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母婴的平安歌
2004-04-26梁义云韦爱敬
梁义云 韦爱敬
龙胜各族自治县第一期“母婴安全工程”历时五年。
2004年2月3日,妇保院向县妇儿工委报告:与工程实施前的1998年相比,2003年,全县住院分娩率从36.89%提高到72.23%,婴儿死亡率从43.48‰下降到21.41‰,孕产妇死亡基本上得到控制……
该县妇儿工委主任侯秋英听着记着,握笔的手微微抖着,眼里噙着泪。这位龙胜“母婴安全工程”的发起者组织者之一的副县长,内心感慨万千:那是怎样的“工程”啊?那是把挽歌改谱成悦耳动人的平安歌的历史过程啊!
小安娩的啼哭
龙胜各族自治县是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2538平方公里的面积,84%是山地;16.6万人口中,76%是苗、瑶、侗、壮等少数民族。
1998年下半年,在实施“两纲”(《中国妇女发展纲要》、《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中,龙胜县被列为广西两纲监测试点县。11月—12月,龙胜县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开展了全县性的妇女生殖保健的专题调查。
屋边梯田十八弯,这头倒水那头干;
有命生仔吃鸡蛋,无命生仔见阎王。
这首山歌在山区妇女中不知流传了多少代,调查人员走到哪里,几乎都能听到。
伟江乡:苗族妇女石甲叶(化名),害羞又信命,怀孕不去检查,妇保人员主动上门为她服务,也不让检查,宁可让家人在医生的“登记本”上签字:不愿检查,出事答应不找妇保人员的责任。1998年伟江乡住院分娩率为5%。
马堤乡:产妇杨苦妹(化名),怀个巨胎,临产无钱去医院,在家疼了两天两夜未能生下。家人发现危险,才把她抬到乡卫生院,已无胎音。急送县医院,胎死腹中多时。产妇得救后,知道自己无钱,害怕了,在手术第二天偷偷拔掉导尿管、输液管跑回家结果引起全身性感染休克……
乐江乡:侗族妇女石朋凰(化名),有一个女儿,又怀上二胎,去“看花”,说是“龙胎”,满心欢喜。临产在家熬了3天3夜,终因横位,难产死亡,葬身于“道师”的“五雷火”中。如今,“女儿见爹不见娘,丈夫见屋不见双”……
平等乡:产妇粟玉芳(化名),在家分娩,母亲接生,产后大出血,母亲急忙撕扯棉被,将大把大把的棉絮塞进产妇阴道,血未能就此堵住,产妇死不瞑目。
……
龙胜各族自治县人民政府于1999年3月5日宣布启动母婴安全工程!
可就在这月的最后一天,伟江乡中垌村的茶山脚下,又添一座令人心碎的长坟(青年不正常死亡者坟是长的、无碑)——一个22岁的产妇女生下女儿两小时后死于家中……
有人在坟前唱起哀怨的山歌:
抬头望天天又高,低头望草草平腰;
路边草死为霜水,娘死因为生儿娇。
龙胜妇儿工委赶去调查。妇儿工委主任抱着那个未吃过一口母奶的女婴对大家说:“这个孩子就叫银安娩吧。我们一定要尽最大努力实施好母婴安全工程,一定要让母亲平安分娩。”
从家到医院的路不再遥远
龙胜为什么年年有产妇死亡?高的年份死7个!婴儿死亡也那么多,1998年死亡62个,当年出生的4对双胞胎,只活下1个婴儿,而且全是在农村。怎样才能降低这两个死亡?龙胜县妇儿工委分析研究的结果是:因为山区农村医药困难,通迅困难,交通困难,所以在家分娩一旦出现异常,就很难抢救,认为只有住院分娩才是减少死亡最根本的办法。
于是,龙胜母婴安全工程就紧紧盯住提高住院分娩率这个目标,围绕降低母婴死亡率这个核心,全面开展了有效的工作。
一讲到医院分娩,高山孕产妇都会摇头。是的,太遥远了——到医院,要翻过一座经济贫困大山,要跨过一条观念落后大河。“母婴安全工程”就是要帮助她们过山过河,到达平安的彼岸。
从1999年3月至2000年9月,龙胜县实行贫困母亲住院分娩救助。
1999年3月,龙胜县政府下文批准妇儿工委设立“贫困母亲住院分娩救助基金”,向社会广泛宣传募捐,此项工程一个分娩两条人命,受到各界的热切关注。仅1999年“三八”晚会上,龙胜县各界就向“基金”捐助了1.7万元,县委书记郑云涛、县长石东龙最先上台捐款。上级卫生、妇联、宣传等部门均以不同方式给予了大力支持。此处要特别提及桂林白云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长胡泽刚,2000年元月,他向龙胜捐献8000元,他是全区第一个向母婴安全工程捐款的民营企业主。
2000年10月起,龙胜县实行农村妇女住院分娩补贴。
2000年10月,在柳英婕等几位妇女干部的倡议下,龙胜县成立了母婴保护协会(据了解,这是全国唯一的)。当月,协会就争取到香港何鸿章信托基金会的109万元捐款,用此款设立了“龙胜何东母婴基金”,将此款一并用于妇女住院分娩。有了此项资金龙胜加大了补贴力度,把补贴面放宽到全部农村及城镇贫困孕产妇,每位住院分娩的农村产妇可获得100—500元不等的补贴。
实行救助和补贴,不但直接让受补贴者受益,而且更广泛地作了宣传、教育、动员,使得2000年和2001年的住院分娩率每年递增长10个百分点。
——龙胜村寨张贴了4万份“住院分娩”宣传画。
山里人出门就爬山,即使走平路了,脚步还是抬得高高的。陈旧的不科学的生死观念在龙胜山区一辈一辈地传下来,人们像爬山一样习惯了在家分娩。
老母亲说:“女人生孩子不能让别人知道,人多知道就难生,多一个人知道就多挨一个时辰。”
丈夫们说:“我们都是在家出生的,我没事呀,我妈也没事呀。”
孕产妇们虔诚地听天由命。
龙胜母婴安全工程实施的头三年,一直坚持宣传教育动员先行。妇儿工委广发“呼吁书”,录制播放专题片,编印小册子,大会小会宣传。2000年,在该县“两纲”联系扶助单位——自治区宣传部的指导下,漓江出版社、广西日报社各为该县设计印制捐赠了2万份“住院分娩”宣传画(专为“母婴安全工程”捐制宣传画在全国尚属首家)。至此,母婴安全工程宣传可谓铺天盖地,在龙胜山区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到处传唱着一首山歌:
上山砍柴要用刀,下河抓鱼用网捞;
若是生仔去医院,母子平安第一条。
——“小东路”引发交通观念革命。
2000年10月28日,乐江乡侗族妇女粟一山(化名)夫妇乘班车去县城,预产期到了,她要住院分娩。不想车到半路,她已破水要临产了。司机和乘务员很客气地请她下车。夫妇俩不求半句,满车乘客(均当地人)也无人说一句话,看着临产的女人被扶下车去。全体在场的人(包括当事人)心照不宣:应该下车的,人家车主是做生意的,老习惯认为“见生”会“背时”,不能影响别人发财。
后来这个孕妇在路边躺下,丈夫去乡卫生院求救,县妇保院派车派业务最强的医生,赶来把母子接到卫生院抢救。产妇臀位生产,婴儿出生后轻度窒息。如果不是医生及时抢救,后果不堪设想。为了纪念母亲生养儿子的艰难,这对夫妇给半路出生的儿子取名“吴东路”。
“东路事件”向人们发出警示:如果不改变交通方面的旧观念,谁还敢去医院分娩?龙胜妇儿工委立即补上这一课,号召社会各界破除“见死不见生”的旧观念(认为出门遇见死人就发财,遇见生孩子就倒霉),热心帮助孕产妇。
龙胜汽远公司专门召开司机大会,专请妇联领导去作“保护母婴,司机有责”的专题宣讲。从那以后,龙胜的班车上出现了“母婴座位”,龙胜再没有发生拒载孕产妇的事情。司机们已经把为孕产妇服务视为社会公德而自觉遵守。
2002年7月9日,伟江乡石鼓坳上又一个“小东路”呱呱落地。但是这个“肖东路”母子再没有像“吴东路”母子那样的遭遇了。肖金梅在伟江卫生院待产两天未生,院长觉得不踏实,决定让她转上县医院生产。无车,院长向乡派出所电话求援,所长二话没说,自己开车接产妇就跑。谁知开出10分钟,吉普车坏了。正急着修车,后面一辆班车开来,司机姚文达见状二话没说,开门上车,车上乘客立即让座又开走10来分钟上到石鼓坳,产妇说肚子痛想解手。姚司机把车停下,在一边等着。随车护送的妇保医生在树下帮产妇作检查,发现婴儿已露头,当机立断:就地接生!女人们在车上拿下从卫生院带来的两床毯子,一床铺地上让产妇躺下,一床拉起作围幔,临时“产房”就有了。打一针,宫缩,一男婴顺利降生。孩子一声清脆啼声,让山坳上所有的人都绽放笑脸。医生说没事了,回伟江卫生院。
这时对面也开上一部班车,姚司机和刘新向司机交接了几句,便轻松地往县城跑去。这里刘司机让产妇一行上车坐好后,才缓缓开往伟江……
“母婴安全工程”从多条渠道先后共添置了4台救护车,更直接为住院分娩妇女提供了交通服务。
产房四季如春
实施母婴安全工程,卫生医疗保健绐终站在最前沿,全国自上而下给了龙胜很大支持。“卫六项目”、“爱婴医院”、“降消项目”、“母亲安全工程试点县”、“担架行动”等等,注入了大量资金,建产科,添设备,培训妇保人员。龙胜妇女生殖保健条件比五年前有了一个量的飞跃、质的飞跃。
为了照顾山区少数民族群众的心理感受和住院方便,龙胜推出了一套“温馨服务”:过去门上“几号病房”的牌子不见了,换上“母婴室”牌子;过去床上的白铺盖不见了,换上了花色被子床单枕头;个个卫生院有产科,有产科的地方就有“产妇食堂”,免费供你使用;全县实行免费待产,鼓励高山产妇提前下山待产;有一个在县城亲戚家待产1个月,有的干脆住到妇保医生家待产……从医院到个人家庭,处处可见待孕产妇如亲人。
里排壮寨第一块功德碑
泗水乡里排壮寨是龙胜县妇儿工委的综合示范点。人们走进壮寨,首先会看到一块花岗石材刻写的功德碑,碑文如下:
香港何鸿章信托基金会捐巨资设立何东母婴基金,为推动龙胜母婴保健事业发展、保护山区少数民族母亲婴儿奉献无比爱心。此举功著大山,德惠世代。特刻碑明示,千秋颂扬。
龙胜各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立
侯秋英说,这只是第一块碑,这里将来会成为“碑林”。香港万家麟先生、澳大利亚政府项目、卫六项目等等,以后凡是为我县妇女儿童发展作了奉献的,我们都会刻碑铭记,让我们的后代记住他们,了解这段发展史……
笔者问候:现在有没有唱平安的山歌呢?
侯答,听金坑瑶嫂唱过:
鸡仔会唱靠谷米,鸭仔会游靠水塘;
全靠如今社会好,娘平安来仔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