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又见箭雨纷飞,鼓角铮鸣

2004-04-29邓一飞

寻根 2004年3期
关键词:弓箭大院传统

邓一飞

记得小时候,对弓箭的印象来自于评书的描写:镇国武将能拉动上百斤的硬弓,校场上百步之外射中金钱眼,沙场上百万军中放冷箭取敌军首将,还有关云长刮骨疗毒,宋公明折箭盟誓,李广引弓射顽石……传统文学中对弓箭的描写可谓既具体又生动,雕翎箭,透甲箭,宝雕弓,在说书人的袖扇翻飞之间,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头脑之中。

弓箭是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孔子提倡的六艺之中,就有射艺,无论文武皆需要学习。射礼也是古代礼制之一,射手需要配合音乐来进行射箭,是否射中目标并不重要,关键是要按照礼制来做,射毕一起饮酒,以示相互尊敬。后来简化为以箭投壶,这似乎更适合宴会场合了。

冷兵器时代持续了4000多年,弓箭始终是威力最大的远程武器。据历史学家统计,在古代战死者中,90%的战士死于弓箭之下,而不是残酷的短兵相接。比如汉初与匈奴的作战中,李陵率领8000人排成箭阵,抵抗十倍于己的匈奴骑兵月余之久,最后外无援兵,箭用尽,才尽数被俘的。还有马陵之战,不可一世的庞涓死于齐国的强弓硬弩之下。这些例子都说明,在冷兵器时期,弓箭是当之无愧的“战争之神”。

最早,弓箭是作为狩猎工具出现的,我国山西在距今2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的朔县峙峪文化遗址发现了燧石制作的箭镞,证明很久以前就出现了弓箭。据估计,原始社会弓箭的出现直接改变了人们猎取的形式,从围猎变成了狩猎,几个人的狩猎小组就能完成原先需要几十人才能做到的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说,多出来的人为从事畜牧业增加了人力,这个过程直接改变了人类社会的进程。

即使是远古时代的弓箭,威力仍然很大。据英国科学家研究,按照出土物件仿制的单木弓和燧石箭头,完全可以在100米的距离上射穿带皮的牛肉,箭头深入脏腑。后来的反曲复合弓和金属箭镞的出现使得弓箭的威力大大增强,几乎没有盔甲可以抵挡弓箭的近距离直射,杀伤能力比同等距离的手枪毫不逊色。更有军用的三人才能开启的强弩,可以在千米之外杀伤敌军,著名的澶渊之盟,据说就有这强弩立下的汗马功劳。

北京东单东南角的弓箭大院是前不久才被拆除的一个古老的院落,它见证了整个清代弓箭制作的全部历史。当时,弓箭大院属于禁地,外人不能进入,女人也不能进去。鼎盛时期,弓箭大院生产的弓箭几乎供应全部清军使用。当时,弓箭大院由很多作坊组成,按照做弓箭的几十道工序,有专门做胶的、做弦的、加工牛角牛筋的、做箭杆的、做弓箭其他配饰的等等,院子里还有供奉的神庙,每年都要祭祀,完全是一幅传统工艺作坊的画面。当时,北京从事弓箭制作的都属于八旗,多数是正蓝旗,虽说手艺人算不上高贵,但是因为是国家俸养,按月领取银子,生活远比一般百姓好,小康有余,很多家族世代勤勉,因此也很富裕了。随着时代的发展,弓箭逐渐退出了军事舞台,这些弓箭制作世家很多也都改行了,一些留存的渐渐转为民间作坊。清朝的时候政府禁止蒙古人学习骑射,当然也不许制造弓箭了,有趣的是这些传统技艺居然在蒙古大草原保存得最完好,只是弓箭还要从内地购买。

根据英国人谢肃芳(Stephen Selby)先生的考证,到目前为止,中国大陆仅存一家“聚元号”弓箭铺,有其传人杨文通和其子杨福喜尚在按照传统工艺一丝不苟地制作弓箭!和聚元号当年同在弓箭大院的还有17家弓箭铺,现在全部失传。一位内蒙杂技团的弓箭制作师李玉祥师傅,1971年曾在弓箭大院随着李玉春师傅学习弓箭制作,目前还会这门手艺。

谢肃芳先生研究世界传统弓箭、尤其是亚洲弓箭非常有建树,他自己收藏了很多这方面的实物,部分陈列在香港海防博物馆,他本人也担任过香港知识产权局局长。在他的著作《射书十四卷》和《亚洲传统射艺》里详细记载和介绍了中国弓箭的历史和现状,配有大量实物图片。一名外籍人士能有如此大的兴趣研究和收藏中国传统弓箭,这种认真于文化继承的精神,确实值得有关人士反思。

聚元号目前还在按照传统工艺制作弓箭,采用丝、竹、角、筋、木、胶、漆、皮等天然材料,制作出的弓箭和古代打仗用的一模一样。

制作一张好弓需要半年到一年半的时间,因为是天然材料,每种材料都要按照严格的工序来处理,例如,竹木胎需要风干,桦树皮需要浸泡,牛角需要干燥和打磨,牛筋需要多步工序处理成型……每一步工序都需要手工完成和时间的慢慢酝酿,没有到制作现场看过的人,绝对想不到一张看似简单的弓,竟然如同一件精美的艺术品那样复杂。难怪很多人对传统弓箭爱不释手,当作艺术品收藏起来。

其实,现代弓的射程和精度都比传统弓有所提高,采用新材料新工艺之后,每一张弓之间的个体差异很小,制作上也快得多,便于大量生产。但是,现代弓不是产生于实战的武器,一般都是体育运动使用,顶多用来打打猎,从中很难体会到那种历史的沧桑感、精美的手感和弓弦绷紧时弓体发出的微妙振动和丝丝入扣的声音。传统的弓箭没有现代金属弓的冰冷感觉,拿起来感觉似乎有点轻飘飘的,没觉得有什么分量,但是一旦你把箭搭上弓弦,就会发现手里这个家伙内劲十足,隐含着冷冷的杀机。

聚元号的杨福喜师傅介绍了一些传统弓箭的制作常识,这是很令人大开眼界的事情,特别是当看到一堆堆貌不惊人的原材料,逐渐成为一件工艺化的作品的时候。

传统弓箭是竹胎,面向射手的那一面是贴上牛角的,外侧那一面敷上牛筋,弓身在没有上弦的时候,弯曲成一个外翻的弧形,故而称为反曲复合弓。弓的制作有点像中药制作,原料必须是地道的。做弓胎的竹子产自江西,风干都在一年以上;牛角需要用湖北产的水牛角,每张弓要用两只,而且需要长度在60厘米以上;牛筋选用水牛的背筋,风干之后,润湿,再用手工砸,然后一点点撕开,成为细丝,这是一个非常费功夫的活,俗话说“好汉子一天撕不了四两筋”;弓用的是榆木,需要用专用的工具加工成合适的形状,然后和弓胎粘接在一起,完成复合弓的基本结构;粘接工作用的是动物胶,也是天然材料,早先是鱼鳔胶,后期是猪膘胶,原先在弓箭大院有专门的师傅做胶,现在只能自己熬胶。制作中还有很多专用的工具,例如锛子、压马、线车子、弓挪子、箭杆刨等十余种特殊工具,至于常见的斧子、锯子更不必说了。据杨福喜师傅说,老年间留下来的一些做法和工具确实是非常好,自己实在找不到更合适的办法来改变。毕竟,聚元号制作弓箭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了,十几代工匠,不断发展这门手艺,已经臻于完善和成熟。其间很多细节不亲自操作,肯定是眼高手低,看是看不会的。

弓体成形之后,就是“画活”的步骤了,对弓体进行精加工,打磨和抛光,贴上防潮的桦树皮。弓箭最怕受潮,桦树皮的防水性能相当好。用软木纸包缠望把,弓身上贴上吉祥图案,像什么“平升三级”“福如东海”之类的,上漆之后即为成品了。弓弦是用线做的,用缠线器做出来很结实,还可以做成彩色的;箭杆用的是特产的一种“六道木”,这种木很直,粗细很合适做箭,箭头用金属,很尖锐,箭杆插在箭头里。为了保证飞行稳定,还要用羽毛植入箭杆,早先是雕翎,现在只用鹅毛了。做一支箭,成本很高,古代打仗都是尽可能反复使用的。

这确实是一门即将失传的民间工艺,历经变难,竟然不绝如缕地传承到了今天。目前聚元号和很多国际上的弓箭制作传人之间保持着一定的联系。具有各个文明自己特色的传统弓箭还都有人在做,还有不少人买来收藏和使用。中国传统弓箭制作和传统弓箭运动的现状非常堪忧,在民族运动会上,蒙古族拿着的竟然是现代弓。如果能够恢复骑射和射礼的传统,不失为一项极具民族特色的体育运动和礼仪表演。但是这一切还是困难重重,还需要体育界文化界的人士从发扬国粹和中华尚武精神的角度来逐渐恢复之。

传统弓箭本身的生命力很强,只是需要一定的保养。在聚元号还见到很多古代的弓是拿来修复的,有的就是从文物市场淘来的旧货,经过杨师傅妙手回春的老弓箭熠熠生辉,不减当年之勇,令人不禁联想到,那张弓是不是曾伴随着当年的主人出生入死,或平定三藩,或征伐漠北,令人仿佛又见到了那纷飞的箭雨和鼓角的铮鸣。

猜你喜欢

弓箭大院传统
惊弓之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弓箭风波
“幸福大院”可以有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弓箭告急!请求支援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论阿勒泰乌梁海部弓箭的崇拜
“文革”后的孙犁与“大院”中的《芸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