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