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商品贸易与价格

2004-04-21余大雄

中国经济信息 2004年8期
关键词:价格价值

编者按:当我们进入21世纪时,知识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重要特征,以知识 创 新模式,创新特征,创新能力,创新合作,创新主体和创新成果正转化为主要内容的知识创 新观。

驾驭市场经济,积淀、研究、凝炼、发展有关经济运行、价值规律尤为重要。为探求知 识经济,深化与升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真正内涵,浙江大学余大雄老师从几十年的教学、实 践,结合自身深入的市场运作,写出了多篇关于“经济·客观·价值·规律”的学术论文, 并在本刊连续发表文中充分体现了视角的多样性,主论的新颖性,观念的前瞻性和市场的指 导性,值得一读。

贸易活动的最基本单元是商品交换,马克思的“资本论”就从分析商品开始。这里我们 对马克思和他的理论应该有一个客观的认识,近几年来我国内地,特别是在高校中对马克思 和他的理论有两种对立的看法,一种仍将马克思的所有论述作为经典来引证,而不顾客观事 实的发展。另一种则跟在两西方主流经济学说后面,全面否定,并以批判者的姿态而洋洋得 意。其实这两种看法,都有失偏颇。

本人认为,尽管有史实记载马克思后来的生活历程是一场悲剧。但是他在两个方面作出 卓越和杰出的贡献,就是在100多年后的今天,仍很少有人可以与之相比。

其一,马克思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试图从客观内在本质来揭示人类经济、政治活动规律 的人。尽管由于当时历史文化条件和他本人生活条件的限制,这个工作事实上并没有完全完 成,但他留下了大量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宝贵的资料。而被马克思斥之为庸俗经 济学的西方主流经济理论,不管是整合成微观经济论,宏观经济论,还是混合经济论,本质 上都是外观经济论。我们仔细阅读这些主流经济理论,其中的确也不乏一些真知灼见,也是 人类文明思想的宝贵财富,但是从总体来看,西方主流经济理论,一直没有真正把握经济活 动的内在客观规律,西方主流经济理论充满了大量的假设,假设是推导科学的工具,假设本 身不能直接构成科学。

其二,马克思支持鼓励和指导巴黎公社和工人,劳动阶级的各种维权运动,表现的高度 人类文明精神,有力地推动了近代人权文明的普及和发展。尽管以马克思的知识,他知道巴 黎公社最后不可能成功,但他还是给予热情支持,他主张为社会生存创造基础财富的工人和 劳动阶级有权自主地争取自己的权利,有权和其他社会阶层一样在发展中因无知犯错误。

但是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有严重缺陷,不但历来有很多人指出,就是恩格斯在“资本论 ”第三卷增补中也提到“有的地方还不完全”并专门做了一些基础性和限制性的说明。

100多年后的现代社会,已经有足够的社会文化基础,可以完整地完成马克思没有完成 工作。

商品的本质是什么?一些客观事物所以可以成为商品,其中凝结着劳动和劳动成果不一 定是普遍的本质。比如自然环境,一般并不由人类劳动创造,在某种情况下也可以成为商品 。事实上,构成商品的本质有三个基本条件,第一,它必须是某个人或某个人的团体的所有 物,那怕是暂时地所有。因此发展商品活动,首先要界定和建立正当地拥有物品的规则;第 二,这个所有物对所有者来说是剩余价值品,对他自己不构成直接必须的需要,而可以渡让 换取自己更为需要的物品。第三,这个所有物对交换的对方来说是预期价值品,存在对方希 望实现的某种价值。

这样一个商品交换者同时具备双重身份,他既是商品的提供者,又是对方商品的接受者 ,汉语“价值”这个词就体现了这种双重身份出发的考虑,“价”就是指“代价”,“值” 就是指可以实现的效用,两者综合考虑,最后得出的判断结果;所谓“价值”就是一个付出 的代价和得到的效用的两维函数。

人类一开始商品交换活动,事实上就打开了财富增值的大门。比如一个生产粮食的劳动 者,花4个月时间收成1000公斤粮食,但他自己一年只需食用500公斤,剩下的500公斤在这 一年对他来说就是剩余价值品。如果在他周围又有五个一年都只需化1/6时间生产出满足自 己需求的缝衣匠、建屋匠、菜农、养鸡人、捕渔人等劳动者,他们都满足自己需求的劳动化 费时间作为价值的计量基准,选择粮食作为统一的价值表达载体,并另外创造了一个“元” 的货币符号作为交换的计量单位。如果这6个人的小社会某一年不进行商品交换,只为自己 生产和消费,就只能创造和实现500元×6=3000元的价值品,而如果进行充分的生产和交换 ,即每个人都得到等量的6种产品享受,则就有可能创造和实现最高3000×6=18000元的价值 品。这相差的15000元就是可能剩余价值空间。6个劳动者完全不进行商品交换,这些价值就 完全消散,而进行充分合理的交换,这些剩余价值就会被充分利用,大大改善劳动者的生活 质量和财富增值。

所以商品交换活动就是把各人所拥有的剩余价值,转化为有效价值,商品交换的本质是 剩余价值的交换。商品交换活动得以进行的前提就是要发现和认识所有者的所有物品中的剩 余价值和所有者对期望价值品的预期价值。

上述这种充分合理的交换,可以视为一种“均衡交换”,基准一致,各人付出的代价和 所得没有发生偏差。按付出的劳动代价获得收益。即按劳取酬的原则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正 确的出发点。也是人类经济活动中文明原则的基石,但是正如恩格斯在“资本论”增补中所 指出,随着商人的出现,随着分工和专业化,产业化的发展,这个原则的实现变得十分复杂 和困难。

我们可以看到商品交换可以充分利用劳动者的剩余价值,因此会进一步促进劳动的分工 和专业化。劳动者如果专业化从事某种产品的生产、由于熟练,由于各种劳动条件的积累和 完善,可以有效地提高生产效率。

在汉语语义中“贸易”字来耗于曾作为货币物的名称组合,表示价值物品的含义,“易 ”就是交换的意思,“贸易”就是价值物品的交换。这种交换的前提是先明白了解价值物品 中包含价值的性质和价值的含量。由于客观现实中劳动者作为商品提供者,对自己价值品的 成本比较清楚,而且为了提高支付能力,还有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的动机,并有降低估价方 法进行判断,所以有高估的可能和趋势。这样对双方的剩余价值和预期价值比较充分了解的 一方,就可能将对方的剩余价值更多地转化为自己的实现价值。如果双方都不很了解对方的 预期价值,就为中介贸易商留下了可利用的剩余价值空间。中介贸易商是专业觅找,发现和 利用剩余价值的劳动者,由于他们得到的是别人不了解,而且可能放弃的剩余价值。因此一 旦中介成功,他们花费较少的劳动,就可以得到较多的收益。形成较强的支付能力和资本实 力。他们的劳动可以有效避免和减少人类劳动过程中的社会剩余价值消散,但是,由于生产 者价值判断知识上的滞后,社会财富过于集中在他们身上,不加以充分利用,也又会变成剩 余价值,而发生消散和浪费。

客观现实中一个人的生活实际需求可以选择和流通的商品更是成千上万种,任何人都不 可能完全了解商品的成本和所有人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的各种需求。因此每个商品交换者事先 往往很难确切了解自己的剩余价值,最高可以转化为多少交换价值,最高可以换回多少自己 需要的预期价值品。如果先努力去了解,就要化一定代价。而且了解的结果又随时会发生变 化,这时如果同时遇到有两个以上的交换对象或两个以上的替代交换品。无疑会尽可能选择 代价较少,对自己效用较高的对象进行交换。这样很多人都把自己的剩余价值品和各自的预 期需求,放在一个公共场合进行自由选择,交换,这个场合就是市场。

市场的作用就是创造这样一个环境,可以培育和充分发挥独立经济活动主体独立进行价 值判断的能力,充分发现和利用各种新的剩余价值,经济比较,以最小的代价使自己的剩余 价值得到最高限度的利用,成功的市场化交易往往能得到双赢,多赢的结果,同时对各种潜 在价值品不断进行发掘和利用,又能不断地创造出新的需求和消费。在市场中如果不对经济 行为主体的进入和活动范围进行限制,类似中介贸易商获得的超额收益往往是奖励性质的, 一旦被有关各方发现,很快就会被拉平。

因此从理论上来看,充分自由的市场活动平台,只要经济活动主体处于稳定的正常健康 活动状态,就必然会导致趋向“均衡交换”、趋向“均衡价格”,趋向资源的合理配置。但 是客观现实中却往往并不如此。

在自发运行的市场活动中,在人类社会的工业化进程中,乃至现在,经济活动仍在发生 周期性波动,甚至危机,以及各种所谓市场失灵的现象,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我们从客观的价值原理角度去看,就会发现市场运行的导向工具是价格,价格虽然是某 些人的价值判断结论,但会发生偏差,因此很多情况下价格并不真正代表了真实的价值,错 误的价格信号必然导致市场运行进入岐途。从宏观上来看,社会经济运行进入岐途的根本原 因在于“价格失衡”。

至今仍有很多经济学研究者,没有清楚地理解价值和价格的区别,常常将它们混为一谈 ,其实价值是一个独立个体思想中内在的判断结论,可能会按不同的情况,不同的基准尺度 来作出,但是价格却是明确按某种固定的基准尺度,比如某种货币,来表达的价值结论,是 外在的与别人的价值判断进行沟通和交换的工具,所以在商品活动中,价格是两个以上的人 对同一价值物品,按同一基准尺度得出的价值共识,价格只有在完成交易时才是真实有铲。 标价、报价、竞价都是价格预期。

价格的形成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主要因素大致有七种。

第一是成本。商品所有者对自己所有物的第一个价值认识,往往来自成本或代价,接受 了解该商品的成本时,也会对其价值认识作出修正。

第二是预期目标。商品如果被发现有较高的预期效用(包括满足爱好、文化习惯和心理 因素产生的需求),无疑它的价值评估就会大大提高,反之评估就会较低。

第三是支付能力。商品交换是一种交换,一定要有付出才能得到,因此一定要在对方有 支付能力的情况下才能成效,对方有较高支付能力时,按边际效用原理,他的支付能力的价 值会降低,容易给出较高的成交价。而支付能力较低时,他持有的支付能力的价值就会显得 很重要,不但出价较低而且不容易成交。在现代社会,支付能力还与货币流通量和信用流通 量有关。

第四是商品的供应量。在市场化交易的情况下,同一种商品和它的替代品存在充足和竞 争性供应时,为了争取成交、供应方会不断降低标价,直至出清。相反,供应量较少,需求 方较多时,需求方会不断抬高竞价,直至获得该商品。

第五是商品的需求量。在市场化条件下,作为供应量的对应因素,需求量较大时,即为 商品创造了大量的价值实现机会,因此可以保持较高的价格,反之就有被压低价格的趋势。

第六是渡让紧迫性。有些商品保持期有限制,如鲜活商品必须在一定时间内实现它的价 值,否则价值就会大打折扣。有些人在某些情况下,对某些商品有紧急的需求,在一定时限 内获得就可保证其重大的利益,这种情况下就会出现远远低于成本或高山支付出能力的成交 价格,即:出让方越急,价格越低。受让方越急,价格越高,大家不急,成交就难。

第七是权力干涉。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受一定规则支配,商品交换活动也一定 会受到一定的政治权力干涉,为了某种政治目的或部分人的利益,也可能因为一些历史文化 的原则,一些商品的价格可以人为操纵脱离市场化运行。

这些因素在实际的市场活动中都是随时可能发生变化的参数,成本会因生产效率的提高 而降低,预期目标会因为处境的改变,甚至舆论导向影响而改变。支付能力不但自然随价格 波动变化,也会因获得信用或援助发生变化。供求量、紧迫性、干涉性都会随一些条件变化 而变化。因此任一商品价格的形成,都可能以其中某一因素为主,也可能由各种因素综合决 定,完全由当时场景条件下的当事人承受或感觉到的影响程度瞬间决定。但是一个理性的商 品交易者,特别是专业贸易商肯定会另化代价,充分了解有关因素的趋势,综合权衡后作出 最有利于自己的价格决定。

正是因为各种因素的波动性和定价者价值认识的差异性和局限性,商品实际成交的价格 与其内在的价值往往会有差别,甚至很大的差别。这种差别也导致产生大量的商机。很多人 都会有花了一定代价购入的商品,回家发现并没有多大用处,而有时很便宜购入的东西却有 很大的用处的经历,这就是价格偏差“价格偏差”会导致“利益转移”。

我们再来看前述中介贸易商参与粮农和建屋匠的交易例子。粮农支付1500公斤粮食向中 介商交换一间房屋和建屋近支付三间屋交换900公斤粮食,粮农和建屋匠是按最高劳动效率 的成果基准计价作出支付,而按落后的劳动效率基准计价获得交换品,这种支付和购买的期 望基准失衡,造成付出品价格与获得品价格的不平衡,我们可以称为“价格失衡”,在用货 币作为价值计量载体,支付和购买过程完全分割的情况下,十分容易形成,但在充分市场化 运行情况下,一旦粮农知道,建屋匠只要300公斤粮价就可给建一间屋时,就会直接去找建 屋匠,同样,建屋匠了解了粮农的预期目标时,也会直接去找粮农,双方充分了解对方的成 本和预期目标后,就会协商采用均衡的500公斤粮价换一间屋子的均衡价格成交。但是很多 情况下,特别是劳动者文化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往往会长时期维持这种价格失衡,这样虽然 社会总体上是实现了最高效率的劳动产出,但是中介商通过剩余价值转移,获得超额收益。 他再把这些超额收益作为资本,争取获得更大的收益,投入循环,驱动劳动者扩大生产,但 是劳动者并没有因此获得相应的支付能力的增长,从而导致社会总需求的萎缩,以至有一天 资本家们发现,他们驱动劳动者创造的大量劳动产品,找不到消费对象,而变成剩余价值品 ,面临价值消散的危险。甚至面临破产,这时也使社会拖入经济波动、危机的混乱局面。

在社会工业化的初期“价格失衡”有利于财富的集中,有利于资本的积累和形成,也有 利于专业化的发展,但是自发的专业化和产业化,虽然可以极大地提高劳动产出的效率,却 会导致受益主体人群缩小的局面,也会进一步导致和保持“价格失衡”,导致财富向少数人 集中的过程。

我们仔细观察市场运行可以发现,人类的商品活动中发生“价格偏差”、“价格失衡” ,原因在于人与人之间状态的差别,正是由于这种差别存在,人类的商品活动才可以创造丰 富多彩的画面,我们不能也不应去彻底消灭这些“差别”、“偏差”、“失衡”,但是也不 能允许这种“失衡”过分发展危及社会的正常运行。

市场经济是人类发明了商品交换之后的必然产物,它是人类经济活动的工具,盲目崇拜 市场经济万能论是一种幼稚的想法,把政府跟市场对立起来更是一种错误的看法,政府的文 明进程是克服官僚主义,不断完善为一个公共政府,政府也是市场经济活动中的一个角色, 而市场经济在发展实践中也需不断完善。改革开放前的贫穷,并不是因为计划、命令和没有 效率,本人的经历和了解可以证明当时一些一心为公,鞠躬尽粹的共产主义信徒,在一定的 安排下,以极高的效率为社会创造了大量财富。贫穷的真正原因是当时放弃利用商品交换, 放弃了大量客观存在,可以利用的剩余价值,让那些剩余价值白白地消散了。

因此现代社会为保持社会经济的均衡发展,应当监视和限制“价格失衡”使之较低范围 ,使付出劳动的劳动者都能获得相应的支付能力来安排自己的生活,保持生产供应和消费需 求的均衡增长。

在专业化和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应构建一种公共努力和受益机制。

对于已经形成的资源财富配置偏差,也应构建一种税收和有益流动导向相结合的纠正机 制。

在我国目前有两项不恰当政策,一是对生产型企业的所得征收所得税,明显限制企业实 力的提升和发展,而鼓励浪费。应改为对所得中的消费行为征税,如用于投资、扩大生产不 予征税,可大大有利于发展生产,增加就业;二是对已经拥有高收入的人群维持公费医疗和 公费福利保障有失公正,高收入人群的医疗和福利保障应率先进入市场化运作,既可减少浪 费,杜绝医疗腐败,又可提高服务质量,增加就业。

目前在国内有关各方都希望解决的“三农”问题,减负只是治标,并不能治本,按浙江 省经济发展过程来看,应有力地迈出三大步骤才能根本地解决问题。首先,在劳动力和各种 资源丰富地区建设和繁荣贸易市场,培育落后地区农民独立的经济活动意识和建全的价值判 断能力。其次,根据各地的资源相对优势,动员国内外各种资本要素,建设各种高效率的专 业化和产业化的商品基地,包括各种服务商品基地。如前所述,越是落后地区存在的剩余价 值空间越大,发展空间也越大,对资本的吸引力也越大。但这个过程处理不当会产生大量剩 余劳动力,形成就业压力。所以一定要下决心,建立国民基本生活保障机制,现代化的生产 技术和生产能力完全有能力保障每一个公民的基本生活权利,就看一个社会的公共部门如何 安排。任何人只有摆脱对基本生存条件的忧虑,才能告别野蛮状态,才能用心追求文化的提 高,追求更高层次的经济目标,这是一个正向循环过程。帮助一个有正常劳动能力的人实现 稳定的基本生活条件,就等于启动了一个经济繁荣过程。

猜你喜欢

价格价值
践行初心使命的价值取向
价值3.6亿元的隐私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价格
价格
价格
价格
价格
小黑羊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