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的理财观念
2004-04-29马焱
马 焱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已经涌现出了像“希望”、“万向”和“华晨”等一批大型民营企业,但由于民营企业基本上由自然人投资创立所以其理财行为深受中国传统文化观的影响制约,一方面,秉持“中庸之道”、“重义轻利”的精神使理财行为不会过分偏激,在组织财务活动时讲究人际关系,崇尚合作;而另一方面“中庸”思想的极端化使理财者决策时过分稳妥保守,缺乏应有的冒险精神,严重制约了财务行为的经济效果。任何企业资金运动的最终收益都取决于其投资的规模、组合和效果,而投资却取决于筹资的数量、结构和成本。因此,要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必须使筹资、投资和收益分配各环节的决策都科学合理。
民营企业目前在国家“毫不动摇”政策环境下发展很快,普遍资金不足,在筹资环节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安排好资本结构,使债权资金在总资金中所占的比例能有效地发挥财务杠杆的创利作用。由于主权资金可以一直使用不需还本付息,在有盈利时只须给投资者分配利润;而债权资金无论盈亏都要按期归还,并且在EBIT下降时导致税后利润下降更快,从而引起投资者收益的变动甚至亏损严重时可能破产,这是运用债权资金的风险。在任何财务活动中风险与收益都是对称关系,资本结构的选择也不例外,债权资金在总资金中占的比率越高,在资金总额和EBIT一定情况下,投资者获得的杠杆利益越高,财务风险也越大。固然企业在发展较快需要对外筹资时要考虑许多因素,诸如获利能力、资金流量、税收及行业差别等等,但重要的取决于理财者(民营企业的财权绝大多数在老板手里)的态度,民营企业艰难的创业历程和创业者受传统“中庸之道”文化观的影响,大多对发展中所需追加的资金通过主权资金的筹集来完成,这种低风险低收益的筹资决策取向极大的影响了投资者的收益。市场经济给理财者提供的多是些未确定性的东西,举债经营所产生的额外利益和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所以理财者不应过分谨慎回避风险,而应在企业发展速度较快,EBIT率大于债权(包括优先股)的加权平均资金成本率的情况下大胆举债,发挥财务杠杆的创利作用,抛弃“中庸之道”的陈旧观念,抓住国家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良好机遇,消除资金瓶颈,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
民营企业在投资方面要合理安排的比例是总资产中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的结构。流动资产是指可以在一年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变现或耗用的资产,流动性大,风险小,盈利能力相对较差;而固定资产是指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并且能在使用过程中保持原有实物形态的资产,其投资时间长,风险大,盈利能力强。民营企业理财者投资决策深受“中庸之道”文化观的影响,在进行投资结构安排时比较注重于降低企业投资所面临的风险,倾向于选择流动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较高,这样虽风险小、偿债能力强,但盈利能力较差。投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它源于客观环境的不确定性,分为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前者归因于广泛的经济趋势和事件,是不可分散的只能回避或者降低;而后者归因于某一投资企业特有的经济因素或事件是可分散和消除的,这种风险越大未来预期收益越高。在市场经济中,企业经营不成功就是没有准确地预期市场导致投资失败,而未能准确地预期市场往往是信息缺乏导致的,所以民营企业的理财者对外应能采用各种技术手段去准确及时收集信息,认真分析充分利用信息;对内则要在投资结构的比例安排上打破“中庸”思想,树立风险与收益均衡的观点善于把握理财环境,选择高收益相对低风险的开拓型投资结构,同时采用多元化经营以控制风险。
民营企业除股份有限公司外,其余绝大多数未能处理好分配与积累的关系,在分配决策选择上深受传统的“重义轻利”道德观影响,注重于分配和公平忽视了积累,担心积累影响了当前劳动者的积极性破坏了工作效率,担心积累未来不能确保投资者的回报,这看起来是保守而稳妥的,实则削弱了企业抵抗风险的能力,降低了企业经营的安全系数和稳定性,忽略了可持续发展不断补充资金的需要。而合理的分配政策取向应是积累与分配并重,留存的收益虽暂时未予以分配但仍归所有者所有,不仅为未来扩大再生产准备了资金,而且有利于增加所有者的回报和保证企业职工未来利益,另外留存收益还可以在未来会计年度平抑收益分配数额的波动,以达到稳定投资报酬率的效果,给投资者传递企业持续发展的积极信息。因此,在收益分配中理财者既要维护投资者和职工的合法权益贯彻公平原则,更要注重于企业未来的发展后劲。
(作者单位:宝鸡文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