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纪念康德文单日的几处纰漏

2004-04-29梁志学

博览群书 2004年5期
关键词:费希特理解力知性

梁志学

2004年3月4日《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发表了一篇来自“德国之声电台网站”的纪念康德的文章,3月15日《参考消息》也发表了该站提供的这篇文章。鄙人看过以后,觉得其中有纰漏,现在把自己的意见写出来,求教于国内同行。

一、作者原文1799年,康德发表了他生前最后一篇文章《论与费希特科学学之关系》,,在这篇封笔之作中,康德对费希特科学哲学的评价是:一钱不值。

鄙人意见1、赖因霍尔德曾经被康德默认为批判哲学的解释者,但他不久发现康德并未建立起“完整的、科学的哲学大厦”。(《哲学知识的基础》耶拿1791年,第129页)费希特继承康德未竟的事业,于1794年建立了完整的知识学体系,得到了赖因霍尔德的拥护。康德对此长期不公开表态,因而让人觉得他好像承认了费希特对他的超越。由于应《爱尔兰根文学报》的要求,他才在1799年8月28日《文汇报》上发表了一则简短的“声明”,说“费希特的知识学是一个完全不能成立的体系”。这则“声明并未收入普鲁士科学院版《康德全集》第Ⅷ卷(1782年-1800年的文章),因为它不是一篇文章。并且我们在这则“声明”里也看不到“一钱不值”的说法。2、知识学的原文是Wissenschaftslehre,其英译为Sci—ence of knowledge。翻译为知识学,能表示费希特的先验哲学涵义,而改译为“科学学”或“科学哲学”,则将如何与经验哲学相区别呢?3、康德在1800年发表过两篇短文,一篇是给米勒克编的《立(陶宛语)德与德立学典》写的《跋》,一篇是给雅赫曼论述康德宗教哲学的专著写的《前言》,因此,“最后一篇”、“封笔之作”的说法是不符合事实的。

二、作者原文在做家庭教师期间,他发表了第一本著作——《关于生命力的真实估计之思考》,其内容是关于笛卡儿、牛顿和莱布尼茨提出的哲学与科学命题。

鄙人意见康德于1749年发表的这部著作,参加了笛卡儿派与莱布尼茨派长期开展的一场争论。前者认为,运动物体的mv是这个物体运动的量度,后者把动力分为死力和活力,认为死力mv才是适用的,而对于标志物体的真正运动的活力来说,则必须把mv2作为运动的量度;康德沿用了后者的活力概念,认为前者的公式与后者的公式适用于不同的现象。原书名为Gedanken yon derwahren Schatzung der lebendigen kr fte,在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中文版里已经译为《关于活力的正确评价的思想》。(《马恩全集》第20卷,北京1971年,第427页)把活力译为“生命力”,是不正确的;因为这里争论的是力学问题,而不是生物学问题。当然,编译局的译法也许改为《关于正确度量活力的想法》,会更加准确地表达康德的原意。

三、作者原文1770年,49岁的康德终于得到了柯尼斯堡大学逻辑学与形而上学教授一职。他就任报告的题目是《感性与知性世界的形式与根据》。

鄙人意见康德的这篇论著是按照当时的惯例,用拉丁文写成的,其名称为De mundi sensibilis atque intelligibilis forma et principiis,其内容为:感性世界是存在于时间与空间中的现象世界,但时间与空间不是自在存在的东西,而是人用以调整感觉到的现象的主观条件;理智世界就是本体世界,而在这个世界里只存在对象本身,是没有时间与空间的。因此,这个拉丁文书名应译为《感性世界与理智世界的形式与原则》;把定语intelligibilis译为“知性”,而不译为理智,就抹杀了现象世界与本体世界的分离,使读者看不到这篇论著是康德十年以后发表的三大批判的起源。

此外,这篇纪念文章里还有其他一些差错,例如,作者说:康德把人类理解力的形式称为“(绝对)范畴”;又如,作者说:康德提出了著名的“(绝对)范畴律令”。在《参考消息》里,前一句改正为:康德把人类理解力称为“纯范畴”,但没有把“理解力”改为知性(Verstand);后—句改为:康德提出了著名的“绝对命令”,这是改得很好的,因为原文为kategorischer imperativ。

猜你喜欢

费希特理解力知性
费希特知识学关于存在问题的主体哲学方案
我的理解力
荀子知性思想初探
读费希特《论学者的使命》
160:1
培根《新工具》中“理解力”浅析
知性优雅
加强学校干部执行力建设?提高学校管理科学化水平研训道
德国古典哲学中的辩证法及其问题解析
费希特的演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