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姓族谱分析
2004-04-29赵建之
赵建之
赵姓是我国古老的姓氏之一,也是在全国分布较广的姓氏。赵姓在《百家姓》中居第一位,按人口比例,赵姓为中国的第七大姓。
一、现存的赵姓族谱
20世纪中期以来,海外的一些学者和学术机构开始重视对中国族谱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在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对谱牒学进行研究,由国家档案局在大陆范围内调查各藏书单位收藏族谱的情况。不久,国家档案局、南开大学和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等单位通力协作,在更大的范围进行了调查,掌握了较多的族谱收藏信息。在上述两次调查的基础上,汇编出版了《中国家谱综合目录》。这部综合目录共刊载14000余条家谱的目录,其中赵姓族谱目录221条。
由于家谱的保密性、保管的分散性以及刊印(抄本)的数量极其有限,因此历史上的大部分家族谱牒已经遗失,目录中所列的赵姓族谱只是很少的一部分。
族谱记录着一个家族的发源、生息、繁衍的无始无终的过程,记录的事实和反映出的种种变化可以说大部分是客观的,也比较真实地反映出家族的血缘关系。从历史上来看,家族制度在宋代以前是北方盛于南方,而宋代以后则是南方盛于北方。在《中国家谱综合目录》中所刊载的赵姓族谱的分布反映了上述情况,即南方地区的赵姓族谱大大多于北方地区。
221种赵姓族谱,仅有3部反映的是全国赵姓的情况,这就是《赵氏宗藩庆系录》、清代赵龙生所修的《油麻村赵氏宗谱》和赵尔巽所撰的《赵氏族谱》,其他210多部族谱则是反映某一地区赵姓宗族的情况。
上表仅列出204部,加上3部反映全国赵姓情况的族谱共计207部,由于无法确认等原因,其他族谱未能列出。
此外,上海图书馆所收藏的百余部赵姓族谱未被《中国家谱综合目录》收录,如《西盖赵氏族谱》、《五云赵氏宗谱》、《延令赵氏宗谱》、《孝泉赵氏宗谱》等。另据有关资料介绍,由陈美桂编的《台湾地区族谱目录》中列有在台湾省收藏的赵氏族谱52种。
二、赵姓族谱的分类
从现存的赵姓族谱来看,一是种类较多,二是繁简各异。赵姓族谱大致可以分为房谱、支谱、家谱、家乘、族谱、宗谱、世谱、联谱和统谱等。
房谱是记录某一房族人世系及其他相关事迹的谱牒。房是家族的分支,就是始祖在某地开基之后,繁衍成家族,始祖以下的同胞兄弟开始分支,形成“房”的概念。诸兄弟各自繁衍后代,各房修撰的族谱就是房谱。房谱就是记录某一房族人的生卒、婚姻、繁衍、事迹的谱牒。现存的赵姓族谱中的房谱并不很多,有浙江温岭的《关屿赵氏房谱》、湖南的《湘乡月城中山公房续修谱》、《湘乡月城赵氏益生公房谱》等。
支谱就是记录某一始祖之下分支族人血缘关系和繁衍的谱牒,它与房谱非常接近。“支”与“房”的概念很难区分。从现存的赵姓族谱来说,“支”主要是指从宗族中分化并独立出来的血亲族人,尤其是指迁居外地另辟族属的血亲组织。支谱比房谱要多一些,如山东黄县的《赵氏东支族谱》、安徽桐城的《赵氏支谱》、江苏的《武进青山门赵氏支谱》和湖南湘乡的《月城赵氏支谱》等。
家谱、家乘、族谱、宗谱、世谱是赵姓谱牒中使用最为广泛的名称。其中前三者没有严格意义的区别,一般是指记录同一家族世系及其事迹的谱牒。家谱和族谱可以是同一始祖分支下并且聚居在同一地方家族的谱牒,也可以是同一始祖下分支并迁居外地的各支系子孙共同的谱牒。赵姓和其他家族一样,修续族谱的宗旨主要是敬宗收族,故必须明世次、辨长幼。为了明确各个支系的关系,不少赵姓家族引用“门”的概念。例如笔者是河南唐河马湾赵氏的九世孙,是三门的族人,用“三门九世”就可以把身份表述得一清二楚。我们的始祖育训五子:长子魁元、次子殿元、三子联元、四子文元、五子名元,魁元的子孙即为长门族人,殿元的子孙即为二门族人,联元的子孙即为三门族人,以下依次类推,所以现在有五门的族人。长门的谱牒就可以称为支谱,同样道理,其他各门的谱牒亦可以称为支谱。族谱或家谱则可以认为是各门族人共同的谱牒。
宗谱和世谱的概念与家谱、族谱、支谱和房谱也是难以区分的,常常混用。一般来说,宗谱和世谱的涵盖量比家谱、族谱和支谱要大一些。如山东《笼水赵氏世谱》、江苏镇江《润州赵氏宗谱》、昆山《浦阳赵氏宗谱》等,都是把家族中各支谱、房谱汇集成总谱。这类谱牒的最大优点是在世系方面比支谱、家谱、房谱记录得更加准确,族人可以对其家族在繁衍过程中的分支、迁居等了解得更为准确、详细。
统谱亦称统宗世谱、大成谱、通谱、总谱等。统谱一般有两种形式:第一种是把分布于全国各地的同族各支系之谱汇集于一谱,但各支系必须有直接的血缘关系,如河北丰润的《赵氏西门统谱》、《迁安泺阳赵氏东门统谱》等。另一种是同一姓氏的联谱,收入这种统谱的同族人不一定有直接的血缘关系,如赵尔巽所编撰的《赵氏族谱》,虽无统谱之名,却有统谱之实。
在赵姓的谱牒中,还有谱册、家史、分谱、小谱、清芬录等。
此外,还有一种合谱,就是把与本家族有特殊关系的异姓家谱合编在一起,如浙江江山居的《赵王合谱》等。这种合谱的出现是由于异姓联宗,或异姓联姻、或因避讳而改姓、或出继为养子而易姓、或因避难而改姓、或因规避赋役而改姓联宗、或因同族分支而异姓联宗等。
三、赵姓族谱的基本格式
赵姓族谱虽然种类较多,但各类型的族谱并非同时出现,大致经历了从简易家谱到族谱、支谱、房谱,再到宗谱、统谱的演绎过程。同时,族谱的修撰格式也是经历了从简单的谱系、谱表到体例完备的发展过程。到了清代,特别是民国时期,修续族谱之风更加盛行,体例更加完善。就赵姓族谱而言,其基本格式有以下15个方面,但每部族谱不一定都具有下面所说的各个方面。
1.谱序。谱序是每部赵姓族谱不可缺少的内容,每修一次族谱,都有一个谱序。一般而言,修谱次数越多,谱序的篇幅就越长。
族谱的内容要求绝对真实(尽管不可避免出现一些疏漏之处),来不得半点虚夸和矫饰。家族的发源、迁徙、生息、繁衍,其中涉及的人物、年代、地名、历史事件等,都要求谱序的叙述与族谱的内容相吻合,因此赵姓谱序一般都呈现出朴实无华的文风。族谱记载着一个家族的起源、迁徙、生息和繁衍,充满了一种苍凉而雄劲的历史感,所以许多族谱的作者都能用极具概括力的文字对这部生命史作出简约的勾勒。同时,修撰族谱是为了理清家族的渊源关系,是为了尊祖敬宗和正长幼、明尊卑的人伦之本,以加强家族的认同意识,进而有益于社会,故许多赵姓的谱序言简意赅地对这些属于儒家的正统思想进行阐发和歌赞。
赵姓谱序的作者一般是本族当时、当地的名人,或以官显,或以文重。请外族人作谱序,一般是与家族有特殊关系的名人。有的赵姓族谱还有谱跋,其内容、格式与谱序大致相同。
2.谱例。谱例就是修撰族谱的凡例,主要阐明修谱的原则、体例,以及领谱和族谱的管理等,少则十来条,多则一二十条。其主要内容是体例,如定书法、严妻妾、祥祧继、正位序、辨长幼、审婚嫁、明庙绝、杜异姓、谨收族、崇忠烈等。在修谱时,有的在照录前谱凡例之外,还新增凡例若干条。
3.先世考与遗像赞。主要内容是考证本姓的起源、本族的历史和分支、迁徙等,然后是把家族中最显赫、有功德的先祖绘成遗像载入谱端,并附像赞。
4.恩荣录。主要照录皇帝、各级地方官员对家族或家族成员所封赠的文字和匾额等。
5.家训、家规。不少赵姓家族在族谱的前几页载有家训、家规,以保证家族的整体素质,使之兴旺发达。其主要内容是以孝为本的理念、耕读传家的思想、倡导文明进步的风尚和反对陋规恶习等,但核心内容仍然是尊祖敬宗。
6.祠堂坟墓。大多数赵姓家族对祠堂、祖坟的修建史、规模、地理位置等在族谱中都有较为详细的记载,有的还在族谱中配有简图,但大量的篇幅是关于祠堂管理的规章。此外,还有相关的碑文、记颂等。
7.世系。世系是赵姓族谱中最主要的内容,其形式大致有如下两种:一种是传世录,从始祖开始到修谱之时止,男姓家族成员的名、字、号、排行及堂行、生相、生于某年月时、居于某处,父母名讳、妻室、所生子女,卒于某年月日时,葬于某处及山向(墓的向口),有否碑志等。在“实录”中概括一生的业绩或对其进行评价;第二种是世系表或世系图,用图表的形式记载家族血缘的传承情况。一般而言,第一种的内容全面、具体,有较高的可信度;第二种的形式和内容都比较简单,常有错漏之处。
8.传记。传记包括行状、墓志铭、神道碑和年谱等多种形式。传记又有德行、孝友、烈女、仕宦等篇目,与地方志的体例基本一致。
9.仕宦录。仕宦录又称科第录,记录赵姓族人入仕者的名单,并简要记载他们的功绩和著述。
10.族产。族产包括祀田、祖山、义庄、房屋等家族共同拥有的财产。赵姓修谱对此项特别重视,对祖山、族田都写明其地理位置和面积大小,还详细记录族产的数量、买卖、管理细则、收支账目及经营租佃等。
11.艺文录或名迹录。艺文录主要收录赵姓族人的和与家族有关的著述、诗文。名迹录则是记载与赵姓家族相关的名胜古迹、山水桥梁、庵寺书院和亭台堂舍等。
12.派语。派语亦称字辈谱,它是规定家族世系人名顺序的专门用语。后代子孙取名时,一般应遵循派语的顺序,这样才能世次长幼秩然。如河南唐河马湾赵氏的族谱规定从二世到三十一世的派语为:元川德安昌,书成家道远;林俊鼎贵发,仁福礼义璋;泽哲贤善民,盛金铭瑞长。
派语的文字非常讲究,有三个最基本的特征:一是每个字大都是取名常用的吉利字,二是押韵,三是最后一个字往往是昌、长、远、扬等,表示兴旺昌盛、传之无穷之意。也有更长的派语,如《慈溪鸿庄赵氏宗谱》便载有其家族的百代派语,称之谓《百代歌》。
13.谱成告祖文。谱成告祖文是在修续族谱结束后,简述修续族谱的主旨和经过,若易体例亦作说明,然后告慰先祖,修谱已成,中心思想仍然是敬宗收族。
14.堂号。赵姓家族的堂号就是某一支、某一房或某一门的代称,多书写在族谱的封面、祖庙横额、店铺字号和书斋等,也有写在生活器具上,如斗、口袋等。如河南唐河马湾赵氏三门的堂号为“赵德仁堂”,南阳赵氏的堂号为“著存堂”等。
15.领谱字号。领谱字号就是族谱修完后发给各支、各房、各门的注名编号,并按字号领取族谱,不得紊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