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利润
2004-04-29
在美国智囊机构卡托研究所最近发表的全球经济自由评比中,中国名列第九十名,在满分为10分的打分中得5.7分。所谓“经济自由度”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理解为通过经济活动赚取利润所受到的人为限制的程度。中国的排名和得分说明了在中国赚取利润的难易度。前不久,美国和欧盟对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不达标的评判结果也验证了上述结论。
近二十年来,中国正在经历着一场重大的转型,正在从一个彻头彻尾的政治化社会向一个商业化社会转型。政治化社会的典型特征是追求权力的最大化,商业化社会的典型特征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另一方面,中国目前的这场转型又是非常不彻底的,表现之一,就是“利润”的道德正当性并未得到明确的承认。
然而,对利润的道德指控仍然激烈而严重。不信,你温习一下下面这段在学校教科书和正统政治读本中随处可见的名言:“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如果有百分之十的利润,它就保证被到处使用,有百分之二十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百分之一百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它的每一个毛孔都带着罪恶”,带来利润的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利润是这个世界上最受到道德猜忌的东西之一。最激进的观点认为利润是罪恶与无法无天的同义词。利润在很多人眼里是不道德的,因为利润是赚来的。“你怎么能赚别人的钱呢?”一个以“逐利”为己任的商人怎么可能有良知?许多人常常对别人的利润保持怀疑的目光,对自己追求利润则持只做不说的低姿态。
西方的左派们有一句动人的口号:“人民的利益高于利润!”如果利润真的在道德上那么堕落,让利润越少越好乃至接近于零如何?若如此,就必须面对这样一个简单而千真万确的事实:有了足够的利润,企业才能生存。有人可能会说,企业靠政府的补贴也能生存。莫忘了政府的补贴正是来自于对企业和商人的税收。如果没有靠利润生存下来的企业和商人,政府就没有税收。因此,在现代商业社会,取缔利润,政府和企业都不能生存。如果企业不能生存,这将是个什么世界?如果所有的企业与公司因为没有利润而消失,普通百姓还有活路吗?所以,利润不仅与企业家有关,与普通人的关系甚至更大。
利润代表的是企业收入中的盈余部分,是除去成本(如工资、房租、利息等)后的净所得,属于最后剩给股东或投资者的那一部分收益。如果不给劳动者支付工资,就不会有劳工,不给银行支付利息,就不会有银行;如果有利润不支付给投资者,就没有人来投资。除了官员之外,也没有人能找到工作了。所以,真相是:人民的利益与利润是一致的。在不存在“利润”现象的国度,人民肯定遭罪受苦,在追求“利润”得到充分承认和保障的地方,则民富国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也是由此而产生。在经济和政治制度上对利润动机的认可度越低,人们的需求得不到满足的可能性就越大。
很多人认为,利润是个越少越好的东西,“意思意思”就行了。除去一点点意思性的利润之外,多余的利润都应该以税收的形式交给国家,以帮助那些不赚取利润的人。持这种观点的人没有看到夺走利润的真实后果。当企业家们预感到任何一点点多于“意思意思”之外的利润都将被拿走时,他们就不会去努力生产价廉物美的东西了,或者是冒着违法的风险去把利润藏起来。
时至今日,也许公开主张取缔利润的声音只有在高校的课堂上可以听到了。但是,社会中主张给利润封顶的声音却不绝于耳。对成功的企业征税越高,就越是惩罚那些向消费者提供更好产品与服务的企业。资本所得税高于利息税、个人所得税的做法都充斥着对利润的道德歧视。
迄今为止,利润在道德的论证中是沉默不语的。它不能为自己争辩,也无人出来为它辩诬。现在是打破沉默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