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
2004-04-29卞利
卞 利
1990年12月,黄山作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是长江水系和钱塘江水系的重要分水岭。她地跨今黄山市黄山区、歙县、黟县和休宁四区县,方圆154平方公里,外围保护地带另有142平方公里的面积。境内山川纵横,峰峦叠翠,绵延起伏,有“五百里黄山”之称。
黄山古称“黟山”。关于“黄山”的得名,历史上有着好几种传说。一为唐玄宗敕令说。至唐朝天宝年间,道士伪撰《周书异记》,云黄帝曾与容成子、浮丘公在此山采药炼丹,于是,酷信道教的唐玄宗遂敕令改“黟山”为“黄山”,黄山因此而得名;一说黄山居于中国之中,有坤道之象,故称“黄山”。此说为明代赵创之,云“黄山隗然中居,委和四表,有坤道焉,故名”;另有一说主黄山得名于“黄檗”。《黄山指要》即云:“黄山产黄檗,因名。”又有人考证说,黄山不产黄檗,黄檗乃系“黄精”之误。尽管众说纷纭,但主张黄山因黄帝传说而得名者,始终居于上风。
黄山自古以来就以雄峻瑰丽著称于世。方圆154平方公里的风景区内,集中了黄山自然景观中所有的精华,灵秀奇异的怪石,苍劲挺拔的奇松,变幻莫测的云海,晶莹剔透的温泉,号称“黄山四绝”,她们共同构成了黄山最为独特的自然景观。
千峰竞秀,怪石林立,大自然的天造地设、鬼斧神工,造就了黄山千姿百态、妙趣横生的奇峰和怪石。远远眺望黄山,群峰耸立,怪石嶙峋。在峰峦叠嶂的群峰中,最为著名的当数大小各三十六峰,在这七十二座山峰中,莲花峰、天都峰和光明顶称黄山三大主峰,三峰鼎足而立,雄踞群山中央。
莲花峰屹立于黄山中部,东与天都峰相对,海拔1864米,是黄山诸峰中的最高峰。该峰险峻雄伟,中间突出如莲房,四周小峰簇拥如莲蕊,整个山峰宛若一朵绽放的莲花,“莲花峰”因此而得名。穿越莲花岭和一线天,沿着陡峭的石阶,攀登至峰顶,仿佛置身云霄,大有顶天立地之感。自峰顶纵目远眺,云天一色,万山重重,诸峰景色尽收眼底。
天都峰耸立在莲花峰和钵盂峰之间,海拔1810米。该峰壮丽挺拔,气势雄伟,卓立天表,传为群仙所都,故名“天都峰”。自峰下仰之,云头悬空,苍翠欲滴,最为险峻壮美。自天门坎,沿千仞绝壁之上的云梯攀缘而至峰巅,但见云海浩渺,一峰柱天。俯视绝壁,古松倒挂,飞瀑如练。天都峰顶还有一石室,能容数十人,室外一巨石,好似仙人把洞门,甚是奇绝。
与莲花峰和天都峰不同的是,黄山第二主峰、海拔1840余米的光明顶则地势相对平坦开阔。《黄山指南》说光明顶:“状若覆钵,旁无依附。秋水银河,长空一色。”的确,光明顶高耸于群峰之巅,登临其上,极目远眺,顿有“一览众山小”之感。作为黄山中部一处开阔平坦的山峰,光明顶是观日出、看云海的最佳场所。在这里,东可观东海奇景,西可望西海群峰,南可眺天都、莲花、炼丹和玉屏诸峰。
黄山最秀丽的西海景区,群峰争秀,怪石林立。双笋峰、双剪峰、松林峰、丹霞峰、石柱峰和九龙峰等诸峰并峙,在浩瀚的云海中,时隐时现,宛如座座露出海面的群岛,正是“千峰划然开,紫翠呈万状”。飞来峰巅的巨大孤石—飞来石,据说有360余吨之重,远远望去,煞是壮观。排云亭畔,深不见底的大峡谷左侧一奇峰,酷似一只靴子倒置于悬崖峭壁之上,此即为黄山另一奇石—仙人晒靴。继续向西北行进,又有一块酷似猴子的奇石,矗立于狮子峰前,独蹲峰顶,端详着起伏的云海,人称“猴子观海”,又因石猴面朝太平(即原太平县),故过去又叫“猴子望太平”。
类似飞来石、仙人晒靴和猴子观海等奇峰怪石,在黄山诸景区,真可谓是随处可见。黄山温泉至汤岭道中的醉石、玉屏峰前的象鼻石、玉屏峰东侧的蒲团石、天都峰上的仙桃石、容成峰下的老僧观海和北海景区中散花坞畔曾经的梦笔生花,如此等等。黄山的怪石、巧石,诚可称得上是奇石的海洋。在这如林的奇石中,梦笔生花当是其中的佼佼者。在北海景区,一处上尖下圆的怪石,孤兀如笔般耸立在散花坞左侧,顶端生长着一枝黄山青松,盘曲伸展于笔尖,人称“妙笔生花”。远观近看,此景都妙不可言。清人项黻曾赋诗赞曰:“石骨棱棱气象殊,虬松织翠锦花谱;天然一管生花笔,写遍奇峰入画图。”不过此树数十年前已枯,现为赝品。
黄山无峰不石、无石不松、无松不奇。据统计,黄山现有包括黄山松在内的古树名木800余株,其中树龄在千年以上的103株。黄山松系我国华东松的一种,她生长在海拔800米以上的危崖绝壁之上和峡谷深壑之中,抗寒耐风,四季常青,傲然挺立,坚忍不拔。她能从岩石中吸收营养,哪怕是一泥土,都可使她破土而出。黄山松或挺拔擎天,傲立苍穹,或盘根虬枝,翠枝舒展。歙县人许青岩曾赋诗曰:“不知世界有奇观,不到黄山散花坞。乔柯百仞飞游龙,屈铁盘根无寸土。狰狞奋鬣拿青穹,紫甲铜皮绣雷斧。破峰斗石怒不休,万马奔腾向空舞。下枝拂壑云忽收,上枝盘旋蔽风雨。玄霜赤电增威仪,日月星辰营脏腑。逼宏老手画难就,孔明庙柏敢俦伍?离奇放诞何处来,造化生时亦无土。”
“自古黄山云成海”。在黄山千峰万壑中,奔腾着云海的波涛。变幻莫测、浩瀚无际的云海,造化出黄山虚无缥缈的人间仙境。据不完全统计,黄山每年云遮雾绕的时间大约有五十余天之多。“白云倒海忽平铺,三十六峰连吞屠”,在一片云海的世界里,黄山诸峰宛如茫茫大海中点缀的座座岛屿。云海夹杂着松涛和瀑布、流水,时时呈现出汹涌澎湃、波澜壮阔的景象。正是“风恃云变幻,风云相依倚”、“千岩万壑生紫烟,山在虚无缥缈间”。波涛云海的万千景象,辅之以千峰万壑的地理特征,黄山也因此被分为中海、东海、西海、南海和北海等五大景区。
黄山之水晶莹而透澈,九龙瀑、人字瀑和百丈泉等瀑布,高挂山巅,一泻千里,五龙潭、桃花潭和翡翠池的池潭也清幽莫测,赏心悦目。在黄山诸多泉水汇成的瀑布和潭池中,最为著名的还是温泉。黄山的温泉,古称“朱砂泉”,地处紫石峰下,海拔约560米。温泉可饮可浴,终年不涸。自古以来,黄山的温泉就是游人到黄山的最佳去处,在温泉中泡上一遭,顿时便觉筋骨舒展,浑身轻松,飘然若仙。正如明末画家石涛题诗所云:“游人若宿祥符寺,先去汤泉一浴之。百劫尘根都洗尽,好登峰顶细吟诗。”
明代徐霞客说:“薄海内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真正是“天下胜景集黄山”。2004年2月,黄山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地学部冠予“世界地质公园”的称誉。
黄山不仅自然景观神奇旖旎,而且文化底蕴积淀丰厚。
“天下名山僧占多”。黄山有“四大丛林”说,四大丛林指的是祥符寺、慈光阁、翠微寺和云谷寺,其中尤以慈光阁香火最盛。
祥符寺的前身——汤院,早在唐代就已经出现了。宋代大中祥符年间,宋真宗敕名“祥符寺”。经过宋明多次重修,祥符寺逐渐成为规模庞大的宫殿式建筑群。明人程信在《游黄山》一诗中曾云:“黟山深处旧祥符,天下丛林让一区。”清代乾隆初年,祥符寺被骤发的山洪冲毁;翠微寺也建于唐代,历史上曾香火旺盛。每年农历七月三十日的地藏菩萨圣诞庙会,香客士女焚香求签,络绎不绝;松谷寺建于宋宝年间,曾名松谷草堂,明宣德年间改为此名;慈光寺为明玄阳道人开基。
除四大丛林之外,黄山历史上的宗教建筑还有“六院”、“六观”之说。六院主要指的是佛家的文殊院、掷钵禅院、大悲院、普贤院、平天院和普院,而六观则主要是道教的建筑,它们分别是浮丘观、九龙观、城山观、仙都观、龙吟观和仙源观。至于其他可以叫得出名字的庵寺,历史上黄山大概还有百余处。
黄山是一座文化名山,历代名人在黄山曾经留下了丰富的诗篇和优美的游记。李白、贾岛、杜荀鹤、岳飞、朱熹、郑玉、王世贞、徐霞客、石涛和黄宾虹等都曾在黄山留下了诗篇。徐霞客两次游览黄山,写下了《游黄山日记》和《游黄山后记》两文,盛赞黄山美景。清末民初人汪菊卣一生钟情于黄山,虽足迹遍及太行、南粤以及日本的富士山,但终以黄山为最佳去处。他说:“遇山水佳处,辄思忖曰,是何不能如吾黄山耶?昔人谓五岳归来不看山,余谓游过黄山不看岳。”黄山上的摩崖石刻200百余处,举凡篆、隶、行、草、楷诸体,无不兼具,琳琅满目。
黄山风景如画,历史上以黄山为对象所创作的山水画,数不胜数。明末清初渐江、梅清、石涛等画家,长期隐居黄山,以黄山秀丽景色为蓝本,“搜尽奇峰打草稿”,“笔如钢条,墨如烟海”,创立了黄山画派。此后,查士标、丁云鹏、汪采白、张大千和黄宾虹等先后继承和发展了黄山画派的风格,把黄山画派推向一个新高峰。刘海粟一生十上黄山写生,号称“十上黄山绝顶人”。
黄山的文化底蕴还集中体现在山志的大量编纂上。如果从宋代景年间刊刻的《黄山图经》算起,到1988年最后一部《黄山志》问世,黄山前后编纂的山志不下10部之多。10部黄山志中,至今尚有9部(含残册)流传于世。从宋代的《黄山图经》,到明代释弘眉的《黄山志》、潘之恒的《黄海志》,再到清代康熙年间程弘志的《黄山志》、闵麟嗣的《黄山志定本》、黄身先的《黄山志略》、汪士的《黄山志续集》和乾隆张佩芳的《黄山志》,最后到1988年新编的《黄山志》,黄山丰厚的历史文化,在这连续不断的修志传统中,不断得到积淀和升华,成为黄山文化底蕴最为厚重的一部分,呈现在世人面前。
黄山在神奇的自然景观与厚重的文化底蕴融会中,得到了无限的升华。黄山不仅是祖国大好河山的瑰宝,而且是世界人类自然与文化的珍贵遗产。因此,作为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和世界地质公园,黄山是当之无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