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墨玉奔流

2004-04-29张祖香葛广东韩圣华

清明 2004年6期
关键词:张北淮南矿井

张祖香 鲁 坤 葛广东 韩圣华

改革开放的春天风雨过后的彩虹

“发展煤电化,建设能源城。”在深化改革创新浪潮涌动的年代,江泽民同志视察淮南后的题词,犹如一声春雷,震撼着舜耕、八公山麓、淮河之滨。淮水为之歌唱,山峦为之起舞,200多万淮南儿女为之欢腾。

淮南矿业集团的决策层,在受到巨大鼓舞和鞭策中,细心琢磨着中央领导题词的深远意味,掂量思考着肩负的历史重担和责任。他们十分清楚,淮南这座古城,现今发展为较大城市,是以煤矿为龙头腾飞起来的百里煤城。没有淮南煤矿,也就难以称其为城市,更不用说较大的城市了。现在中央领导的题词,仍然用“煤”字当头,而发电和化工,又是以煤为主要原燃料的产业。换句话说,没有煤炭产业的存在和发展,也就无从谈起火力发电和某些化工产业的存在和发展。这种产业链的形成和强化,既是自然的,也是淮南人民和20多万煤矿职工用智慧、用辛劳、用血汗创造的。作为新一届矿业集团的领导们,对此有着更多的感慨,更多的情思。

淮南是全国五大煤都之一,煤炭储量十分丰富,保守测算150亿吨储量,乐观估算444亿吨储量。煤田分布走向东西长约180公里,南北宽约15至20公里,面积达3600平方公里,誉称百里煤城。

淮南煤炭质量优良,中低灰,含硫、磷特低,结焦性好,发热量高达5500大卡以上,是炼焦、冶金、化工、发电极好的燃料,素有煤中“富强粉”之美誉,备受国内外用煤企业的青睐。

淮南煤矿地处华东腹地的经济圈内的淮河岸边,水陆交通四通八达,无疑是华东的工业“粮仓”,对华东的经济建设和发展,是个有力的基础性的支撑。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上海市每年都由领导亲自率领慰问团到淮南,慰问广大的淮南煤矿职工,为煤矿职工鼓劲、加油,希望多产煤炭,支援上海的经济发展。今日淮南煤矿的发展和强大,被誉为“中国的鲁尔”。

凡是宝物就会深埋,凡是宝物就难开难采。这是造物主给人类一笔巨大的财富,同时也给人类设置了道道障碍,让你不能轻易得到它,从而使它成为“物稀为贵”之类。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教授,曾于1982年三次亲临淮南矿区考察论证,他极为郑重地指出:“在淮南采煤就如同摘取悬崖上的仙桃!”工人听了这话后深有感喟地说:“在淮南井下采煤,就像从阎王手里抢元宝,稍不留神就会丢命!”这话不假,历史的感伤在此就不必细言了。

确实,淮南煤田地质构造十分复杂,打井采煤无法回避两厚、三软、一高、一大、一多的诸多突出矛盾。两厚,是表土层厚达300多米,最厚处达370米;其中钙质膨胀性粘土层厚达30多米;流沙层厚薄不定。这些问题是打井施工的难中之难。所以原安徽省分管工业的李任之书记考察淮南矿区时说:“在淮南地质条件下打井,打好了就是一片红,打不好就成了一个黑窟窿。”何谓三软,便是顶板、底板、煤层均软,给巷道和工作面支护带来许多困难,如果支护措施不到位,工艺技术不过硬,就有“泰山压顶之险”。每进一步,都要付出很大的代价。一高就是多半属于高瓦斯矿井,给瓦斯抽排、监测,监控和通风增加大量的物力、人力和财力,倘若一项安排失缺,就会给安全生产造成巨大的威胁。一大就是水大,因为井深均在负600米以下,直到负千米左右,许多地点属富水层,无论打井或采煤,如果水患治理不好,发生洪水猛兽的水灾是必然的。在全国屡屡出现的水灾矿难不胜枚举。——多,就是断层多,不仅给采煤带来诸多困难,也给选煤造成重负,处理不好就会直接影响煤质,损害企业的信誉。有个退了休的老工程技术人员感慨地说,千般苦,万般难,苦不过煤矿职工,难不过打井采掘的道道难关。淮南煤矿的广大职工在历史的磨砺中,铸就了钢铁意志,增长了才干,带着国家的重托和殷切的希望,他们面向大地的深层,面向万道难关宣战。

上世纪90年代中叶,正当国内经济出现滑坡,煤炭市场疲软的时候,矿业集团的领导层,对经济市场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既正视现实,又分析未来,从黎明前的黑暗中见到曙光。他们坚信这样一条来之实践的真理:“煤炭是工业的粮食。”社会像个巨人,将会排除一切阻碍不断前进,而工业就是这个巨人的腿脚,没有充足的煤炭作为支撑,巨人的双脚也就迈不动了。可以肯定,不会多久,煤炭市场必定会有转机而兴旺起来的。要迎接经济市场的复苏和需求,必须未雨绸缪,夯实基础,做好准备,迎接未来。为此,他们在资金十分困难,连工资都难保的情况下,千方百计筹集资金,号召全体职工艰苦奋斗,勒紧裤带,集资力保正在建设中年产400万吨的现代化特大型矿井——张集煤矿。经过两级决策者的齐心协力,全体员工斗志昂扬,努力拼搏,深入改革和全面创新,在国家开发银行停贷期间,张集煤矿的建设速度却如白驹过隙,赢得了从省到中央有关领导的称赞,从而获得了他们的鼎力支持,被停止一年半的贷款又恢复了。一座现代化的大型矿井巍然矗立在淮河岸边,熠熠生辉。

辛勤的汗水,必然结出丰硕的经济之果。按照以往淮南煤矿生产的惯例,一个矿井投产一般需要5年多的时间才能达到设计生产能力,有的需要更长的时间。要想当年投产当年达产,在淮南煤炭生产史上简直是天方夜谭。张集矿人在集团公司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扬特别能战斗的精神,积极系统地进行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使员工的技术素质、干部的管理素质、设备的功率效能、开拓掘进和工作面接替等,都能适应安全高产的要求。投产的头一年,他们生产原煤507万吨,创造了全国煤矿新井建设当年投产、当年达产并大幅度超产的新水平。这一创举大大地鼓舞了全集团员工的战斗激情,安全生产必然带来高效,高额的经济效益,也必然为职工增加了丰硕的收益,使员工的独创精神达到空前发挥。2003年竟然生产原煤608万吨,超出了矿井设计能力208万吨,这等于一个大型煤矿的生产水平。而且,综采一队当年生产原煤302万吨,创安徽省单面单产最高纪录。2004年矿井产量将实现610万吨,相当于70年代的半个淮南矿务局的产量,创销售收入达20亿元之多,比上世纪肋年代淮南矿务局的全部销售收入还要多。在全国煤炭生产行业评比中,2003年张集矿先后被授予安徽省“十五”发展创新工程先进集体、安徽省质量管理企业奖、全国煤炭科技创新型矿井、全国煤炭行业特级高产高效矿井、全国环保“百佳”工程等称号。

张集煤矿的成功创举,为集团公司“建大矿、办大电、做资本”,创建“皖电东输”的战略决策争光添彩。

打造火电基地重塑煤城风貌

现代的中国社会,正以巨人的步伐,驰骋于世界。工业和各个行业的突起,急需大量的能源作为前进的动力,这就引起并加剧了全国性的电力短缺。电力已成为中国巨人前进的障碍,这种形势未来将更加凸显。煤炭作为动力燃料其在市场的经济地位就越是显赫。淮南煤田的巨大潜能,在不期而至的

机遇中,产量突飞猛进。2004年的煤炭产量将达到3000万吨左右,比上个世纪90年代的产量翻了一番。到2005年之后,随着张北、顾桥、丁集、顾北、潘九、望峰岗等大型矿井陆续投产,加之原有生产矿井的高位技术改造,仅设计年产400万吨煤炭的谢桥矿井,高位技术改造后,年产量将猛增到1000万吨。淮南矿业集团的煤炭产量,将突破8000万吨。

煤炭产业的迅猛发展,虽然为电力工业大助一臂之力,却给铁路和交通运输业带来巨大压力。仅张集煤矿的日产量,每天必须要有六趟专列才能满足矿井生产的外运需要。到明年张北矿井投产,每天需要外运煤炭的列车将达10列之多。那么整个淮南矿业集团呢?就目前的产量而言,每天则需要外运煤炭的列车已高达30趟专列。即使加上地销、汽运、水运,也难能满足煤炭外运的需要。如果顾桥矿、顾桥北矿、丁集矿、潘九矿、望峰岗矿投产,那么运输的压力是可以想像的。这就可以预料,铁路运输将会成为淮南矿区经济发展的瓶颈。因此,淮南矿业集团公司的决策层面对现实,未雨绸缪,提出“建大矿,办大电”,实施皖电东输的战略决策是有先见之明的。

淮南矿业集团坐落在舜耕山下淮河岸畔,方圆一百多公里的地下,蕴藏着几百亿吨的乌金墨玉。在淮河岸畔打造火力发电基地,大自然赋予了他们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社会的进步,工业的发展,为发电工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需求,同时与中央领导的题词“发展煤电化,建设能源城”是不谋而合的,也是落实中央领导指示的重大举措。为此,淮南矿业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王源及其他领导同志,在一手抓好煤矿安全生产建设的同时,一边谋划着发电厂的建设选址和设计生产规模,还要准备好一套论据充分、思路清晰的可行性报告,以便获得中央的认可和重视,取得立项。

王源经过深思熟虑,缜密准备,为重塑淮南,造福子孙,抱着必胜的信心北上京城,向有关部门和有关方面人士宣传、诠释淮南建立煤电基地所具备的能力和优越条件,对企业、对地方、对国家、对社会所产生的巨大经济效益。通过艰苦细致的工作,获得了中科院、中国工程院相关权威院士的高度重视,并为淮南矿业集团在中南海钓鱼台国宾馆举行由“两院”相关院士参加的高层次评估会,为建设淮南煤电基地做了一场别开生面和卓有成效的舆沦准备。随即两院相关院士,就淮南煤电基地建设问题又在上海举行了第二次评估会议,进一步评估论证了王源的战略决策的瞻前性、可行性、协调性、全局性和发展的前景。在周密的议论中,引起了到会院士的浓厚兴趣和一致赞赏,并联合署名及时报告给了国家的决策部门,很快被国家发改委定为全国六大发电基地之一。大旱望云霓,并如愿以偿地下了一场及时雨。

淮南建设“火电基地”的喜讯,犹如浩荡的春风,吹遍欣欣向荣的祖国大地,未来的火电雄风将如冉冉升起的红日,光芒普照。长江三峡电站的成功,世人无不为之欢欣鼓舞,世界的水电专家,无不为之翘起大拇指,点头称赞;淮南的“火电基地”,它的发展规模和远景,也将令世人瞩目。

花香蝶自来。淮南矿业集团将依靠煤炭主业的优势,依托滔滔淮河的水资源,已经立项了4台印万千瓦的田集发电厂和同田集同样规模的芦集、小范庄发电厂。初步蓝图设定,建设装机容量720万千瓦的火力发电厂。闻到馨香的中外资本巨头们;不期而遇地来到淮南,寻求合作途径,要求合伙资本运作。眼下,田集4台60万千瓦的装机规模发电厂的建设,已经拉开帷幕,随之紧跟的芦集和小范庄发电厂也将先后破土动工。预计到2007年将并网发电480万千瓦,随即达到720万千瓦/时。这么一个发电规模,加之淮南原有的田家港、洛河和平圩三个火力发电厂用煤,足以吃掉淮南矿业集团现有煤炭产量的一大部分。虽然把煤变成电并网输入华东电网,铁路运输的压力不复存在,但煤的需求量空前增加,这就给淮南矿业集团提出必须建大矿,形成科学庞大的煤电产业链,才能实现煤电一体化。只有这样,矿业集团的经济效益才能成几何基数上升,“火电基地”的决策蓝图,才能成为光辉的现实。这种大处落墨春华秋实的局势,是决策者的思维创新与自然规律法则相结合的必然结果。

矿土安三军进发正鏖战煤海新区

集团公司及其助手们吃了秤砣铁了心,决心在淮南矿业集团形成煤电共振的产业链。他们日以继夜地思考、勾画着新井建设的蓝图,要求运用张集煤矿建设生产的成功经验,实行原子裂变,产生连锁反应,让其光辐射和冲击波照耀、推动新井建设。并且要比张集矿“更快、更省、更好”地建设张北矿井、顾桥矿井、顾北矿井、丁集矿井、潘九矿井以及望峰岗深部矿井。以上几对矿井的建成,年产量将达到5000万吨左右,仅张北、顾桥和顾北三对矿井的年产量就达2000万吨。王源及其决策层,面对任务重、头绪多、战线长、时间紧的严峻形势,实行三头并举、“三军突进”的方针,在一手抓安全生产,一手抓建大矿、办大电的同时采取上下结合的办法,对原有各矿实行新科技技改创新,提升现有矿井的生产能力,使整个淮南矿业集团的煤炭产量与日俱进,不断上升。实现建大矿、办大电、做资本,齐头并进,万马奔腾。

张北矿井、顾桥矿井及张集矿井,是集团公司建大矿的先行矿井。张集矿也是张集矿井的二期工程,矿区走向长度7.6公里,倾斜宽为3.6公里,井田面积约30平方公里。地质勘探资料显示,井田的可采储量2.67亿吨,均为气煤和焦煤,煤质优良,是炼焦和发电的极好煤种,具备采用现代化综采的极佳条件。而顾桥矿区煤炭储量更为丰富,井田南北约13公里,东西约11公里,面积为140平方公里左右,可开采储量12.97亿吨。集团公司领导果断决策,利用张集矿井建设的成功经验,首先,打开张集矿北区,要求以最快的速度,最好的质量,最省的投资两年建成年产400万吨原煤的现代化矿井,投产后要求实现年产600万吨,而投资要求控制在8.66亿元之内。这种投资和建设工期,仅为张集矿井建设投资的一半;建设工期只占张集矿的五分之二。张北矿井建成后,张集煤矿将形成一矿两井的新格局,其年产量将达到1200万吨以上。这样庞大的建井规模、这种神奇的建井速度,如此有限的投资建设现代化大型矿井,是史无前例的,也是过去不可思议的。因为在淮南建设矿史上,没有10年以上的工期,没有30多亿元的投资,要建成和达到这类矿井的产量是办不到的。但淮南矿业集团的决策者们不是暴虎冯河的,而是胸有成竹,决胜无疑。他们用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思维,认真而全面总结了淮南矿区建大矿的成功经验和失误教训,总结和吸取张集矿井建设的以人为本,管理创新,机制创新,技术创新的成功经验,运用科学发展观的新思维,创新于张北、顾桥矿井建设。

集团公司决策层,经过缜密谋划,于2003年7月1日张集矿北区矿井正式破土开挖,设计年生产能力为400万吨,投产后的责任目标为600万吨,同

时筹备设计的年产500万吨的顾桥矿井也于同年11月1日开工,建成投产后其责任目标将是年产量为1000万吨以上的现代化矿井。这种规划和建设模式,与正在筹建的田集发电厂遥相呼应,紧密相接,犹如淮海战役时向前挺进的大军后面源源不断的给养大军,其浩然之气,震撼着淮河两岸。

张北矿井鏖战在即,顾桥矿井进展迅速。两对矿井隔河相望,好似八拜之交,比翼双飞。集团公司为更好地发挥张集矿的建设经验和创新成果,克服基建中的流弊,便于人才合理及时流动,更好发挥人才的潜能,适应矿井建设的需要,大胆地创新管理模式,将张北矿井和顾桥矿井合为一个基建项目经理部,实行统一调度指挥。同时任命王秀河为张顾桥项目部经理,同时肩负张集矿的矿长。这样就形成了区域性生产建设为一统的新格局。这就使张集矿的人才、技术、经验、服务和项目部连通一气,实行统一调度,既保证了张集矿的安全生产,又保证了项目部建设的需要。这种生产、建设一盘棋的管理模式得到集团公司主要领导的全力支持。对于一些关键问题,董事长、党委书记王源和总经理孔祥喜亲自出征解决,确保新区建设。

煤炭企业是一种特殊的行业,要说搞煤矿生产危险、艰苦、责任重大,而干煤矿建设更不轻松。张北、顾桥两对矿井开始筹备时,先遣的工程管理人员李传林、朱荫华等同志恰如“土八路”进村,一方面要宣传“安民告示”,做好老百姓安土重迁的思想工作,当好老百姓的知心朋友,打好群众基础,为下步工作铺平道路;另一方面又要日以继夜争分夺秒地做好开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诸如征地、拆迁、“三通一平”(路通、电通、水通和平整场地),突击抢建大型临时工程,以迎接建矿大军的进点。如果说建矿是十分艰苦的,而这些前期工作的繁杂艰难、面广细致,则是常人难以想像。啃方便面喝凉水、风餐露宿;仲夏头顶烈日,白天苍蝇陪转,夜来听蚊虫歌舞;冬季迎着凛冽的寒风,身披尘埃雨雪,同样艰难重重。所有这些对建设者来说在所难免,也已习以为常。此时此刻在他们心中时刻不忘和耳畔不斷响起的是“建大矿、办大电、做资本”的振聋发聩的战斗号角,宏伟的目标是鼓舞建设者的精神动力。他们深知实现战略目标不仅对淮南矿业集团大有裨益,对于整个淮南乃至安徽也是史无前例的。

张北和顾桥矿井的地质条件十分复杂,不仅要穿过特厚的330多米厚的表土层,其中最令凿井人头痛发憷的是深厚的钙质膨胀粘土层。在膨胀中能造成冻结管移位、断裂,以致冻结失效。遇到这些难题,总是领导和工程技术干部一起在施工现场观察分析研究,找出解决办法。好在项目部经理王秀河、书记李本云和总工程师金川等都是煤矿生产、建没的专家,他们在长期的实践中都各自总结了一套对付疑难问题的办法。经过他们与工程技术人员及施工单位合计,采取“三同时”施工法,即井筒地面预注浆、井筒冻结和井筒掘砌同时进行。为加快建井的速度,井筒冻结浇圈后,在内径还没有完全冻实的情况下就开始掘进。在这种冻结条件下施工利弊并存,虽然速度可以加快,但容易出问题。技术管理干部必须跟班到位,时刻观察井壁的变化,及时调整盐水温度和流量,套壁也必须随后紧跟,井筒一切施工工艺都要齐头并进,稍不注意就有垮井的危险。

新区战役打响后,势如破竹,勇往直前,矿区面貌日新月异地变化着,发展着,形势喜人,形势也逼人。顾桥矿井项目部的一班人,心领神会集团公司的战略决策的内涵,对国家、对社会、对安徽和淮南所产生的影响力是超强的,对改变淮南煤矿职工的生活待遇也将是指日可待的。他们把“更快、更省,更好”的要求牢记心里,落到实处。煤矿人赤诚的心和炽热的责任感,在几十年的拼搏磨砺与研究实践现代科学的过程中,使他们练就了铮铮傲骨和诚笃的品性,敢于面对一切艰难险阻,有着百战不殆的英雄气概。在指导思想上,既反对暴虎冯河的行为,又反对抱残守缺的作风。建井的前期工程速度是史无前例的。他们在2003年1月筹备打钻,于当月18日就开始了打注浆孔和冻结孔。依照他们的运用科学发展观设计的工作思路和实施程序,以科学严谨、超前规范、紧张有序、扎实有效的实干精神,创造性地运用张集矿的深化改革、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和机制创新的成功经验指导各项工作。科学运用“三同时”的施工程序,彻底废除传统的基本建设程序,不断修改、优化施工组织设计,矿、土、安三类工程平行作业,互比互促,齐头并进。按照传统施工程序,井筒的开挖必须等到井塔建成才能进行,建造一座钢混结构的井塔往往需要一年左右的时间,这就严重影响了井筒的开工和施工进度。经过程序创新,提前制作钢结构井塔,另一边进行井筒的开挖掘砌,互不干扰,互不影响。他们仅用60天便把井塔制作完毕,一座高78米,856吨重的钢结构井塔,仅用一‘天时间一次整体吊装成功,号称亚洲第一的巍巍井塔屹立于沸腾的矿区。

驾驭高科技全面推进日新月异捷报频传

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宛如过目飞燕,让人目不暇接。往往今天是新技术新产品,而明天却被更新的新技术新产品所替代。煤矿行业也不例外,新的设计模式、新的采掘机电设备、新的施工工艺、新的建井技术、新的管理理念、新的管理体制和新的管理机制等等,也在高速向前发展。从事现代矿井建没的人,就必须运用新思维、新理念,以全新的科技素质,驾驭新的科技时代。那种“四处无门把煤掏,强壮也能累断腰”的“粗煤黑子”时代早已成为历史的影像。

张集煤矿引进了国内外的高科技机电设备和系列矿山设施,并根据自身所处的地质条件、生产环境及其任务,运用科学的管理创新和机制创新,推动对引进的先进技术装备进行全面吸收、消化、改造、再创新,使企业插上腾飞的翅膀,年年创奇功,月月捷报传。新区建设的张北矿井和顾桥矿井,从筹备到施工,均是沿袭着张集矿井所走的改革创新之路,且速度是快而不紊的,而集团公司领导要求必须更进一步全面深入地实施改革创新,要比张集矿的建设“更快、更好、更省”建成现代化大型矿井,对新区首批建设项目,在人、财、物以及技术信息方面,给予全力支持。

集团公司为了充分发挥新区建设过程中人、财、物的全效功能,拆除生产矿与在建矿的人才、技术流通的阻隔,实行新技术、新人才的共享,在技术、人才和服务三大方面形成一个拳头,也为科技人才开展技术创新,充分施展才华而建造了一个广阔的大舞台。他们可以在这个大舞台上敞开思路,放开手脚地去创造和实现现代人的人生价值。这是集团公司在实施战略决策,推行人才发展战略和管理思路上的以人为本高度统一,协调一致,整体推进的绝妙创新。实践已经证明,这种创新对实现“更快、更好、更省”建成新区首批矿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使新区生产、建设日新月异,捷报频传,一派生机。

首批挺进张北矿井的矿、土、安建设者,都抱着吃大苦,耐大劳,舍小家,顾大家的决心,用自己聪颖

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书写璀璨的人生。地面施工的人们,在酷暑烈日当头的仲夏,烈日辐射下波动着热浪,露天作业的建筑工人,不停地舞动着瓦刀,在高高的脚手架上行步流云,工作服汗湿得滴水。跟班和质检人员开玩笑地问道:“这天气够桑拿的吧”?一个工人感慨地回答:“你们干部能川流不息地在工地陪晒,我们还怕什么高温炎热?”另一个年轻工人用瓦刀敲着红砖狡黠地笑道:“天热才36度,可我们心里的热量是36度5,天热还没有我们的心热哩!”有的十分乐观的工人一边麻利地干着活,一边口里哼着:“咱们工人有力量,每天每日工作忙,嘿嘿!每天每日工作忙。盖起了高楼大厦,建起子铁路煤矿……”这轻松而愉快的歌声是为自己鼓劲,也是给工友们加油,又像是这歌声会在自己的身上产生热电效应,好使暑热散发出去。

夏季煤矿建设者的辛苦劳动是令人起敬的。冬季整日顶着凛冽刺骨的寒风,有些人脸被寒风吹皴得像桔子皮,手也被冻得犹如红萝卜。无论如何艰苦,也不论多么劳累,却没有一个人畏难而退。现代企业多半实行经济承包制,他们超额完成每天的工作定额,一方面给新区建设工作作出了贡献,另一方面也为自己的劳动增添了报酬。他们高兴地把这叫做“实现双赢”。

张北、顾桥矿井地面工程争分夺秒,你追我赶,各项设施建筑齐头并进,一派生机盎然。现代化两矿的行政办公楼、区队办公楼、宿舍、食堂等服务设施,绞车房、110KV变电所、修理车间、综机仓库等建筑,都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楼群林立,鳞次栉比,傲然生辉。

地面机电设备安装工程争先恐后,大批现代一流的设备不断运进现场,工程技术干部和安装工人们就像人魔一样就位、找正、铆焊、测试着。许多庞然大物少则几十吨,多则几百吨重,在外行人看起来简直使人发怵,但在安装工人的手下,却十分服帖乖巧。尽管如此,施工的人们仍然事先周密地编制出一套万无一失的“施工技术安全组织措施”。这种措施往往在施工实践过程中被不断修改,以确保安全高效。如果稍不留神,一旦出了安全或质量事故,就会“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张北矿井和顾桥矿井的机电设备虽然是国内外最先进的产品,但对适应新的地质条件尚有它的不足。他们为了更好地发挥现代高品位的设备功效,首先对电气设备进行改造、创新。由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顾桥项目部机电副经理储路带领一班科技人员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辛努力,对张北矿井供电系统实行全面调查分析测试,编制改造措施,进行逐项以致全系统的创新、改造,使矿井上下各部电控系统联网,由中央控制室通过微机编程,实现全自动控制。不仅高效、安全,也减少了一大批的操作工人,其经济效益是无法估量的。

煤矿的生产建设,安全是重中之重,难中之难,尤其是在“五害”俱全的地质条件下进行煤矿生产建设,其艰难程度是不言而喻的。张北和顾桥矿区,均属高瓦斯矿井,若瓦斯治理上稍有懈怠,其后果将是不堪设想的。全国每年所发生的矿难,多半是由瓦斯爆炸所引起的,造成的伤亡人数十分惊人,给国家造成的经济损失也极为惨重。张北、顾桥矿井的项目部在张北矿、顾桥矿建设中运用高科技,不惜投入巨资,在安全设施上一应俱全,力保万无一失。他们首先在张北矿井下安装K14-200安全监控系统,铺设阻燃通风电缆,瓦斯探头跟随采、掘工作面,犹如无数只不眠的眼睛,布满井下各个角落;同时安装了断电控制监视器、开停车传感器等安全装备,使矿井上下形成安全监控“千里眼”网络,随时观察掌握机电设备运转情况和瓦斯变化浓度,便于及时采取调控措施。如此纷繁的系统工程,他们仅仅用了两个工作日就全部完成。装备的科技含量是最高的,安装施工速度是最快的,工作质量是最好的。

创新是永恒的主题,创新是一切工作前进的不竭动力。站在前人创新的成果上不思进取,其结果就是落后。因为一切事物都是在创新中才会不断发展前进,永远不会停止在一个水平线上。张集矿建设工程一方面依托张集矿的成功经验,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再创新、再实践。首先,他们根据工程进展遇到的实际问题,实行设计、施工、建设三个单位共同研究,共谋计策,技术共享,优化设计、及时更改、科学地编制施工组织措施,把可能遇到的问题,纳入措施解决之中,不会到时手忙脚乱而影响工程进展。三方智慧和力量形成一个拳头,砸到哪里都会产生震撼效应,再大的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在淮北平原特厚表土层、钙质膨胀粘土层和流沙层三难的地质条件下打井,首先要过硬的就是冻结施工技术。冻结的快与慢,质量的优与劣,决定着井筒的开挖时间和掘砌速度。张北矿井在紧锣密鼓之中,冻结造孔单机月台效创造了风井2600米,主井2800米的新纪录;从送冷到冻结交圈,仅用了48天。由于他们坚持“三同时”,“三方会晤”,当冻结一交圈,就分秒必争,向下延伸。为抢夺井筒工期,为平巷掘进赢得更多时间,他们在施工设备和工艺技术上,均运用了现代高新科技。在主井施工中采用伞钻打眼,中心回旋式抓岩机,出货使用大吊筒,提升使用大绞车,套壁采用整体金属滑模。汤江明等施工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质量监理人员,也是三方合一,实行24小时跟班、盯岗不离施工现场,抓速度、管质量、保安全、搞创新。经过一番努力,风井创造表土层立井掘砌月进尺111.6米,之后主井又创表土层掘砌月进尺139.8米,副井基岩段创掘砌月进尺120米。以上纪录均为全国同等地质条件下掘井的领先水平。截至今年7月18日止,张北矿井主、副、风三井井筒全部到底,完成井深1596.5米,合格率100%,优良率90%以上,三井筒综合单井73米。这些创世纪的奇迹是工人忘我劳动的硕果;是施工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用汗水浇灌出来的丰碑,是决策者用心血和智慧为社会、为子孙后代的福祉打造起来的不朽基业。他们的拼搏和创新,为2005年7月1日投产夯实了牢固的基础。

张北矿井建设神速,顾桥矿井建设也紧跟其后,形成你追我赶,如火如荼的沸腾场面。项目部的经理、书记、总工程师、副经理等领导人,来回不停地奔波于张北和顾桥两矿建设工地,准确把握工程进展情况,及时解决建设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决不准许问题积压得不到及时解决而耽误工程进展。

顾桥矿井建设又在张北矿井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向前跃进了一步。矿井建设“三同时”,就是在张集、张北矿井建设成功经验基础上创新出来的。这两个矿的共同地质特点都是要通过300多米的特厚表土层,其中还有30多米厚的钙质粘土层和流沙层。按过去常规的建井程序,和张北矿井一样,仍然要等冻结完全以后才能开挖,这样虽然安全,但却影响开挖掘砌的速度。经过领导、科技人员和施工单位共同研究决定,采取了冻结、开挖、地面预注浆三管齐下的特殊凿井方法。这种方法虽然能够加快建井速度,但技术难度却增加了。它既要掌握合理的掘进段高,十分谨慎分秒不停地观察井帮情况,又要把套

壁紧紧跟上,稍不留神,就有垮井的危险。

冻结适度,快速掘砌,迅速通过30多米厚的钙质膨胀粘土层是一项攻坚战。建井工人怕软不怕硬,而粘土层就像溏心蛋。又软又粘且自然膨胀力大。冻得太实,凿掘难度大,影响进度,冻结不到位,粘附施工机械无法施展作业。由于膨胀力大,还会造成冻结管断裂。针对这种情况,项目部的领导汇同技术人员和施工单位一起集思广益,就是吃下了这个“溏心鸡蛋”,创新了井筒适度冻结的凿井法。在施工中不断创新,采取快速掘砌,提高砼早期强度,增加环筋数量,填充双层泡沫塑料板等方法,使井筒快速、顺利通过了特厚粘土层。在整个表土层冻结施工中顾桥矿井三个井筒没有发生一次冻结管断裂事故。这在淮南矿区建井历史上还是第一次。经过努力,创月平均掘砌进尺100米以上,最高达到150.8米,而且是在未断一根冻结管的情况下,创造了立井表土层掘砌进尺全国一流水平。主、副、风三个井筒总直径为23.4米,他们仅用157个日日夜夜,就高速度、高质量,安全顺利地通过了300多米特厚表土层和钙质膨胀粘土层。经过检查验收,质量全优,从而胜利转入基岩段施工。这时,项目部的领导和日夜坚守在施工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等许多同志,都轻松地舒了一口气,从而感到了一种快慰。这是因为,通过特厚的表土层,就意味着特殊地质条件下建大井的基本胜利,他们舍小家顾大家,迎来晨曦,送走晚霞的日日月月,总算换取了丰盈的回报。施工单位的管理者也深深体验到,在淮南这种地质条件下打井,学习和实践了不少新技能,着实锻炼了真功夫,培养了敢打敢闯的施工队伍。

这种人与自然的搏斗,不仅要靠智慧、技术、勇气和胆略,以及缜密的检测,更要靠跟班技术人员全神贯注的高度負责的精神,掘砌每向下延伸一米,都凝聚着工人、技术人员和领导者的汗水、辛劳和智慧;都是为建设淮南火电基地的大厦添砖加瓦;都是在为重塑淮南的风貌涂上一笔新彩。

张北矿井经过一年多的拼搏,不仅三井筒顺利快速掘砌到底,现在巷道掘进已向工作面延伸;地面的生产辅助设施和行政生活服务设施也已基本形成;矿区绿化、环境保护工程一应俱全,一座现代化的大型矿井的出现,恰如初升的红日,从淮北平原冉冉升起。它是淮南矿业集团第二批新区矿井建设中首先崛起的骄子,它将在新建的六对矿井中,第一个于2005的7月投入生产,为发电厂输送热能。紧跟其后正在日新月异变化中的也是全国第一对年产千万吨煤炭的特大型现代化煤矿顾桥矿,也将于2006年建成投入生产,为不断崛起的田集电厂、芦集电厂、小范庄电厂提供充足的电煤。

两三年建起两对现代化的大型矿井的神奇速度,在上世纪的70年代和肋年代,简直是一种神话,连想也不敢想的事情。70年代和80年代先后建设的潘一矿、潘二矿、潘三矿和谢桥矿,每个矿都耗了10年以上的时间,且投产后迟迟不能达到设计产量。设计年产400万吨的谢桥矿井,竟耗资33个亿,耗时达13年之久。工程技术干部深有感慨地说,大学毕业后走上煤矿建设岗位,苦打苦拼,满打满算,一辈子也只能干两对矿井。这样看来,人生的价值太低了。70年代80年代的神话,在如今的淮南矿业集团,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

现在,淮南矿业集团在煤矿基本建设的管理机制方面,实行大幅度的创新,把人、财、物和具体的施工组织设计,队伍招投标以及施工计划等权力,全部下放到项目经理部,为管理和技术干部施展才华,建造了广阔的平台,使他们有充分的机会演示人生的价值。他们这伙领导同志,又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技术人才,煤矿生产建设的专家,都有较高的觉悟,有着事业为上、顾全大局的思想素质和共产党人的优秀品德。他们之间宽容和团结到了无话不谈的地步,他们的沟通与交流不拘时间、场合和形式,无论是吃饭桌上、浴池里、车子里、一起走路,他们交谈的都是工作中的事。许许多多的事情,就是在这些随随便便的、谈笑风生的交流中沟通、议论,达成共识,不等开会问题就解决了。如果要说工作方法创新,这也该称为一项很好的创新吧。

春华秋实,凝聚着时代发展的推动力,浸泡着淮南矿业集团的领导者和张集矿、顾桥项目部一班人马的心血和汗水;每一个奇迹的捷报传出,都已经在生产建设者的额头上刻下了深深的印迹。他们是时代的骄子;他们是现代化生产建设中真正的无名英雄;他们是现代企业家的大手笔,挥毫泼墨书写出为新时代增辉的不朽宏篇巨著。煤电基地在淮河岸边的崛起,奔流的墨玉将使淮南成为华东的一颗新星,驾驭时代的飞轮,迅速向前,向前!

责任编辑倪和平

猜你喜欢

张北淮南矿井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投稿须知
路边
嗨,我在这
保畅通
建立三大长效机制 保障矿井长治久安
煤矿矿井技术改造探讨
CRADLE OF TOFU BY DAVID dawson
民国时期淮南经济近代化的历史进程及特点
矿井提升自动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