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探索
2004-04-29罗美琴王倩
罗美琴 王 倩
一、可持续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奋斗目标之一
我国是一个有近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人均资源占有量相对不足,现在又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中期,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任务异常繁重。从人口状况来说,虽然我国现在的人口生育率有所下降,但由于人口基数过大,未来十几年每年新增人口仍然在1000万左右,这无疑给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从资源状况来说,我国人均自然资源的占有量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3,各种矿产资源的人均占有量还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加之过去粗放经营,高投入、高消耗,造成资源浪费与低效率利用,不仅影响了当前的经济效益,而且导致今后的发展也难以为继;从环境状况来说,由于我国人口密集,加之多年来的过度开发,以及环境保护方面科学技术的落后和投入的不足,我国的环境质量总体上仍处于恶化之中。这种现状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极不适应。为此,十六大报告提出,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的奋斗目标是“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十六大从社会和人的角度来认识可持续发展,将其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奋斗目标,把可持续发展同经济发展、人的发展、社会文明结合起来,实现由单纯追求经济繁荣向社会全面进步并举,向经济与人口、环境、资源的相互协调转变,是中国人民对自己发展模式的新选择,标志着我们党和人民对可持续发展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可以说,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体现了全社会对“我们生存的家园”的深切关怀,是惠及子孙后代的战略性举措,也是中华民族对全球未来的积极贡献。这就要求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物质文明和有利于人们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
二、新型工业化道路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良性互动
走什么样的工业化道路,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发达国家走过的传统工业化道路,虽然使社会生产力获得了极大发展,但也付出了资源过量消耗和环境生态遭到大规模破坏的代价。过去的几十年中,我国也在一直探索符合国情的工业化道路,但是由于受历史条件、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和经济体制改革等限制,推动工业化、保持经济快速发展同保护资源、环境、生态之间产生了越来越尖锐的矛盾。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针对我国过去工业化过程中造成的资源短缺、浪费严重、生态破坏等问题提出来的,这些问题又加剧了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难度。造成我国资源短缺、浪费严重、生态破坏加剧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技术装备落后,能源及原材料消耗高、利用率低。虽然经历了过去几十年的工业化建设,但是,我国的工业化任务仍然没有完成,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
新型工业化道路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必须把可持续发展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新型工业化道路不仅有别于发达国家“先工业化、后信息化”的路子,而且也区别于那种以资源的高消耗、环境的人为破坏为代价的“先发展,后治理”的旧路子。其本质是一条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经济、环境、社会协调发展为前提,充分重视人的全面发展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良性互动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创新。
三、提升全民学习力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我们党和人民在不断学习和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中,把新型工业化道路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结合起来,这是一项重大的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但实现新型工业化道路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良性互动却不能一蹴而就,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有赖于把我国数量众多的人口资源转化为高效的人力资本,而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变的关键在于不断提升全民学习力。只有提升全民学习力,才能提高我国劳动者的素质和劳动生产率,促进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才能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从而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使“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成为可能,从而使可持续能力不断增强,最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创建学习型社会是提升全民学习力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们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个角度来重新理解学习型社会,能够深刻领会到创建学习型社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四、发展循环经济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
循环经济又称资源闭环利用型经济,是针对传统线性经济而言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它是基于循环生态原理运行,并按系统工程方法组织的,具有高效的资源代谢过程,完整的系统耦合结构,以及整体、协同、循环、自生功能的网络型、进化型复合生态经济。
作为全新的发展理念,循环经济是统筹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它反映出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性内容。首先,循环经济以协调人和自然关系为准则,模仿自然生态系统,通过节约资源和提高效率,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经济增长;同时,通过拉长经济链条,为人口日益增长的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社会的发展。它将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的要求纳入了统一的发展模式,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三赢”发展。其次,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的、具体的发展形态和实践模式。其特征是资源—能源的低投入、高利用,产品质量、数量的高产和废弃物的低排放乃至零排放,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能在这个经济循环体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便于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循环经济既符合新型工业化“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要求,又符合新型工业化“经济效益好、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要求,同时,发展循环经济要求依靠技术进步,反过来又促进技术进步,符合新型工业化“科技含量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