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正在毁灭我们的文化?
2004-04-29十里河
十里河
据了解,中国将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在中学建立英语考级制度,目前,新的英语教材和英语考试等级标准已在酝酿中,今年暑假针对教师的培训也已启动。此次设立的英语等级标准最高为九级,要求掌握5000个英语词汇,是现在高中毕业生词汇标准的两倍多。高中生在毕业时英语要求达到七级,高考要求达到八级,掌握3500个词汇。高中毕业有必要掌握3500个词汇吗?
相比之下,20世纪80年代以前出生的人还算是幸运的,现在的孩子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在还没有掌握多少汉语母语的时候就要学英语了,而这英语的学习将会一直贯穿他的整个学习生涯,甚至英语的影响会持续到他未来的工作、升迁乃至一辈子的生活。从小学生到研究生,只有英语是始终必考科目;毕业后参加工作、晋职、升职、应聘都离不开英语,如果英语不好,其他的业务再好,也难以出人头地。
英语在侵略我们的文化
街头随处可见的中英文招牌、名片上的中英文印刷、生意火爆的各种英语培训学校、人们口里时不时蹦出的英语单词……在“国际化”、“与国际接轨”的口号和招牌下,我国的语言和文化正在受着来自英语的严重侵略。
一些小学生不知道大禹治水的典故,却知道美国某总统的父亲砍樱桃树的故事;不知道中国的《九章算术》,却知道文艺复兴;不会写出一篇通顺的记叙文,却能用英文写信……
“所有这些对我们母语的忽视和对数千年文化认知的缺少,都是因为对英语的过度学习进而西方文化的过度入侵造成的。”某高中的申老师告诉记者,“我也曾经告诉过学生,在联合国,同样内容的文件,中文的最薄。也就是说中文博大精深,它能以最少的词汇包涵最广博的意义。但是,这种骄傲只是一瞬间的,下一节的英语课就会让学生把我的话忘得一干二净。 ”
种种迹象表明,英语正在统一世界,连互联网上也打出“打倒英语帝国主义”的口号!自认为法语是世界上最动听的语言的高傲的法国人也无可奈何!以英语为母语和官方语言的国家也就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十多个国家,但基本上所有国家都以英语为第一外语。而像中国、日本等国在英语教育上消耗的资源和金钱更是不可计数!
为什么说的人口最多的汉语,自认为最好听的最适合求爱用的法语、发动了两次世界大战的德语、覆盖几大洲的有石油做后盾的阿拉伯语、制造业最厉害的日语、横跨欧亚的俄语等没有成为世界通用语?难道是上帝偏了心?难道上帝讲的也是英语?
英语在耗费我们的时间
学英语是需要语言环境的,没有语言环境,人们只能靠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枯燥的重复记忆,即使这样,取得的效果也并不好。
“我上自习从来不看别的,几乎就是在看英语。”刚从北师大经济系毕业的研究生小钟感慨万分,“可是我的听说能力还是不尽如人意。”
提起英语,一朋友十分感慨地说:“我那可怜的表姐,她考研究生,四次都是因为英语没有达到国家的标准分,而没有考上。每次她的总分都超过很多,专业课更考到90分以上。虽然她第五次终于考上了,但事后一说起这件事情她就愤愤不平,这五年时间里她几乎用了80%的时间来攻克英语,如果她把这些时间拿出来研究专业知识,她认为将会获得更大的收获。”
也难怪这些孩子,你想如果能讲一口流利的英文,他们的人生转瞬就可以改变:自信、高薪、出国,纽约、伦敦、东京四处出差,国际自由族就这样炼成了!
中国人民大学国民经济管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顾海兵对人们学习英语的时间做了成本分析,他说,对绝大多数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的人而言,在目前学科细分化环境下,是不可能也不必要精通或专长数门学科的。在假定各个基本学科同样的学习成本(时间)条件下,一个人用于外语课的时间多一些,必然会使用于其他学科的时间减少,如果外语的学习成本高于其他学科,则其他学科的学习时间必然会受到严重挤压。结果是不可能既精通外语又精通其他课程。如此,违反了经济学的分工原理,必然降低学习效率及今后的专业劳动生产率。
英语成了衡量人才的尺子
当前,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单位,人们已经习惯于“唯英语论”,人们自己把自己逼进了一个死胡同,很少有人理智地判断,英语是人才的惟一标准吗?人人都要成为外交家吗?
“以前在学校,学中文,而且是学古代汉语,学校对英语的要求居然比中文还高。”说到英语,乔先生不禁甩出一句国骂,“我是真的热爱这一门功课,其他的同学大多都是调剂过来的,根本就对中文没兴趣,可人家在英语学习上的热情要比我高很多,结果专业课成绩很好的我只好和所有的奖学金无缘。有时我想,这到底是研究中文还是英文啊?”
顾海兵说,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各有个性,人才之所以是人才,更在于其个性十足。人才是没有标准的,所谓不拘一格降人才就是这个道理。可是,目前的中国现实却普遍认为,不会讲英语是二流人才,不会写英语是三流人才,不懂英语就不是人才,而既不懂英语又不懂电脑则几乎就是蠢才!看一看作为人才标志的职称,其评定标准强制性规定:申报中高级职称必须通过外语、电脑考试。再看一看我们的学校教育,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直到硕士生、博士生阶段长达二十年的学习中,惟一必修的课程就是英语,惟一必考的课程也是英语,英语已经成为所有课程中的明珠!这样的人才标准实质是对人才的否定、扼杀。
给英语正确的位置和正确的学习方法
顾海兵认为,英语学习特别是英语口语学习与其在校园里纸上谈兵,还不如实战练兵。据了解,很多人学了几年英语后其口语水平远低于一个在长城脚下从事经营,经常与外国游客打交道的可能只有初中文化的个体商人。
一些早期到国外勤工俭学的留学生,他们出国之前的外语水平要么等于零,要么不会超过今日之高中生,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后来外语水平的迅速提高。在一个外语环境较浓的社会中,学好外语并非难事,而将其局限于校园学习,并强制学习,其效果可能正好相反。
可惜的是,一方面,在校园里强制学习外语,另一方面,在社会中却几乎无外语环境,比如至今没有真正的英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实为中国式英语电台,且常有中文、音乐,极少纯正原味英语;而国外电台收听困难)。
研究表明,学习语言,年龄越大,学习成本越高,且学习的收益越低。学习外语,特别是学习口语,如果不在中学阶段解决,还要放到大学甚至硕士生、博士生阶段解决,是得不偿失的。
目前的大学英语在语法、口语上并未超过高中阶段,大学英语仅仅是高中英语的重复,而研究生英语又是大学英语的重复。英语学习仅仅是为了通过考试,英语学习不再是学习语言,而是技术学习。结果,真正需要学的专业外语反而用时很少,如此,完全背离了外语的工具性质,使专业人才不专。
据调查,95%以上的中国大学生在其一辈子工作中,实际上是不需要英语口语的,甚至连英语文字材料都不需要阅读。中国只能也只需要极少数学贯中西的大师,更多的人只需要借助专业外语工作者的二手材料进行工作。
汉语,我只有对你哭!
包括我在内的中国人,在一块巨大而时髦的“与国际接轨”的招牌下,对于许多其实极为关切到本民族文化生存前景的严重问题,失去了应有的警觉而习惯于麻木。当然,也有可能“大家都知道,但大家都不说”,在“说与不说”上,保持了世故的沉默。我们这个民族吃尽了自闭的苦头,我当然不否认,今天我们还必须学习西方科技知识、掌握其语言、了解其文化有重要意义。但是,自上世纪初一批秉有良好旧学传统的有志之士冲出国门、掉头西顾至今的百年间,不觉中我们已经由对西方科技、文化的崇仰,沦为畸形的语言崇拜,具体地说,便是对英语的崇拜。而我更认为,我们对英语所产生的这种极端化崇拜,便是这样的问题之一。
随处张贴的花花绿绿的考研英语培训班广告,已是当下大学校园风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某些校园里,其情形简直可以直比“文革”期间张贴满墙的大字报。因为,英语对于考研者来说,具有一票否决的作用,它早已成为考研游戏的前提。而且,随着竞争者日众,它的难度也不断水涨船高。具体地说,一个报考中国现当代文学甚至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的考生,如果英语不达所谓“国线”的话,即便专业再优异也是白搭。相反,专业平庸、英语成绩突出的考生,却往往成了录取的亮点。这种游戏规则给人这样一种错觉:似乎关于中国文学、历史、哲学等领域的研究,都仰赖于西方的汉学,因而英语是应当掌握的首要工具。就此,我常常作这样的设想:如果哪一天中国本土文学、历史、哲学,特别是古代文学、古代历史、传统哲学的研究,真正有赖于外文资料的话,那真是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奇观。
然而,我们对英语的态度又是矛盾的。我们真的重视英语吗?我想作为校领导当然知道,一个研究空间物理的博士生与一个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博士生哪一个更需要英语。理性,往往在决定一个政策时那脑袋一拍的瞬间消失殆尽。对这种细致而不可理喻的划线录取方式惟一的解释便是,英语几乎是当年博士生录取的惟一杠杆。而这又陷入了另一个悖论之中,作为博士研究生,专业的位置在哪里?另外,我不知道是否有专业人士,对我国的硕士和某些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入学英语考试题产生过质疑。我真的很怀疑,卷面上那些卖弄似的找出一些连老外们也几乎早已不计较的语法问题和针对四五篇断章取义的短文,设计一些谜语般的选择题等这些考试方式,是否就是对培养专业研究者英语水准的一个合理测度。华中师范大学英语系一位曾在美国做访问学者一年的副教授,在湖北省2001年度博士生入学英语考试中才取得了57分的成绩。我们可以想见,那该是一份怎样坚决要把人考“倒”的英语试卷。对于在读的硕士生和博士生来说,扪心自问,我们又有多少人因专业的需要真正使用过英语?而更多的是:作为敲门砖,门被敲开甚至“砸开”之后,“砖”便被弃置不顾。
汉语,我只有对你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