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先念与新中国第一套化纤设备的引进等

2004-04-29程振声等

党史博览 2004年9期
关键词:李先念特鲁多白求恩

程振声等

李先念与新中国第一套化纤设备的引进

1971年8月至9月间,毛泽东到南方视察,在长沙看到服务员穿着漂亮的的确良衣服,感到很欣喜,询问是从什么地方买的。一位服务员说,千辛万苦才从北京买来的。毛泽东听后很是感慨,并记在心里。“九一三”事件后的一天,毛泽东把周恩来,李先念叫去,在谈到这件事时,问我们能不能也搞点化纤,并诙谐地说,买一件的确良不要千辛万苦,要百辛百苦行不行?此后,周恩来、李先念等就着手酝酿引进设备的问题。

根据毛泽东的意思,新中国70年代技术设备引进的重点,是成套化纤技术装备。1972年1月23日,李先念、华国锋、余秋里联名向周恩来报送了国家计委《关于进口成套化纤、化肥技术装备的报告》。《报告》说:“为了充分利用我国石油、天然气资源,迅速发展化学纤维和化学肥料,拟向国外进口成套化纤、化肥设备和部分关键设备。”不久,便得到周恩来的同意。

国家计委派赴西欧、日本的考察团于5月给国务院写了考察情况和进口化纤设备安排方案的请示报告。周恩来根据当时的国内情况,建议提前从日本进口几套设备,并得到中央批准。由此,第一套进口化肥、化纤设备的报告正式决定下来。

在从国外引进的技术设备中,李先念十分注意引进项目对环境的污染问题。他高度重视化纤厂的厂址选择。经过预选和比较,最后确定辽宁的化纤厂建在辽阳,天津的建在北大港,上海的建在金山县的金山卫,四川的建在绵阳。鉴于化工企业易污染环境,他特别强调要注意废水、废气、废渣的处理问题和建厂质量问题。他说,“三废”确要注意,建设起来之后再去处理,费事。进口变快,但更要保证建厂质量。

经过半年多的准备,我国顺利解决了引进四套化纤设备和几套化肥设备、部件的问题,迈出了70年代引进成套设备的第一步。

(摘编自《中共党史研究》2004.1/程振声/文)

赵尔陆上将含冤逝世真相

赵尔陆,山西省崞县(今原平县)人。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长征。建国后,先后担任国家第一、第二机械工业部部长,中央军委国防工业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国防工业办公室副主任兼中共中央国防工业政治部主任。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文革”开始后,国务院国防工业办公室主任罗瑞卿被打倒,常务副主任赵尔陆便成了国防工业战线上的斗争对象。1967年1月,经过半年多的斗争,赵尔陆被折磨得既疲惫又憔悴,本来合体的军装,此时穿在身上晃来晃去,又肥又大,已失去了昔日上将的风采。此时,周恩来出来对赵尔陆进行了第一次保护。在一次中央开会的时候,周恩来将赵尔陆交给了叶剑英和聂荣臻,让他们把赵尔陆安排到北京的西山休息。但赵尔陆放心不下工作,不久又回到单位。接着,周恩来在京西宾馆接见国防工业系统的群众代表时,对赵尔陆进行了第二次保护。他对群众代表说:“你们不了解党的历史,你们说罗、赵合谋,这是不符合党的历史的。”

更令人遗憾的是,毛泽东说保护赵尔陆的讲话,没能及时传达下来。毛泽东对女儿李敏说:“赵尔陆是井冈山的人,为什么要整他?”这句话在赵尔陆去世后才传出。

压抑、痛苦、委屈,让赵尔陆心力交瘁,心脏病和哮喘病严重并发,但他身边没有医务人员,没有急救药物,甚至没有一个人。1967年2月2日,一代名将静悄悄地离我们远去了。

“文革”中,对赵尔陆声讨的最大罪名,是1965年将国防工业部与有关国防研究院合并,又称为部院合并。在无休止的负面宣传下,激起国防科研系统许多人的不满和愤怒。这一罪名对于了解中央是如何研究决定部院合并过程的赵尔陆来说,让他处于极度为难、委屈之中,但他却只字未提,默默承受。部院合并是在周恩来亲自主持下,经过中央多次讨论研究决定下来的,并且是中共中央以正式文件下发后而实施的。

“文革”结束后,薄一波拉着赵尔陆女儿的手说:“你爸爸是文化大革命的牺牲品……”

(摘编自《炎黄春秋》2004.5/张开善/文)

加拿大总理访华时的特殊礼物

1973年10月,加拿大总理特鲁多访问中国。周恩来亲自到首都机场迎接。特鲁多为这次访华是做了精心准备的。

为准备赠送中国人民的礼物,特鲁多费尽了心思。送什么呢?他为此召开过专门会议,搜集建议。有的说,中国有久远古老的文明,我们就送加拿大印第安人的艺术品面具或者图腾柱;有的说,中国移民对加拿大铁路建设作出过巨大贡献,送一座表现华工含辛茹苦修铁路的铜雕;有的建议赠送加拿大博物馆珍藏的一两件中国古文物。

对大部分建议,特鲁多没有表示什么意见,但是将加拿大珍藏的中国古文物回赠北京的建议,他一听就立即反对。他懂得中国的近代史,从中国流出国门的文物,不是被偷走的就是被抢走的,以此做礼,会伤害中国人的感情。

后来决定送什么礼物的契机是这样的。外长夏普告诉特鲁多,不久前,中国驻法国大使馆举行了一次社交活动,其中给各国外交官猜的中国灯谜中,有这样一条:在这个世界上知名度最高的加拿大人是谁。宾客列举了许多,但都被否定了。最后,一个刚随父母移居法国的中国小学生猜对了,是白求恩。当时,在场的一个加拿大驻法外交官说:在加拿大,没有什么人知道白求恩是谁。但是,出谜语的中国大使馆职员解释说:诺尔曼·白求恩大夫在中国家喻户晓,连中国的中小学教科书上都在讲白求恩的故事。8亿中国人,至少有6亿知道,理所当然是全世界知名度最高的加拿大人。

特鲁多听了这件事陷入了沉思,回忆起他从政前,率领法语地区文化代表团访华时,在中国各地考察访问时的情景。所到之处,人们一听说他们来自加拿大,脸上就会出现发自内心的真诚和亲切的笑容,他们就会得到格外热情的款待。

特鲁多深知白求恩名字的奥妙,它是联系加中两国的精神纽带。他让人到安大略省白求恩的老家去了解,获知白求恩生前在家乡尚留有一批遗物,特鲁多很高兴,并找到了访华时赠送给中国人民的最好礼物,白求恩生前使用过的医疗器械。

(摘编自《中外书摘》2004.5/陈敦德/文)

蒋介石的密嘱成为西安事变的导火索

西安事变是历史的正确选择,但它为什么在1936年12月12日突然爆发?六十多年来,很少有人提出确凿的史料证据。

1936年12月4日,蒋介石由洛阳抵西安,准备在西安召开西北“剿共”军事会议,部署西北“剿共”事宜。南京国民政府的一批军政大员,如陈诚、蒋鼎文、卫立煌、陈调元、朱绍良等陆续到达西安。从6日起,蒋介石依次召见陕西省主席邵力子及东北军、十七路军的师以上将领,而张学良、杨虎城并未在座,致使张、杨产生疑惧。12月9日,蒋介石写信给陕西省主席邵力子,密嘱《大公报》发表剥夺张学良、杨虎城“剿共”兵权,由蒋鼎文取代的消息。蒋介石的密嘱如下:

力子主席勋鉴:可密嘱驻陕《大公报》记者发表以下之消息:蒋鼎文、卫立煌先后皆到西安。闻蒋委员长已派蒋鼎文为西北剿匪军前总司令,卫立煌为晋、陕、绥、宁四省边区总指挥。陈诚亦来陕谒蒋,闻将以军政部长名义指挥绥东中央军各部队。但此消息不必交中央社及其他记者,西安市各报亦不必发表为妥。

当张学良、杨虎城获悉《大公报》将发表剥夺他们兵权的密嘱时,即举行紧急密商,决定12日晨对蒋实行“兵谏”。

1936年12月12日晨,张学良的部队在临潼捉蒋的同时,杨虎城的十七路军也在西安行动。住在西京招待所的南京国民政府的军政大员均为杨虎城部拘禁,陕西省政府主席邵力子也被软禁。这封密嘱即是当时在邵力子办公室查获的。

(摘编自《军事史林》2004.7/曾道红/文)

“文革”后期的“批黑画”运动

“文化大革命”进行到70年代,在百业萧条时,中国的外交事业却异乎寻常地出现了令人兴奋的成就。随着外交工作的展开,访问中国的外国人不断增加,国内各大涉外宾馆也相继建成和投入使用。到了1972年,周恩来指示,集中一些著名的中国画画家,让他们创作一些非政治题材的作品用以装饰宾馆(所以又称为“宾馆画”),也可以作为外贸出口换取外汇。

1974年,周恩来的处境变得日益艰难,“批林批孔”运动的矛头指向了他。“四人帮”为攻击和诬陷他,挖空心思组织了针对“黑画”(中国画)的一场批判运动,并在人民大会堂进行“黑画展览”。随后,各地也纷纷仿效。

黄永玉的一幅猫头鹰,只因为是一只眼睁一只眼闭,就被诬为对社会主义不满。许麟庐的一幅国画,画面上有一颗白菜、三个柿子,竟被指责为用谐音“三世清白”来为自己的“反动家庭”翻案。又有一幅国画,画着伏在石头上的鸡,竟被指责是以“危机四伏”来攻击社会主义大好形势。还有一张不知谁画的风景画,画上有一座五孔桥,桥上有七八个行人,好,这就是“攻击五七干校”。宗其香的一幅《三只虎》,只因为画面上有三只“虎虎有生气”的老虎,被人说成是暗指林彪,是为林彪鸣不平,企图翻案等等,这还了得?此外,还有李苦禅的《荷花图》、南京艺术学院陈大羽的《迎春》等。

批判“黑画”时,参观者络绎不绝,其中许多人是抱着欣赏的态度去的,甚至有的“黑画”居然一眨眼就不见了。很多观众还对着“黑画”临摹,组织者来了就停手,一离开就又忙着勾勒。有的临摹者还根据线索找到画家,成了他们的学生和助手,这大概是组织者想不到的。

1975年夏,江青因《红都女皇》的事件栽了跟头,“四人帮”也被毛泽东含蓄地批评,这时邓小平重新出山。毛泽东一言九鼎:“国画,大泼墨嘛,怎么能不黑呢?”于是,对“黑画”的大批判也就戛然而止。

然而,戴着黑帽子的“黑画”画家还没有轮到平反,一场突如其来的“评《水浒》”运动又兴风作浪起来。“黑画”的真正平反,那是“文革”结束后的事了。

(摘编自《文史精华》2004.6/散木/文)

猜你喜欢

李先念特鲁多白求恩
纪念白求恩
王俊秀:村民们心中的“白求恩”
留胡子
白求恩给聂荣臻的最后一封信
快扶我起来
特鲁多:被政务“耽误”的网红
图说李先念
白求恩在中国的最后时刻
忆抗日战争时期的李先念
李先念、王震、邓颖超遗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