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官为何不肯问前任的“旧事”等
2004-04-29
新官为何不肯问前任的“旧事”?
郭之纯
近日,四川省成都市计委等开始对全市330多个乡镇的镇(乡)长进行集中培训指导,目的是帮助他们理清思路,编制出一套固定的指导发展的“行动纲领”,治疗“换个新官,就变一套政策”的顽疾。
新官上任不问旧事,换一届地方领导就换一种政策——越往基层,这种现象就越是普遍,无论是县还是乡镇。这种“规随官迁”事实上也类同于“朝令夕改”,使发展思路不能连贯,短期行为频发,严重阻碍地方发展。
新任官员之所以不惜血本也要搞自己的“大手笔”,盖因不如此就不足以显示自己比前任更高明,不如此就不足以显示自己的魄力和能力。更重要的是,假如顺着前任的思路做下去,“成绩斐然”后到底算是谁的功劳呢?
不难看出,“新官”之所以可以不问前任的“旧事”,一是因为前任的思路或发展规划没有一个合适的法定的地位;二是因为基层的一把手在当地具有无上的权力,对人、财、物具有绝对的支配权。所以,解决这一问题应该从制度上着手,一是规范各类各期《发展规划》的出台程序,“规范化”的《发展规划》一旦出台,就应获得确定的法律地位,不得轻易因人废止;二是规范基层一把手和一班人的权力,不仅要将其纳入到一定的制度监督范围之内,也要为民意监督开通更畅达的渠道。只有这样,才能让其失去随意“折腾”的可能,规规矩矩施政,从而使地方发展在长期的稳定局面下获得长足的动力。
农民出国就能学到先进技术?
陶克强
某市科技局发出“招募令”,将从全市中青年科技型农民中,选派重点培养对象公费出国(境)培训。全市计划用五年时间,重点培训100名科技型农民,并从中选派10至20人公费出国深造,以提升该市的农业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
派农民出国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这在全国可能算是开天辟地的第一次。笔者在为该市农民感到万分高兴的同时,也禁不住想问一声:农民出国就能学到先进技术?
这些先进技术是否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技术?学习它的难度大不大,如果说国内没有此项技术,非要到国外去学习不可。我倒认为,与其派一批农民出国学习技术,不如派一个或几个农业专家去学更为合适。一来节省经费,二来效果最好。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况且大多数专家有外语基础,有理论知识,更有实践经验,中外专家交流起来也是“一点即通”,也就是“捅破一层窗户纸”那么简单;而农民则不同,这里抛开出国农民应具备的其他条件不谈,单说要过好语言关,恐怕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不是刻意贬低农民(本人就是农民的儿子),现实生活中有几个农民懂外语、说外语?那些很专业、很高深的科技术语名词,不是“立竿见影”就能学得通、学得好的。如果外语说得不好或根本不懂,存在严重语言障碍,那就很难与外国专家交流,更无法请对方解疑释惑,即使天天“面对面”,恐怕也是白费力气。
应用在农业上的科技,国内大多数农业院校已经掌握和熟悉,基本上与国际上互通有无,并且始终保持着同等水平。虽然很多先进技术在国内没有得到推广、应用,但其技术内核、关键数据,已被我们的专家教授所掌握,只是一时派不上用场罢了。如果是真心实意地让农民学到技术、学好技术,把农民送到国内的有关院校去学习,无论什么实用的技术都能学得到,学得好。
实事求是地说,要抓好科技兴农,少数人的“榜样”作用固然重要,但让绝大多数人掌握“学得了、用得上、效果好”的技术则显得更为重要。
高考不是节日
吴麟
以往每逢高考,媒体、专家、学校以及有关部门,便会联手掀起高考报道的热浪。考前的复习指导,考时的试卷分析,到考后的录取等,都成为媒体报道的重点。在考试进行的那几天,媒体更是紧急备战。记得2002年暑假笔者在《楚天都市报》实习时,社会新闻部的主任亲自挂帅,除了专跑教育的记者外,其他线的记者若无特别紧急重大的任务,也同样进行高考报道;笔者和其他几个实习生被分派到各个大考场“蹲点”,全天守候以便捕捉花絮、采集新闻。
这不能单纯责怪媒体的炒作。因为在深具中国特色的现状下,高考牵动着社会方方面面的神经——从家长的如临大敌到政府的高度重视;从交警管制考点交通到建筑工地禁止夜间施工;从宾馆推出“状元房”到专家推荐“高考食谱”。它已经从一场单纯的考试演变成一个大众参与的“节日”。刈此,媒体当然不能置若罔闻。
的确,“高考节”不是某个行业、某个部门或是某个人群可以制造的,但是作为肩负舆论引导重任的媒体,应该在消解这种异常的“节日”气氛中,扮演先锋的角色。这就要求媒体不应以“受众需求”为借口,认为媒体不能对受众的殷切期盼视若无睹,从而对高考的报道铺天盖地,无所不及。因为这只会加剧考生及其家长的焦虑紧张,导致他们忧心忡忡。而是应以考生为本,尽可能地为考生营造宽松的舆论环境,为他们减轻心理压力,让他们在没有目光聚焦的状态下发挥出真实的水平。
媒体不再狂热炒作高考,是媒体之责,同时也是考生之幸、教育之幸。
何时不再有“安全生产月”
朱述古
第三个“全国安全生产月”活动从6月1日开始。今年活动的主题是“以人为本,安全第一”。
不可否认,以国家部委的名义设定“全国安全生产月”,能够进一步增强相关部门集中精力抓好安全生产的责任感,并吸引更多的公众参与到安全生产的全过程。但我以为,这种运动式的工作方法与安全生产的内在规律相悖,形式主义的属性过于明显,与其届复一届地搞下去,倒不如取消“安全生产月”,把工作精力放在安全体系的建立和安全责任、安全措施的落实上,通过扎扎实实的日常工作保证安全生产的实效。
更为关键的是,安全生产的内在规律不允许我们在任何时候有所松懈,不管是不是“安全生产月”,每个月、每一天、每一时刻都必须绷紧安全生产这根弦。通过“全国安全生产月”活动的开展,或许可以突出一些阶段性工作重点,比如贯彻执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和《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但显而易见的是,这些法令的落实完全不应等到“安全生产月”才大造声势。无论是相关政策法规的宣传也好,还是安全责任、防患整改措施的落实也好,没有“安全生产月”,并不意味着置之不理。
任何一项制度设计,必须具有科学性,才能具有实效性。安全生产绝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而“安全生产月”偏偏给人一劳永逸的错觉。如果各级各部门一到“安全生产月”就热情高涨,电视宣传,部门检查,领导督办,搞得不亦乐乎;而“安全生产月”一过,安全生产立马被打人冷宫,政策法规无人宣传,隐患无人过问,措施无人落实,那岂不反而增添了危险系数吗?
《诚信协议》到底为谁而签?
吴睿鸫
“全国723万高考考生签署《诚信考试承诺书》”,这可算作今年高考的一大亮点,但被记者询问的18名高考考生中,两人记得签署了协议,两人无法确认,14人对此事一无所知。《据中国青年报》6月9日报道。
教育部规定所有考生在高考前都要签署“诚信考试承诺书”,就是为了广大考生能通过这种形式强化诚信考试的意识,同时,也使得高考能更加公平、公正。
我们知道,诚信协议是让所有参考考生签署,最起码应让考生知道和了解“诚信考试承诺书”是咋会事儿,从中青报道来看,被调查的大部分考生对此事一无所知。学生签署诚信协议当然是一件好事,但关键是政策在执行过程中,走了形,变了样,让签署协议失去了应有的严肃性和庄重性。
再者说,承诺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承诺重在践诺,有诺必践。从今年高考情况来看,新疆、湖南等地都出现了高考舞弊现象。这些舞弊考生也都签署了诚信考试承诺书,但对于他们来说诚信协议并没有约束力,是一纸空文。这说明一张诚信协议并不是灵丹妙药,并不能包治万病,根除高考舞弊行为。
如果考生不知“诚信考试承诺书”为谁而签,那协议就只能是一种掩耳盗铃了。
挂羊头卖狗肉的夏令营可以休矣
王学进
暑假将到,各地学校已开始着手组织一年一度的夏令营,与早年不同的是,近年来各校推出的夏令营已不再局限在省内或国内,而是境外了。费用也不是几百上千,而是动辄上万甚至几万了。这些越洋夏令营早已经变质变味了,它们已完全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夏令营了。不管它们冠之以多么动听的名义,称什么“西欧文明之旅”夏令营,“勃拉姆斯国际钢琴”夏令营,其真实目的是为了捞取学生钱财,所以笔者将之称为挂羊头卖狗肉。
凡是组织越洋夏令营的学校都对学生提出本着自愿的原则,但经班主任动员,总有一些学生报名。学校提出自愿原则是为自己预留退路,让人无可非议,实际上,学校之所以热衷于组织境外夏令营,不排除借机获利的可能。不说旅行社或中介来校联系业务时提供了什么回报,单说带队领导和老师的费用就是一笔不菲的收入。
再说学校不是不知道让小学生花一周时间去欧洲“接受西欧文化的熏陶”,纯粹是扯淡,小学生连本国文化都感知不多,焉能去接受欧风美雨的熏陶。学校之所以心甘情愿地接受商家的指导,把好端端的夏令营经营成商品经济,实在是表明了一些学校领导的办学指导思想已经发生了畸变。
说顺了嘴的“无可奉告”
周明华
北京市朝阳区政府日前宣布,该区将设立125位新闻发言人。该区区委常委、宣传部长王少峰表示,“无可奉告”将是新闻发言人的忌语,如新闻发言人不配合记者采访或不提供准确的信息,记者可以向区政府新闻办提出意见,他们再负责与相关部门协调,更换新闻发言人。
读罢这则消息,笔者暂且“谨慎高兴”。因为一些地方嘴上说不能“无可奉告”,而行动上却继续着“无可奉告”。
列位看官不信,就让笔者将近期“无可奉告”的新闻简单罗列:1月1日,郴州副秘书长遇害,记者采访时,各级人员均以“无可奉告”作答;6月10日、刘晓庆收到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检察院下达的不起诉决定书,记者采访该区人民检察院求证时,得到的答复是“无可奉告”;6月10日,黑龙江省政协常委会,免去韩桂芝省政协主席职务的决议,新华社报道的有关她被免职的消息只有区区几十字,而原因官方却“无可奉告”……
公关专家帕金森认为,危机中传播人为失误所造成的真空,会很快被颠倒黑白、胡说八道的流言所占据。“无可奉告”的答复尤其会产生此类问题。它是要将公共信息危机的“病灶”给捂住,继续让流言伤害着正确信息的传播通道。
酱缸里的萝卜
许博渊
上海一个初中生的本子上有许多赠言,电许是快毕业了,是同学们写的。临别赠言,古已有之,不奇怪。奇怪的是那些赠言的内容和口气,如“祝早日住豪宅,娶靓女”之类。这些话让人百感交集。果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风水轮流转,“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又回来了。
人都有权追求物质享受,我们不提倡禁欲主义,但屋必豪,妻必靓,就有享乐主义的味道了。享乐主义历来不被人称道,是因为它把物质享受当作幸福的唯一标准,从本质上说,并未脱离动物的境界,档次未免太低。
一方面,中国人大都不富裕,许多人日子还很艰难,还处于
“把钱看得很重”的阶段。另一方面,中国人穷怕了,一旦有了大钱,他要拼命花,他要好好地品品这锦衣玉食的滋味,以及钱带来的荣耀和风光。又由于长期的封建宗法文化的影响,中国的富人都希望不仅自己能如此享受,他的儿子、孙子、重孙子、曾孙子,子子孙孙,一百年二百年三百年以至于亿万斯年都能如此地享受。这样的心态有历史了,商周的铭文里就有这样的祝词。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和现实的背景下,享乐主义在中国大行其道。这就形成了一种文化气氛和道德风尚。人们笑贫不笑娼,那些没有钱的,不能够享受美衣美食是一回事,要命的是处处不受人尊重,在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上受煎熬。
从文化的角度看,社会好似一缸酱,一个国家就是一个大酱缸。人是社会的动物,都是酱缸里的萝卜,上海那位初中生是酱缸里的一个小萝卜。但是作为国家希望所在的青少年们从小就被腌制成了贪图享受的苗子,则酱缸也就永远不可能有新鲜的味道了。
依法查处也有错吗?
史晓龙
电子界的产业巨头西门子最近在中国遇到了麻烦。惹麻烦的是其新款冰箱的一句广告词:“零度不结冰,长久保持第一天的新鲜”。据负责查处的北京市海淀区工商分局6月6日表示,因该广告语夸大宣传,涉嫌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工商部门已对西门子公司立案查处,并要求其到分局接受调查。
至少在现有的科技条件下,食物“保持第一天的新鲜”就跟人要“青春永驻”一样还是个难以企及的梦想。以这样的标准来看,西门子这句广告词确有吹牛的嫌疑,工商局本着维护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权益的目的依法查处,合法、合情、合理,西门子这次看来是无话可说,而广大消费者也应该是拍手称快了。
然而,当笔者在浏览互联网上关于此事的网友评论时,却意外发现上面占压倒性多数的竟然都是为西门子抱冤叫屈的留言——中国的老百姓是怎么了?从前违法不究大家怪执法者失职,现在对违法者依法加以查处怎么还是有意见?
仔细一看,原来大多数意见并非是针对查处西门子行为本身。“广告违规,就应该受到查处。”这一点大家基本形成了共识。问题在于,国内还有那么多比西门子宣传得更离谱的医药、保健品、以及其他产品广告,它们长期在各大媒体铺天盖地、大行其道,为什么却很少听说受到查处?“如果(西门子)这句话都算是夸大宣传,那中国一定是世界上经济秩序最好的国家,也决不会有什么假货。”有网友这样评论道。甚至还有人怀疑,一定是西门子得罪了执法部门,或者是竞争对手在暗中使绊子。一次正当而又正常的执法,竟然引发人们的争议甚至无端猜测,恐怕这也是执法者始料未及的。
《阿Q正传》的主人公因欺侮小尼姑被赶跑后曾有一句名言:“他妈妈的,和尚摸得,凭什么我就摸不得?”如今的阿Q更要在心里大骂“他妈妈的”了,因为他发现:欺侮“小尼姑”的“和尚”不但真有,而且许多人比自己做得更过分,可是却没有受到惩罚。
于是,虽然认了罚,阿Q却对秩序和秩序的维护者更加不满和不服气。说不定,他还盘算着怎样吸取“教训”,下次让自己也成为作恶却不用受罚的“和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