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多少“专家”可以相信

2004-04-29

上海采风月刊 2004年6期
关键词:老师傅称号专家

开 延

中国人自古就有崇尚名号的习俗,在中国浩如烟海的史籍著述当中,从来就不乏某某人被封赐为某某称号的记载,即使身后再被追封的现象也屡屡层出不穷。这些事情历来都是光宗耀祖和无上荣光的。进入现当代社会,被皇帝加爵封赐的事情是再也不可能出现了,而另外一个让众多国人梦寐以求的称号却横空出世,而且至今方兴未艾,层出不穷,这就是“熠熠闪光”的所谓“专家”。

也正是因为“专家”这一称号的原意是与各项专业技术密不可分的,这就让各种“专家”们在赢得众人足够多羡慕的眼光之后,也换取了更多平头百姓的崇敬、信服甚至迷信的心理,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即使是他们最为日常的生活,“专家”们的意见和见解都将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于是,诸多人生活剧便因为“专家”而开始上演,可是到底有多少专家可以相信?

被罢免的“学术专家”

不久前,在全国著名高等学府复旦大学出台的重大系列教改工程中,一位多年前即以权威专家身份进身本市“文化名人”的博士生导师,因为种种原因,尤其是因为学生们对他表示的强烈不满,被罢免了博士生导师的资格。此罢免“博导”事件在上海闹得纷纷扬扬, 虽然在前一阵子的媒体上尽管很热闹了一阵,但是最终似乎也没有把罢免事件的真正原因公布出来。记者于是给一位在复旦大学读博士的朋友打去电话,询问其中缘由。该朋友反问记者,你知道他(指那位博士生导师)在我们学校的称号吗?记者当然知道那位博士生导师曾经是复旦大学某系的系主任,于是做了如是回答。哪知朋友却在电话中连连否认,说不是的,那个博导在复旦大学最为出名的称号是“媒体英雄”。

见记者大为不解,这位朋友补充说该博导还在几年前带研究生的时候,就已经“身在曹营心在汉”,被几个弟子评价为“神龙见首不见尾”了。原因是这位教授给学生授课历来采取放羊的态度,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句自古就被中国教师用来训斥学生学习用心不专的格言,现在反倒被学生贴切地用在这位教授的身上了。那么这位教授到底在忙什么呢?

在媒体上忙啊,忙出名呀。朋友不屑地回答。原来这位教授早就忘记了,或者说忽视了自己的教师身份,而只记得自己是个“专家”了,且一“专”就“多能”,整日里忙着在各类媒体上发表与自己专业浑然不搭界的各式“专家”言论,并且以时尚领域话题居多,服装、家装、发型、网络都一一被他“专家”了一遍,却惟独没有做他自己置身教学的那个较为偏僻的基础性人文学科的专家。

朋友继续介绍说,在长达几年的时间里,复旦的学生们经常可以在各类报纸的文化时评版面见到这位“专家”,在电视台各类访谈节目中见到他们的导师,可是就是不能在他最应该出现的学校讲台上看到他的身影。当然,那位“专家”有关本专业的学术论文和学术著作,他的学生们自然也更是无法读到。

朋友关于这位“专家”的见解是,虽然你曾经是某个专业的教授级专家,但是你无法固守专业,也无法在本专业上进一步探微求真更不要说要为自己的专业皓首穷经,套用现在一句传诵广泛的话来说,就是你在专业探求上无法做到“与时俱进”。或许你当真可以在社会上成就为一个人所共知的所谓“专家”,但是你在自身专业上的学术水准,经过这么长时间折腾不息,是否还是具有“专家”级的水平就应该大打折扣了。因此,这个博导终于被“革掉”博士生导师资格,也就变得容易理解也可以接受了。

记者以为,在专门出“专家”的高等学府中都出了这样的不“专”正经“专”偏门的“专家”,可见如今泛滥成灾,多如牛毛的“专家”称号中的水分有多少了。

“空中诊断”的“医学专家”

如今社会,普通老百姓最害怕的就是生病,所以让我们还是先从各式各样的医疗方面的专家开始说起吧。在上海的多家广播电台当中,几乎都专门开辟有所谓医疗专家“空中”坐堂门诊的节目。由于这类节目播出频繁且喋喋不休,听众都熟悉了此类节目的惯用程式:首先是节目主持人不厌其烦地向听众介绍坐堂佳宾的名头,一般肯定会是某知名大医院的专家级医生,或者就是某医学院校的专家级教授等等。总之,主持人反复强调的是节目佳宾的所谓“专家”身份。然后这些专家们不外乎就是针对患者的情况做些可以适应各种症状的常识性解读,情形往往是这样的:专家们的见解对于高血压患者适用,对于糖尿病患者也同样适用;对男性病适用,对妇科疾病也同样适用。但是,一个其实很可怕的局面是,因为这些“专家”们“耸人听闻”的身份,他们的“诊断”在绝大部分市民患者那里所产生的影响力,已经达到了超过常人所能够想像的程度。

家住新华路某里弄的杨从庆老师傅给记者讲了他的亲身经历。杨从庆老师傅退休前是一家国营印刷厂的职工,退休后发现自己患上了老年性心血管疾病,杨老师傅多方求医并没有取得显著的疗效。后来,退休在家的杨老师傅很偶然地在电台中听到一档“医疗专家热线”节目,主持人刚刚语气强调地介绍完当天嘉宾专家的身份——本市某著名医院的主任医师、全国心血管疾病研究会特聘专家的名头就把杨老师傅给折服了。这不就是自己梦寐以求的那位心血管疾病专家吗?杨老师傅激动地拨打热线电话,拨了无数次终于打通了,在经过导播员的层层盘问和耐心诱导后,也终于和专家对上话了。专家在电波中为杨老师傅把了脉,一番“诊断”自然令杨老师傅心悦诚服,专家也没有忘记给杨老师傅推荐了几种治疗药物和一种治疗器材,并且把药品名称和厂家名称向杨老师傅千叮咛万嘱咐。

杨老师傅感动不已,当时心里还直夸“专家就是专家,热情服务、素质高”。可是药和器材用了一个疗程后,杨老师傅再一次拨打热线电话,专家说的还是那几句话,于是杨老师傅只能再接着吃专家开的药,用专家指定的医疗器材。杨老师傅说打这以后他拨打热线电话至今已经四五年了,然而专家对杨老师傅的病依然还是那么几句话。倒是杨老师傅的医疗器材已经买了3台了,专家指定的药品也吃了不少了,用杨老师傅自己的话说,就是钱花了很多,病就是不见好转。

如今杨大爷心中不免增添了疑惑,对自己打心眼里信服的专家,今后到底是继续相信呢还是不再相信?自己花的那一大笔钱,到底算不算是冤枉钱?

让人套牢的“股市专家”

与杨老师傅相比,有的人被“专家”害得还要惨。在本市江苏路一家证券市场营业厅,几位散户股民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也许是前一阵子股市比较阴冷,也或许是出于股民们本能的警觉,起先他们并不愿意接受记者的采访,可是当听到记者的提问与“专家”话题有关后,股民们的眼睛里顿时放出了异样的“光芒”。一位中年女股民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破口大骂一家电视台股票栏目的主持人,控诉自己就是因为太相信他在节目里推荐的专家了,才一下子全仓吃进一只股票,吃进价是34元,现在连6元都不值了,典型的重仓高价位套牢。这位中年女股民说,她至今清楚地记得在节目里,这位主持人和被邀请来的两位“头衔吓人”的股评“专家”一起信誓旦旦地预测那只股票近日必将大涨,一个“专家”还在节目结束的时候面对观众郑重其事地说,他的观点是,该股票在近日将以连续拉15个涨停板的方式飙升,进而成为中国的第一只超百元高价股。

这位女士告诉记者,关掉电视,她当夜就心潮澎湃、一夜无眠,经受不住财富快速翻番的诱惑,第二天一大早立即就去银行取款,然后奔向股市,“像抢一样买进那只股票,那是自己的退职补贴和多年积蓄啊!”

女士当然没有一夜暴富变成富婆,此后在连续几年的下跌中,她说自己的眼泪都哭干了,就差没有去跳楼了。现在人都麻木了,发财梦已经荡然无存,只求股市上涨一点,能半价收回本金,为自己的生活保留一条最基本的活路就是万幸了。

另外一个男性股民听了记者的问题,一脸木然,嘴里哼哼叽叽半天,记者也没有听清楚,然后他突然站起来说要给记者好好讲讲什么是股评专家。接着他给记者讲了一个故事,他说,有一只公牛一只母牛正在说话,突然母牛脸色大变没命般撒腿狂跑。公牛忙问怎么回事?母牛说,有一个股评专家过来了。公牛不解,母牛说,这些股评专家啊,他们专门吹牛皮。母牛话还没有说完,公牛也撒腿逃跑,一路狂奔,母牛追赶上去也问原因,公牛说,这些股评专家啊,我可是了解他们了,他们每次吹完牛皮就要开始扯淡(蛋)。

这虽然是一个多少有点“颜色”的故事,这个股民说,可是真实反映了他对于这些专家们的看法。他是一个退休工程师,因为听信股票专家的建议,3年前把购房款用来购买股票,如今是房价大涨,股票高位套牢。

恰好南京一位股民在交易所自杀的消息传到这里,大家心里都不好受,股市一片唏嘘声。在愈演愈激烈的对于股票专家们的谴责声中,记者结束了这个勾起了很多人伤心事的采访。

“专家”的异化

在了解了一些“专家”制造的丑剧、闹剧和悲剧以后,记者想起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专家”曾经是一个在知识分子眼中如何高尚的称号。当时无数知识分子为了一个高级职称资格千军万马走独木桥的悲壮场面,原因仅仅是因为,倘若一个某专业的知识分子取得了高级职称,那么就意味着他已经成为该专业的权威和专家,效果自是不亚于中国古时候的封官加爵。

所以,在当时有许多为了评定职称找关系、走后门甚至相互拆台的故事在坊间广为流传。一个很感人的故事是,一个身患癌症的老知识分子在生命垂危的时候,留下的遗言仅仅就是请求一个高级职称的资格,并且自愿不要相应的待遇。

记者无法不陷入沉思,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那么多知识分子为了一个专家称号不惜一切甚至不择手段呢?专家,这个称号的魅力究竟在哪里呢?记者继续做了一番调查,答案是至少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时候,它的魅力绝对不在于专家这一称号的本身。因为众所周知,按照国家相关的规定,高级、中级、初级职称之间在待遇上的差异也就只有几十块钱,至多也不会超过一百块。而专家这一称号在上个世纪特定时期带给知识分子的只是得到承认后取得成就后一种心理上的荣耀和满足,此外,确实别无其他更多的东西。

而在当今物化的社会环境之中,专家这一称号带给知识分子们的附加价值就具体多了,去外国讲学是“专家”的“专利”,在媒体上露脸甚至于应邀出任“空中热线”、“空中专家”等媒体节目,为一些商品作“专家”级宣传拿“专家”级好处。“专家”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称号,还是一个商品、一件工具,带来的看得见拿得着的“实惠”。记者在调查中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现象,虽说今天专家称号带给知识分子的附加价值在“实惠”的程度之上,远远超过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但是当今知识分子对于专家称号追逐的狂热程度却明显有所降温。原因恐怕是真正的专家不需要不在乎这样一顶帽子,在记者的很多学有专长术有专攻在自己的工作和事业里独挡一面的朋友一次次放弃职称考试的机会,有些甚至连中级职称都不打算要,更惶论所谓专家称号了。原因是,当今社会,更具有价值的机会和选择的确是太多了,多花些力气做点实事他们认为恐怕是一种更明智的人生选择。那些所谓“专家”也不愿意去考外语考计算机费那么多的力,因为现如今“出名”远比评职称方便,只要“出名”,就是“专家”。当然还有一部分人在他的生活里没有“专家”这么一个称号可以去评,比如福布斯富豪榜上的那几位,他们自然也不屑于仅仅当一个“专家”。

如此一来,剩下的“专家”就只能是在前面加上一个“所谓的”的定语了,只是我们的多年来习惯于依靠“专家”、迷信“专家”的普通老百姓们只能被“专家”专进歧途、专入死胡同了。

所以,就像我们总是在取缔清理“老军医”一样,我们也到了该清理“大专家”的时候了。

猜你喜欢

老师傅称号专家
致谢审稿专家
卖早餐的 小贩
东源顺天镇荣获省第二届 《乡村振兴大擂台》“十强镇”称号
军人称号
“企业可以少赚钱,但苗不可以掉价!”虾苗界20多年的老师傅告诉你一条好虾苗是如何炼成的
盲人推拿
获得全球最小称号4K投影机 Acer VL7860
吴彦祖:实力比男神称号更重要
请叫我专家
专家面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