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诸葛连弩及其再发明

2004-04-29罗开玉李希勇

寻根 2004年4期
关键词:箭镞诸葛诸葛亮

罗开玉 李希勇

2003年9月,成都武侯祠博物馆隆重纪念建庙1780年。辽宁营口市李希勇自驾车2300公里赶到成都,在庆典大会上向博物馆捐赠了他研制的诸葛连弩。 这是否就是诸葛亮研制的连弩呢?本文试图对诸葛连弩及其再发明作一理论性的探讨。

有关早期文献的启示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令人“以连弩候大鱼出射之”。这是有关连弩的最早文献记载。连弩与一般弩有何区别?《辞源》、《辞海》认为连弩就是能连续发射的弩。实际上,连续发射的弩在诸葛亮之前并不存在。《汉书·李广传·附孙陵传》:“陵军步斗树木间,复杀数千人,因发连弩射单于。”服虔曰:“三十弩共一弦也。”张晏曰:“三十共一臂也。”,弓弩。潘岳(247~300年)《闲居赋》:“异同机。”可见连弩的连,初义为连结、连合之意。

有关诸葛连弩的早期记载主要集中在《三国志》及其注释之中。《诸葛亮传》:“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咸得其要。”注引《魏氏春秋》说诸葛亮“又损益连弩,谓之元戎,以铁为矢,矢长八寸,一弩十矢俱发。”皆出其意,即指诸葛亮的创意、构思、设计,由他人具体制作。《三国志·杜夔传》 注引傅玄序曰:“马先生,天下之名巧也……先生见诸葛亮连弩,曰:‘巧则巧矣,未尽善也。言作之可令加五倍……今若马氏所欲作者,国之精器,军之要用也。费十寻之木,劳二人之力,不经时而是非定。”西晋镇南将军刘弘是中国史载“观亮故宅”第一人,他曾亲眼见过“损益连弩”是不容置疑的。 刘弘在“观亮故宅”时有“神物应机,大器无方,通人靡滞,大德不常……英哉吾子,独含天灵。岂神之祗,岂人之精?何思之深,何德之清……推子八阵,不在孙、吴,木牛之奇,则非般模,神弩之功,一何微妙”(《诸葛亮传》注引《蜀记》)的感叹。

从以上文献中可看出:一、诸葛亮曾创制了一种连弩,在当时十分先进。这连弩有两个基本数据,一是能连发十矢,二是矢长只有八寸。对于这个发明,陈寿将其定性为“损益”。二、马均为著名科学家,当他看见诸葛连弩时,首先是大赞其“巧”,可见它与以前的连弩实有大别,其次是认为还可演进为连发五十矢。傅玄(217~278年)为魏末晋初的著名思想家,也对诸葛连弩作出了高度评价。刘弘身为大将军,熟知兵器。连弩由二矢、三矢齐发,再到十矢齐发,只是量变无质别。战国迄晋,二、三矢齐发连弩已使用了几百年,刘弘应司空见惯。而刘弘看见诸葛连弩时,却耳目一新,视为“神弩”。这也说明诸葛连弩是一种不同以往的新的弩种。

关于“一弩十矢俱发”的探索

怎样理解“一弩十矢俱发”,是十支箭同时击发,还是先后连续发出?这是认识、研制诸葛连弩的关键所在。事实上,我国古代在这两方面都进行过很多探索,各有硕果。正是他们的探索,为我们重新认识诸葛连弩提供了基础。

一张大弓,同时击发两箭或三箭,这在秦汉时期已经出现。《史记·韩信卢绾列传》:“请令强弩傅两矢外向。”傅,通“附”,附着,《左传·僖公十四年》“皮之不存,毛将焉傅”可证。把二矢同时附在弩机上,当为一击而同时发射两矢的弩。《后汉书·耿纯传》:“选敢死二千人,俱持强弩,各傅三矢,使衔枚间行。”此当为同时发射三矢的弩。曹丕《饮马长城窟行》“发机若雷电,一发连四五”,说的也是一击而发四五矢。明《武备志》卷一○三所载神臂床子连城弩,可同时发射四五支箭。这是我国古代关于“连弩”的一种意思,即指同时发射二矢或多矢的弩。

但我们认为这肯定不是诸葛连弩类型。首先,从现有资料看,目前还没有同时击发十矢的,更不可能像马均说的那样,同时击发五十矢。发箭应对准目标。十个或五十个敌人排在一起进攻的情况并不多见。同时发十箭或五十箭,必造成极大的浪费!第二,一弩同时发射十箭或五十箭,即一支弩机的动力平分10份或50份后,其射程还能多远?杀伤力还有多大?第三,这种笨重的弩床难以携带,不适宜诸葛亮南征北伐的地理条件。第四,这种弩所用的矢,其长度在三尺以上,与“矢长八寸”差别太大。第五,这么长的矢,显然不可能“以铁为矢”。

在一张弩床上架二张、三张或四张弓,战时可利用摇柄绳轴事先张弓扣箭,一般是由一名职业射手发射。 这种弩在宋代较为流行,《宋史·太宗》:“十二月乙丑,幸讲武台观机石、连弩。”《宋史·礼志》“军礼·阅武条”:“其按阅炮场、连弩及便坐日阅召募新军时,令习战如故事。”《武经总要》记载了宋代的这几种大型床弩。其实质是将数张单发弩合而为一,由一人射击。 它张弓时需要数十人、甚至上百人一齐出力才行。我们认为,这也不是诸葛连弩类型。因迄今为止,在一张弩床上最多只能架四张弓,最高只能实现四矢连发;矢长三尺以上,不可能“以铁为矢”;难以携带,不适宜西南及川陕交界地区的地理环境。

另有一种连续发射的弩,明代茅元仪《武备志》记载,明人曾研制出“诸葛武侯弩”,后来清人在此基础上,曾制造出“弹弩”:

这种弩,我们认为就是失传甚久的诸葛连弩,至少是这种类型。首先,其“矢长八寸”,能连续发射十矢,符合诸葛连弩的两个基本数据;又极为轻便,步兵、骑兵都能随身携带,适宜西南与川陕交界地区的地理环境。惜当时火炮已经使用,这一重要研究成果未能引起世人的高度重视,未能推广,不久再度失传。

2000年,辽宁营口市李希勇在一次观看诸葛连弩的电视节目时,深为其失传而忧,用两年多的时间,以传统工艺和材料,再次研制出了诸葛连弩。

该弩容箭量10支,矢长八寸(古尺),弩长65厘米,弓臂拉力150斤;射程:铁矢50米(连弩射程依据弓臂力量大小不等而改变),普矢(无羽箭)120米,单发精确射击30米全中靶,连发快射6秒射完十箭。2004年,又在此基础上改进为小型工艺品和弹烟器,推出了首批系列产品。

诸葛连弩再认识

明人和李希勇的研制,为我们重新认识、评价、研究诸葛连弩提供了许多重要线索。他们再发明的诸葛连弩,与过去一般的弩相比,其“损益”情况如表1。

为什么要“矢长八寸”?三国时期1尺为今23.6厘米,8寸为18.88厘米,约合今5.7寸。我国古代关于矢长并无统一的规定,大体以适用为原则。一般弓箭矢长在二至四尺左右。从文献记载看,除诸葛连弩外,用弓或弩发射的、最短的矢长也有一尺二寸。 一般的弩,矢是放在弩臂上发射,矢长不能短于弩弓到弩机间的距离。换言之,矢长取决于弩臂的长度,至少是与弩臂直接相关。 战国弩、汉弩所用矢长都在二尺以上,神臂床子连城弩上的矢长为四尺左右。诸葛连弩矢长八寸,当是连弩史上的一项重大变革。它一定是为了适应、配合整个连弩结构变化的需要。它的长度不再取决于弩臂。这表明诸葛连弩与战国弩、汉弩在结构上、原理上都有大别。

通过明人和李希勇的两次再发明,我们一眼就可看出,“矢长八寸”首先是为了能将其装入箭匣的需要。 经制造实践,箭杆超过八寸,箭匣增长,机关互动就不畅通,铁矢超过八寸重量增加,会影响箭的射程;而箭的尺寸小于八寸,箭匣缩短,弩的弦臂张开间距小,发射力量就会减弱。所以“矢长八寸”是最佳尺寸。

以铁为矢:这有三种可能:全矢为铁;矢头(即箭镞)为铁,矢杆为竹或木;矢头为铜,矢杆为铁。从出土文物的情况看,以第三种可能性最大。当然,目前还不能完全排除第一、二种可能性。川、滇、黔和陕西汉中都很潮湿,铁质文物难以保存,加之过去对这一课题重视不够,希望在未来的考古发掘中重视此问题。成都武侯祠博物馆近年收集到一批汉末至三国的箭镞,其中有二枚尤其值得注意(图10第一枚和第三枚)。

从上图和表中可看出,当时明显有宽翼与窄翼两类箭镞。图中的第一枚箭镞,其翼宽仅0.59厘米,而第二枚翼宽 2.45 厘米,为前者的四倍多。宽翼者当是普通箭弩所用,窄翼者(第一、三枚)或为诸葛连弩所用。图中第三枚铜矢头铁杆,可映证我们的推断。大家知道,箭镞的大小、重量与它所能牵引的箭杆的长度、重量成正比。过小的箭镞不可能带动过大的箭杆。十图中第一枚镞,仅长4.68厘米、重4.5克,大约只能牵引当时八寸长左右的箭杆。通常普通的箭是由镞、木杆、羽毛制成,箭在远距离飞行时,羽毛起平衡作用。而连弩的箭若采用通常制法,箭身羽毛部位与箭匣壁发生阻碍,使箭支无法在重力作用下自然下落到发射位置。所以连弩的箭采用非常规制法,“以铁为矢”。这就解决了三个问题:1.由于整支箭的尺寸只有“八寸”,非铁制的箭,箭体轻,没有太大的杀伤力;铁矢增加了杀伤力;2.箭匣底部加附磁石,铁箭会被吸附在箭槽上,解决了连弩向上仰射时弩身倾角大于90度,箭匣里的矢脱离箭槽倒向反方向、或张弓向下俯射时箭支滑落等问题;3,保证了连续供箭、连续发射得以顺利完成。

诸葛连弩的核心是新增了连杆,利用杠杆原理,使原本大力才能拉动的弓弦轻易就能扣上,并快速连发。上引傅玄序中曾提到,试验诸葛连弩主要是“费十寻之木(古八尺为一寻),劳二人之力”,也表明制造诸葛连弩将大量使用木材。弓臂150斤的拉力,通过连杆,只需三四十斤的力量就能胜任。连杆事实上还起到了击发的作用。它在扣弦下压的同时,利用箭匣下压的力量,压迫发射销,使其自然上弹,顶出弓弦,达到击发的目的。这就取代了传统连弩上的弩机。

诸葛连弩的又一重要贡献是新增了箭匣。箭匣是保证连发的必须装置。箭匣可大可小,故马均认为他还“可令加五倍”。连发十矢与连发五十矢只是量变,并无质别。其次,如箭匣里装五十矢,又会产生新的矛盾。如箭匣会大大增高(增高2.5倍至5倍),射击时将影响视线;弩身加重(箭匣增大部分和40支铁矢的重量),携带、操作都会不便。史载马均有此设想而最终未能实施,或许也有这些原因。我们认为,在三国的历史背景下、在当时的地理环境和交通情况下,诸葛连弩连发十矢的构造比连发二十矢、五十矢的构造更合理、更适用。

箭匣位于弩臂的上方,遮住了一般连弩望山的位置,故望山被减掉。没有望山,显然会影响射击的准确性。但诸葛连弩强调的是快速连发,它并不是完全取代过去的连弩。事实上,在诸葛连弩已经诞生后,蜀汉仍在大量生产并使用一般连弩。当年蜀汉军队中,诸葛连弩与一般连弩是配合使用、取长补短的关系。在强调准确性的点射的时候,仍用一般的连弩。

诸葛连弩的另一变化是将过去的箭道改为箭管,即在箭匣的前半部凿一长圆孔,作为发射箭矢的通道。毫无疑问,这是现代枪支枪管的原始鼻祖。这箭管要求用较硬的木材制作,制作时精密度要求很高,为连弩工艺要求最高之处。箭管也是制约箭镞宽窄的瓶颈。故连弩的箭镞比一般箭镞窄得多。但诸葛连弩在形型上也有大、中、小之别(当时大概是以“石”来区分),箭管的宽窄亦有区别,箭镞也会有差异。

连杆、箭匣、箭管及八寸长的铁矢四者相互配合,共同完成了连续发射。《诸葛亮传》注引《魏氏春秋》说:“一弩十矢俱发。”“俱”在古汉语中有“全”、“都”之意。如《史记·项羽本纪》“人马俱惊”;《诸葛亮传》注引《魏略》曰:亮在荆州,以建安初与颍川石广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俱游学……“俱”还有“在一起”之意。如《诸葛亮传》:先主曰:“君与俱来。”根据以上文例,我们认为:“一弩十矢俱发”应释为:一弩装十箭,都能(连续)发射。而绝不是扣动一次弩机,十箭同时发出。

综论

陈寿将诸葛连弩定性为“损益”,值得再研究。《史记·礼书第一》:“观三代损益,乃知缘人情而制礼……”《三国志·先主传》:“五帝损益,此道不废。”“损益”都是增减、改进的意思,是量变而非质别。 我们认为,诸葛连弩首先使用了连杆、箭匣,利用杠杆原理实现了快速连发,取掉了弩机和望山,在世界历史上首先创造出能连续发射的弩,与以前的连弩已有质别,是一种崭新的武器。

诸葛连弩中的箭匣、箭管是现代枪械中弹匣、枪管的原始鼻祖。诸葛连弩是世界上最早的自动武器。有关“自动武器”的基本定义是:自动武器指利用火药燃气能量或其他非人力外部能源,进行装弹或连发的射击武器。利用非人力外部能源工作的又称为机械化自动武器。自动化武器有单发和连发两种。单发自动武器又称半自动武器,或自动装填武器,在射击过程中,能自动退壳或装弹,但不能自动击发,须放松扳机再次扣引,才能再次发射。连发自动武器又称全自动武器,能自动退壳、装弹和击发,可连续射击,直到供弹具中的弹药射光或放松扳机为止。诸葛连弩利用非人力外部能源,在射击过程中能自动装箭(不存在退壳),事实上已是半自动武器、或自动装填武器。可以说诸葛亮是世界自动武器当之无愧的开山始祖。

最近我们翻阅了大量有关我国科技史方面的著作和教材,在谈科技发明和贡献时,几乎都没有提到诸葛亮的名字。究其因,主要与诸葛亮发明的木牛、流马、连弩长期以来一直是谜,缺少实物资料,特别是缺少确实能站得住脚的科学资料有关。 现在,诸葛连弩这个千古之谜被破解,证实了诸葛亮是我国古代杰出的科学家之一。

猜你喜欢

箭镞诸葛诸葛亮
试论秦汉箭镞演变
试论秦汉时期异形箭镞
Design of Creative Incentive Contract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 Chain from Dual Perspective
诸葛羽扇
诸葛亮没看过的书
诸葛南征
松嫩平原地区古代箭镞的发现及研究
诸葛亮喂鸡求学
诸葛亮坦然报家产
颂扬的“箭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