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患病之后……
2004-04-29匡红艳
匡红艳
编者:孩子病了,不仅孩子自己不开心,家长们担心、揪心,而且医生也跟着在操心,操心怎么让孩子配合治疗,操心治疗效果到底怎么样。本期让我们来看看医生眼中的“孩子患病之后……”,那么,相应地,我们为人父母的读者也就了解自己该做些什么了。
我爱孩子,爱给孩子看病,更希望孩子们快乐、健康。多年来,我一直在尝试如何让孩子更快地恢复起来,这里我来给大家谈谈我的心得。
儿童时期免疫系统未发育完善,常染疾病。而往往生理上生病时,心理上也会“染病”,这给疾病的恢复带来了很大障碍。所以在治疗生理疾病的同时,为患病的孩子和家长的心理症状把把脉也很重要。
由于孩子反复易感的特性,医生与患儿及家长常常能成为固定的、彼此信赖的医患关系,这样医生就能很容易把握到患儿及家长的心理动态。
1.患儿常见的心理问题
恐惧与焦虑:对生病与就医的恐惧心理表现为害怕医护人员,到医院就哭闹不安,甚至拒绝就医,憎恨医护人员。
年长儿会有心率、呼吸加快,易误认为病情加重。小婴儿则表现为兴奋或烦躁,不能正常睡眠。对检查和治疗的恐惧心理表现为不理解、不配合检查,拒绝服药,注射时哭喊反抗或自己将针头拔出。
对环境十分敏感,适应新环境的能力较差,导致住院初期与医护人员关系紧张。
行为改变:对亲人特别依恋,多数患儿有强烈的乞求他人(特别是母亲或其替代者)保护的潜意识,所以患儿对与母亲分离特别敏感,表现为父母或其看护人离开时哭闹、打人、不语、注意力不易集中、对食物或玩具要求多、日常生活习惯改变、不愿进食、不愿大小便等。
过分依赖药物而忽视生活习惯的改正。有就医经验的年长患儿生病后多要求其父母带其就医,相信打针比口服药物作用强,对医生开出的健康处方不屑一顾。
部分年长儿为达到不上学、不写作业、不参加集体活动的目的,夸大症状程度,表述治疗效果不好而致过度检查和治疗。
2.家长心理问题
恐惧与焦虑:担心疾病影响患儿生长发育,药物的副作用影响患儿学业,治疗带给孩子痛苦等。
家庭方面,经济支出加大,父母的工作受影响,疲劳影响自身健康,看护人互相埋怨影响家庭和睦。
抑郁:孩子总爱生病,担心自己是否能坚持工作,另外,医学健康知识不够等。表现为心事重重,不愿与医生或病友交流,对治愈孩子疾病的信心不足。
低自尊与高自尊:前者表现为神经质,逢人便说孩子的病情,自己带孩子看了多少次医生用了多少种药物,以表示自己对孩子的关心与尽心。后者表现为不愿对医生或家人谈起孩子的疾病,或尽量少讲孩子的症状,甚至反感孩子本人对医生的表述,以免自己受到责难。
作为儿科医师,我会针对不同的个体不同的情况作出不同的判断与分析,给予不同的帮助与指导,以利于孩子疾病康复。
询问与倾听:当患儿或家长对你滔滔不绝的时候,是他对医生信任的开始,让他把话说完,不论是对诊断有用或无用的表述,都要接纳。这样做,传达给孩子和家长的信息是医生对此很重视。
理解与尊重:对孩子或家长的表述给予充分的理解与尊重,即使有些表述不能用科学道理来解释,也不指责或嘲笑。
建立伙伴关系———这才是利于孩子康复的最好的方式。医患共同的敌人是病魔,战胜疾病需要医患双方共同来配合。不仅医生要鼓励患方,消除心理障碍,然后通过正确的诊疗方法,帮助患方平安度过疾病的各个时期,而且患儿家长也要充分了解自己和孩子的心理状况,和孩子一起充分配合医生的治疗,调动起自身的力量来驱除疾病。
我们相信,战胜疾病的武器不仅仅是药物、医疗设备,更重要的是医患之间心与心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