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笑书神侠倚碧鸳

2004-04-29

全国新书目 2004年12期
关键词:民族融合大侠金庸

蜀 风

2004年9月21日至10月1日,金庸先生入川参加“人文四川·名家论坛”活动。10天的四川之行,深厚的巴蜀文化令金大侠流连忘返。三星堆、熊猫基地、九寨沟、峨眉山、青城山、乐山大佛、都江堰、杜甫草堂等,都留下了先生的足迹。

大侠金庸,国字脸,中等身材,儒雅谦和。他爱笑,笑起来眼睛眯成一条线,与天真可爱的孩子无异。这位慈祥的长者,是老少咸宜的朋友。现在年已八旬。金庸是江南人,1924年生于浙江海宁,本名查良镛,笔名“金庸”系“镛”字一分为二。

金庸先生在四川三星堆博物馆参观时,有人捧着金庸的书请求签名,但他看到的,几乎都是盗版书。为了不让“金迷”们扫兴,他签了,说:“除了签名,其他都是假的。”

先生自称垂垂老矣。“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其实金庸宝刀未老,正如《射雕英雄传》中的周伯通,晚年的功夫更胜早年。目前,金庸正在编撰一套白话版《中国通史》。先生虽然年事已高,社会事务繁多,但对于写作编撰,却从不肯假他人之手,一向亲力亲为。此次参观三星堆,喜爱考古的金庸获得了很多的撰写资料。

很早的时候,金庸就有写作《中国通史》的念头,因为现存的中国通史古文太多,青少年难以阅读。他写《中国通史》,是想改变一下写作手法,用白话文、小说体写历史,使青少年容易阅读;站在人民的立场上,陈述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以民族融合史观,诠释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

金庸白话文的标准是不欧化。用纯中国的文法,用中国的传统文字来写。他说现在很多人写文章写的不是中文,是欧化的,用中国的文字写西洋化的语言,这不是中国的传统文字。他的作品,绝对拒绝欧化。金庸有着高度的历史责任感,每撰写一个篇章,都要查阅大量史料和典籍,力争言之有据,内容翔实,而且还会参考史学家们的意见,所以进度很慢。还有一点是,他在写作《中国通史》的时候,遇到了一些来自史学权威的不同声音,因为他坚持民族融合的史学理论和历史观与某些史学权威有别。

先生的观点是,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是一部民族融合史,战争和阶级斗争并不能给国家带来发展和强盛,民族融合才是国家发展、强盛的动力。先生说古代外国的一个民族征服另一个民族时,习惯做法是将对方斩尽杀绝,被征服民族的文明亦自然中断。在中国则不然,在征服的过程中,吸收对方的文化、技术,遂使各民族的文明得以延续。中国历史上每一次民族融合,便使中华文明出现一次发展高潮。从区系文化来说,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云南的元谋文化、浙江的河姆渡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也会形成融合。

迄今,金庸的14部作品“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除了《鸳鸯刀》,其他13部全被改编成了影视剧,有的作品一部版本就有五、六个。先生本人觉得香港剧作家卢景文将《天龙八部》改编成《乔峰》改得最好,因为他的长篇小说改话剧最难。CCTV改编投拍的《天龙八部》和《射雕英雄传》,他也比较满意。

“三国”是金庸钟情已久的题材,而且还曾表示过很想写三国故事。可是目前大侠却说不愿再写了。因为《三国演义》写得太好了,他不可能推翻,也不可能超过,再说戏也上演了千百年,不能超越就没有必要再写了。但雄心仍在的金庸表示,有可能写“蜀汉”。

人称“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金庸作品,深受人们的喜爱。老先生编织故事和古典文学非常有功底,当今文坛无人能比。他的小说,常涉及历史、地理、人文、风俗、艺术、医术、美食等各个方面,其取材之博,描写之精,刻划之深,充分表现了作家本人的知识结构。人们在读他作品的时候,无形中会学到很多知识。

大侠金庸,多才多艺。他作过编剧,写有剧本《王老虎抢亲》、《兰花花》、《午夜琴声》、《绝代佳人》、《有女怀春》等,也作过导演,后两部电影就是他担任导演的。他创办《民报》(日报)、《明报月刊》、《明报周刊》及明河出版社,他在办报办刊之余一边写小说,一边写社论,20年如一日。他政见犀利,基本上每年都要出版一本时事政论集。他的小说与社论都属一流,处处透露出学者风范。其实,他的骨子里就是一位学者。在宁静的黄昏岁月,他也许会将多年的佛经研究心得形成文集,令广大读者分享一份智慧。

作为香港文化界的“擎旗人”,金庸被称为身处文学、新闻、政治三大江湖,应付自如。言及此事,先生笑言:“我写政论,那是写真,写小说,那是写美,而佛学,是揭示善的。真善美,才是一个完整的精神追求。”

猜你喜欢

民族融合大侠金庸
近四十年来国内辽金民族融合问题研究综述
民族融合视域下的元代民族诗人题画诗刍议
黑熊大侠
三角龙教你做大侠
为何用“民族交融”替代“民族融合”?
为金庸因一错字查证道歉叫好
谁是金庸小说第一情圣
金庸的财富江湖
漫画无极
绝世武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