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三农”问题研究

2004-04-29朱向红

北方经济 2004年3期
关键词:三农基础设施融资

朱向红

农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三农”问题是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头号难题,是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

一、宏观经济中的问题与“三农”问题的关系分析

当前,许多重大的宏观经济问题,其根源都将归结于“三农问题”。拉动内需,提高农民收入是关键;产业结构调整,农业结构调整是重中之重;收入差距问题,也是农民增收问题。总之,“三农”问题不解决,宏观经济难以实现快速、稳定的发展。

首先,扩大内需与“三农”问题。“通货紧缩”只是一个现象,表现是物价持续降低,商品卖不出去,但反映出市场需求不足,生产过剩。要消除国民经济中的过剩生产能力,当务之急是启动内需。如何启动内需,八亿七千万农民的消费需求几乎没弹性。农民收入本来就少,对现代化的消费品需求更少,而且,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占全国总人口638%,户数占三分之二的农村地区,电网老旧,电价大大高于城镇,绝大多数的农户没有自来水。2001年农村每百户居民彩色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的拥有量分别为487、123、286,仅为同年城镇居民拥有量的417%、154%和316%,农民的绝对收入较上世纪90年代高,家用电器的绝对价格也降低了,但农民收入增长减缓,使农民用不起家用电器。据统计,如果农村电价每调低一毛钱,对彩色电视机、电冰箱和洗衣机需求的刺激作用相当于农村人均纯收入分别提高370元、667元和909元,农民是一个最大的社会群体,任何刺激内需的措施都应首先归结于“三农”问题的解决。

其次,收入差距与“三农问题”。近年来,收入差距问题也备受国人关注,收入分配久理不顺,收入差距仍在扩大。收入差距问题也是贫困问题,贫困问题也是“三农问题”。从城乡收入差距的源头来看,大宗农产品价格的人为控制,实质上是人为压低农村补贴城市的发展,中西部在补贴东部的发展,东部城市越发展从农村抽的血就越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必将拉大收入差距,一部分劳动者顺应了市场经济的发展,低投入、高产出、高经济效益,获得了高收入;而另一部分劳动者被市场所淘汰,这是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现象,无可非议,这种相对贫困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也将随着经济的发展而被解决,而问题不在这里。社会各阶层中,农民是最苦、最穷的一个群体,是弱势群体,农业部门也是各产业部门中最弱势的一个部门,各国政府,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保护自己的农业。在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农民最有可能形成绝对贫困群体。农村人多地少,大量过剩人口,至少四到五亿要涌向城镇,而这些文化程度低的农民只能成为简单劳动力,而城镇又有各项限制,使农民打工者享受不到国民待遇,各种证件如暂住证、未婚证、计划生育证等等要花几百甚至几千元,其实“农民工”只能得到微薄的辛苦钱。同时,在农村务农,各种税费负担过重,使农民“一年忙到头,只能混个肚儿圆。”

最后,就业与“三农”问题。就业问题也是失业问题,城镇产业结构的调整造成大量下岗职工,同时,农业结构的调整使土地已经不能算作生产资料只是维持生产的生活保障资料,已经不能吸收那么多的劳动力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拥入城镇,更加重了城镇就业负担。而乡镇企业这个一向被认为是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部门,由于种种原因,如管理落后、缺少资金、产品结构落后等,发展受到阻碍,有的甚至破产。这些农村剩余劳动力只有往大城市挤,就业问题也就归结于农民就业问题,大量“农民工”如果不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就会引发城市犯罪等社会问题。乡镇企业要由粗放型发展向集约型发展转变才能保持自己的竞争力,但受到资金、技术和劳动力素质制约,还没有完成这个转变,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还是要向城市第三产业转移。

二、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对策分析

1碧逯埔创新。首先,要精简乡镇机构和乡村机构。所谓的“六套班子”、“七所”、“八站”该减应减。要让农民自主决定机构的增设、撤并规模和人员。关键要还农民自主权,加强乡村民主法制建设。1988年6月11日《村委会组织法》试行至今,全国农村村委会普遍进行了三次换届选举。1998年6月中国政府又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委会组织法(修订草案)》。目前,绝大多数省区市已基本实施。虽然,其中仍有一些有待完善之处,但毕竟标志着村民自治制度的完善,是中国民主政治的一项重要创举。其次,就是税费改革。当前,我国农村税费改革的具体内容是“三个取消、两个调整、一个逐步取消”即取消生猪屠宰税,取消乡统筹,取消农村教育集资等专门向农民征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集资:调整农业税政策;农林特产税不允许与农业税重复征收。在3年内逐步取消统一规定的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实行“一事一议”,由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决定,但每人每年筹资最高不得超过15元。如果能在全国范围广泛推行,农民负担会大大减轻。

2迸┐迨S嗬投力要转移。据统计,我国农村大约有50%的剩余劳动力,也就是4亿多。这么多剩余农业人口要向非农产业转移向城镇转移。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第一,政策上要给予支持,给“农民工”以“国民待遇”,减少繁琐的证件办理和对“农民工”的乱收费,不得再歧视“农民工”,给“农民工”大规模的流动创造有利条件。第二是加速城镇化建设,但不是盲目的造城运动,盲目的造城运动不但不能解决“三农”问题,反而还可能使问题进一步严重化。人为地扩大城市,等于人为地缩小了耕地面积,本已是人多地少,再人为地缩小耕地面积,当然是不可取的。城镇化是随着经济发展而自发地发展过程。第三,也是最重要的,要发展能吸纳更多非农劳动力的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调整农民就业结构。对于民营经济要落实非歧视和国民待遇的原则,所有对外商开放的投资领域都应该更加彻底地向我们自己的民营经济开放,取消行业进入限制,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但现阶段我国金融体系很难提供以中小银行为中介的间接融资。使得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发展受到限制,从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不会畅通,所以,发展中小银行,改革金融体制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必要举措。

3备纳婆┮等谧屎妥式鹬С痔逑怠D壳埃我国农业融资的渠道主要有财政融资、农业信贷融资、农民积累再投入融资和外资对农业的投资等。但这些融资的渠道都存在一定的问题。从财政融资看,存在的问题,一是财政向农业融资的比率偏低,2001年,国家财政支出中用于农业的比率只有107%,而当年的全国国内生产总值中,农业就占176%,国家财政对农业的资金支持明显偏低。二是财政支持农业的资金有时很难及时到位,如财政对农业扶贫资金投入、农村水利等基础设施投入、农业其他专项基金投入等,都存在资金被挪用不能及时到位的情况。从农业信贷融资看,主要靠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向农业提供信贷资金,但由于受金融体制改革后所出现的“农行进城”现象的影响,农业银行对农业贷款的积极性减弱,农业银行将其大部分业务从农村转向城市的工商企业,本来用于农业融资的资金从收益低的农业转向收益高的工商企业。而农村信用社受行政、政策和人为等因素的影响,难以为农业融资提供全程式、综合性的服务,更不能为农户的生产经营活动提供专家型的服务,引导农户的资金投向,不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对资金融入的需要。从农民积累投入看,实际的情况是我国农业的基础非常薄弱,农民的积累有下降的趋势,农民自身积累向农业投入的资金不断减少。其原因,一是长期以来农业生产者补贴一直为负数,我国从农业部门发生的净资源转移为年均1000多亿元,农业为工业部门提供的积累大大超过了农业本身的承受能力;二是农业发展滞后于工业的发展,按国际标准工农业协调发展的比例为3∶1,而我国的实际情况是4∶1;三是农村改革迟缓,农民的税费负担重。这些原因造成我国农民的积累不断减少,对农业的投入也在不断减少。从利用外资看,到2001年底,累计合同外资金额中,第一产业占182%,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分别占6087%和3731%;实际到位资金中,第一产业占2%,而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分别占70%和28%;从地区分布看,第一产业中利用的外资主要集中东部地区,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利用外资的比例为6∶25∶15,由此看出,我国农业部门利用外资明显偏小且分布不均衡。

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要加大对农业的资金投入,这就要改变目前的农业融资偏少的状况,改善农业融资和资金支持体系。首先,国家宏观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要体现向农业倾斜的政策导向,加大国家财政支出中向农业的资金投入,保证国家对农业投入的资金足额及时投入到农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其次,改变金融机构不愿向农业融资的局面,利用国家的金融政策优惠鼓励和引导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向农业部门提供信贷支持。其三,加快农村相关体制的改革,实施相关的配套措施,减少农民的税费负担,增加农民自身的资金积累,调动农民对农业生产的积极性,鼓励农民对农业生产的投入。最后,国家要通过利用外资的政策导向,鼓励和引导外资投入我国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拓展农业融资的渠道,以弥补农业发展中国内资金的不足。

4奔铀倥┐寤础设施建设。农业作为弱势产业,本身就需要政府投入和补贴。尤其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是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需要高投入,但盈利微薄,只能由政府来投资。一旦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好了,受益的不仅仅是农业、农村、农民,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将受益。农业发展了,农民有钱了,过剩的电器、生活用品有销路了,许多下岗职工又可以就业了。所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仍是一个大问题。

中央财政可以多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修筑公路,架设乡村电网,建立自来水供应系统和广播电视接收、发送装置等。可以采取“以工代赈”的作法,能够在农村地区创造出许多就业机会,同时也可以增加农民收入,等于创造内需。根据东亚小农经济的经验,建立综合农协,把所有的金融、保险、加工和流通业所产生的利润都留在农村,返还到农村社区,补充到基础设施建设上,为农业发展创造条件。通过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可以促进农业的发展,而且可以扩大农村需求,消化过剩生产能力,使国民经济走出通货紧缩的困境。以基础设施建设刺激农业发展,以农业发展拉动内需,从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可见,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是启动国内需求、消除过剩生产能力最有效的措施,也是当前实现农村劳动力就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的可行之策。

猜你喜欢

三农基础设施融资
融资统计(5月24日~5月30日)
融资统计(5月17日~5月23日)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望加速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公募基础设施REITs与股票的比较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融资
融资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