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千古风流三苏祠

2004-04-29胡文彬

旅游纵览 2004年12期
关键词:苏祠功业三苏

胡文彬

在中国文学史上,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的,恐怕惟有宋朝的苏洵、苏轼、苏辙了。三人同登“唐宋八大家”之列,美文流传,让后人千年共享。堪称我国文坛的千秋佳话。

我仰慕三苏久矣,今有机会拜谒三苏祠,不禁喜从中来。一脚跨进祠门,只见偌大的庭园红墙环抱,绿水萦绕,古木扶疏,翠竹掩映,形成三分水二分竹的岛居特色。园内楼台亭榭古朴典雅,匾额楹联词意隽永。主体建筑为古色古香的三进四合院。徜徉其间,一种浓浓的诗意和淡淡的书香把你包围,我为这幽静别致的雅居环境所陶醉,心想这三苏好福气。栖居于如此灵绝妙绝之地,难怪迭出大诗人大词人。细览后方知,原来这川西坝子的眉山是三苏的故乡,向为蜀中文化名城。宋时苏宅原为五亩的庭院,元代改宅为祠,明末毁于兵火,清代摹拟重建,经历代扩建才有了今天占地86亩的古典式园林。

怀揣敬慕之心瞻仰三苏生平陈列室和集国内三苏手迹最多的碑亭,大量翔实的文物资料,数以千计的文学、书法、绘画作品向我们讲述着三个文坛巨匠非凡的成就。尤其文学上三苏造诣极深,虽同出一源又各具特色,人称“凝炼老泉,豪放东坡,中雅颖滨”,文章雄视百代,辉耀古今。

三苏祠内随处可见大气精美的匾额、楹联、刻石,历朝历代的达官政要、文星书圣、墨客骚人盛赞三苏盖世的才情和磊落的人生。林林总总构成了三苏祠独具文化魅力的一绝。

庭院翠竹绿树环拥的清清池潭中,有苏东坡别具一格的造像。一斜面巨石上,坐卧着仙风道骨的苏东坡。这是一个天生隆重而儒雅的男人,衣着潇洒,美髯飘拂,目光炯炯凝视左前方,似乎在倾听天籁之声,又似乎在吟诵锦绣文章:“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这位天才的全能作家,一代文坛领袖,豪放派的花之魁首,一生留下三千多首诗词,四千多篇散文,为宋词和古文运动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并首创传神写意的“文人画”,书法求变尚意,自成一家,“苏字”为“宋四家”之冠。他一生著述颇丰,创造极广。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旷世奇才,却不能被他所处的时代相容。东坡一生胸襟宽广,旷达乐观,倔强豪放,爱国爱民,忠于职守,却屡遭打击,几起几落,仁途不顺,命运坎坷。贬官、坐牢、驱逐、流放。在三苏祠,我第一次读到了他63岁时写下的总结一生的诗篇:“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生平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血泪和正气凝成的诗篇令我感慨不已。东坡先生如此满腹经纶的王佐之才,却壮志难酬,被那个错庸的时代折腾得心如死灰,一生飘零,三次贬往荒蛮僻远的黄州、惠州、儋州。然而先生论及一生功业时,为何不提他官拜翰林学士、龙图阁学士、兵部礼部尚书等朝廷命官以及杭州、扬州、徐州、湖州等地方官呢?我一边游览,一边思索。

苏东坡42岁时调任湖州,那时他已是深孚众望。由于他嫉恶如仇,遇有邪恶,则、“如蝇在食,吐之乃已”,不可避免被权臣和小人陷害,终因“饥乌台诗案”而逮捕入狱,饱尝了朝政腐败、世态炎凉。出狱后贬往黄州,以后又从北到南流放至惠州,甚至天涯海角的儋州。他从朝廷命官变为农夫、隐士,真正回到了民间,犹如鱼儿回到了水里。苏东坡最可爱的时候就是他身为独立自由的农人,以东坡居士自诩自谋生活的时候。在这期间他随缘自适,驰骋于翰墨,创作了大量的名篇巨制,命运的诡计促成了他文学事业的大放光彩,如完成了千古流芳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完成了《论语》、《尚书》、《易经》的注解等。对中国和世界的文化贡献实乃千秋功业。他体察民情、关心民疾,赈灾治病,兴修水利。为官一时造福一方,为民则行善济世,深得人民敬重和喜爱。过往、居住或为官的地方,至今保留下无数遗迹、祠堂、纪念馆。

我思忖,东坡把一生功业归结为贬官谪居的黄州、惠州、儋州,是否还昭示后人,一个人的价值并不以官职高低论,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能融入民间,为民众做好事难道不是最大的功业?如果为官者都能如此,谈及平生功业时,能毫无愧色地历数所任之职,所官之处,那将是百姓苍生之福。

意犹未尽地迈出三苏祠大门,林语堂先生的精妙论断回响在耳际:“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猜你喜欢

苏祠功业三苏
《汉纪》对汉帝功业次序的重构及其意义
聚焦三苏祠,感受千载家国情怀
谒三苏祠
漫步三苏祠
坚定文化自信 弘扬三苏家风
———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三苏祠重要指示精神座谈会在成都召开
从《诗经·大雅》看周德的建立
关于“三苏”家风家训的几点探究
“三苏”文化融入高校质量文化的思考——以四川工商学院为例
“三苏”基因根植工商 传统文化润泽校园——四川工商学院打造“五位一体”“三苏”特色校园文化
从白居易诗歌中的“麒麟阁”看白居易的思想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