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贷款难”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2004-04-29刘玉春
刘玉春
近年来,中小企业作为社会经济部门中最小的组织单位、最活跃的经济细胞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到2001年,工业企业中中小企业单位数占工业企业总数的95%,中小企业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53%,中小企业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但是中小企业发展中所面临的困难,特别是中西部地区中小企业的资金筹措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问题。
一、中小企业的贷款现状
近年来,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已经成为各方关注的话题。虽然近几年中央银行加大了对中小企业贷款的支持,但总体效果并不理想。中小企业贷款难仍然是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
1999年到2002年6月末,整体上我国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支持力度是比较大的。但是在贷款发放上,东西部地区差异很大,特别是对中西部中小企业的贷款支持力度则相对较小,并且呈下降趋势;从贷款对象上来看,发放给较大的中型企业的比例大,真正落实到中小型企业的少。
据方晓霞博士对北京、天津、河北、浙江300多家中小企业主要管理人员的问卷调查,在50人以下的小企业的全部资金来源中,一半以上的资金来自所有者出资和企业内部积累,银行和信用社贷款分别仅占54%和83%,民间借贷占85%。融资难使许多中小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无法进行。据有关调查显示,在停产的中小企业中,47%是因为资金短缺,这与中小企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极不相称。
二、造成中小企业贷款难的原因
1、中小企业资本结构单一,负债不合理,资产负债率高。目前,在我国中小企业经营规模一般不大;资本结构中,自有资金的比重达不到30%,资产负债比率普遍高于大型企业8—10%,而且长期负债比率显著低于大型企业。
2、中小企业自身经营管理不善,经营业绩差。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财务随意性大,真实性差,透明度不高,信誉度低,缺乏信用积累,向银行申请贷款往往很难。
3、相当多的中小企业信用意识淡漠,拖欠盛行。由于市场经济的法规制度不健全,企业经营行为得不到有效监督和约束,市场交易秩序混乱,“拖欠有理,拖欠有利”的风气盛行,以至于有的企业把拖欠贷款作为一种经营手段,生财之道,也有的企业把拖欠作为变相筹措资金的渠道,不讲信用,不守合同。截止2000年11月底,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开户的42656家改制企业中,经金融债券管理机构认定有逃废债务行为的有19140户,占总数的448%,逃废银行贷款本息1460亿元,占贷款本息总额的3796%。这影响了企业的整体信用形象,进而进一步制约了中小企业的筹资能力。
4、商业银行从自身成本角度考虑,不愿为中小企业提供信贷。首先,我国目前金融体制中,作为主体的商业银行仍然以大银行为主。根据一般信贷对象选择原则,大银行出于成本因素考虑,不愿意贷款给中小企业。这是因为第一、大银行集中的资金量较大,实行高度集中的信贷审批政策,贷款大都要逐级上报,层层审批,操作环节多,单笔资金的交易成本相对较高,而中小企业单笔贷款额度往往较低,单位资金分摊的交易成本相对较高。第二、大银行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时,银行在发放贷款时要对申请贷款的企业进行资信审查,贷款发放之后要对所贷的资金的运用情况进行监督,信息成本比较高。
5、沉重的不良资产负担和潜在的巨大信贷风险压力下,为了规避和控制风险,商业银行出台了一系列的信用分析、评估办法,而这些评估办法往往以大企业为参照对象,从而将中小企业拒之门外。第一,为了控制信贷风险,银行对企业的资信评级办法主要以大企业的各项指标为参数,用大企业信用评级办法审定小企业根本没办法达到贷款发放要求的信用等级,减少了中小企业获得贷款的机会。第二,银行为控制信贷风险,对中小企业往往要求相应的担保。目前,多数中小企业要么找不到符合条件的保证人,要么很难找到符合条件的抵(质)押品,从而失去银行贷款机会。
6、中小企业与金融机构缺乏有效的沟通,信息交流不充分,导致金融机构在贷款时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来调查中小企业的财务和信用状况,使得中小企业贷款的难度增大,贷款的周期变长。
三、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的对策
1、规范企业自身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的信用水平。加快企业向“小而专,小而精、小而优”方向发展,生产“精、尖、特、优”产品,使产业资本和科技资本、知识资本结合起来,增强技术创新和市场开拓能力,增强发展后劲。
2、企业努力提高员工的素质。一要把好进人关,不断吸纳高素质的人才;二要对现有员工加强培训,使之经常化、制度化,使员工的知识不断得以更新;三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用人制度;四要建立激励机制,要有一套激励员工提高自身素质的措施,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造就出一只精通业务、敬业奉献的高素质员工队伍。通过企业员工素质的不断提高,增加企业市场驾驭能力,特别是要培养熟悉银行工作的职工专门负责公司的资金融通,以便更好地与银行进行信息沟通,更多地获得银行的资金扶持。
3、增强中小企业的信用观念,树立良好的信用。一方面要加强对全社会公民进行持久的诚实守信的道德教育,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另一方面,要建立规范的社会信用体系,以制度约束失信行为,实现信用制度的提升。目前我国的当务之急是尽快建立个人信用体系和中小企业信用体系,通过对个人、企业的信用进行评级,促进他们在经营活动中始终坚持讲信用、守信用、履行信用契约,保持良好的信用状况,从而使银行对中小企业能够放心地放款。
4、对中小企业提供优惠的信贷政策
第一,保持国有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份额,切实办好国有商业银行的中小企业信贷部,确保中小企业有充分的融资来源。
国有商业银行的中小企业信贷部应专门针对中小企业对其做一系列详细的工作,如建立自信档案收集材料,预测借款人的现金流量,对贷款抵押品进行估价,写出有关分析并提出建议。根据分析,可以查清借款人贷款直接用途的真实情况,查清企业申请贷款的主客观原因,查清企业经营状况等。这样不仅能提高对中小企业贷款份额的利润率,而且也使各中小企业为争得商业银行信贷部的信贷份额而不断提高自身实力。
第二,扩大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利率浮动区间,提高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积极性。银行应当根据借款人的领导者素质、经济实力、资金结构、经济效益和发展前景等因素,对不同类别的中小企业再利率浮动区间内给予有差别的贷款利率。以实现商业银行为了获得更高的收益而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资金支持,同时促使中小企业为获得更优惠的贷款利率而不断提升自身信用等级。
第三,重视企业经营效益,制定并实施中小企业资金扶持计划。政府财政可以拨出部分资金,专为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要求,产品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的企业的发展提供贷款贴息或担保。
5、设立专门的中小银行。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无论从自身角度考虑还是从中小企业角度考虑均难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也不能很好地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而我国又缺乏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银行,因此建立政策性和商业性中小银行,专门扶植中小企业发展。商业性中小银行,可由城市合作银行、城乡信用合作社等改制而来,充分发挥这些区域性银行对当地经济情况比较熟悉的优势,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
第一,建立中小银行,可以使中小企业有真正属于资金的主办银行,避免象大银行那样因成本考虑而拒绝贷款给中小企业。中小银行主要针对中小企业进行贷款发放,因此它的信用评估办法、审批程序等主要以中小企业为参照对象,适应中小企业的实际制定信贷政策、从而降低中小企业的借贷成本;同时,相对而言中小银行对中小企业信息积累相对容易,从而使银行与企业之间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存在的矛盾趋于缓和。
第二,建立中小银行,可以降低由于防范风险而对中小企业设定的贷款“门槛”。中小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情况比较了解,对中小企业的信用等级的评估较为准确,因此对中小企业的贷款额度、贷款期限、贷款风险的判断较为准确,对中小企业提出的担保条件也会更客观,更具有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