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老师”与摄影等7则
2004-04-09
他的名字和一位闻名中外的英雄的名字相同,他是从唐河县教体局退休的老教师——雷锋。熟悉他的人说:“雷锋老师不愧叫雷锋。”几十年来,他以英雄雷锋为榜样,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多次被评为“模范教师”和“教育战线先进工作者”。
雷锋老师今年68岁,他在辛勤执教的40年中,利用业余时间,笔耕不辍,相机不停,先后在《农民日报》、《河南日报》等数十家报刊上发表新闻稿件和新闻照片1800多篇(幅)。
雷锋老师自幼就叫雷锋。他幼年时与一家照相馆为邻,久而久之,对摄影产生了感情。1956年,他参加教育工作后,每月仅有24元工资。他节衣缩食,买了架“孔雀”牌相机。在课余和节假日里,把校园内外的闪光点照下来,投给报刊编辑部,从此走上了新闻路。据唐河县志记载:“雷锋是全县第一个从事新闻摄影宣传的人。”
1982年,雷锋老师调到唐河县教体局成人教育教研室工作,他先后几十次到该县源潭镇扫盲教师马景武家中,协助马老师制作扫盲教具。
1995年底,雷锋老师退休后,尽管身患脑血管硬化、糖尿病、神经衰弱等病,但他退而不休,白天奔波于城乡,夜晚冲洗于暗室,一篇篇摄影佳作在《中国老年报》、《老人春秋》等报刊上发表。
2003年,在毛泽东同志“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发表40周年之际,一位同志为他拍摄的《雷锋宣传雷锋40年干劲倍增》照片,被《中国老年报》、《老年教育》等报刊发表。雷锋老师的事迹和英雄雷锋一样,走进了千家万户。
广交朋友新闻多
我有幸当过农民、兽医、农技员,在乡政府当过扶贫专干、乡长、党委书记,这些经历都是一笔宝贵财富,在结交朋友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如1999年7月,我到湖南省芷江侗族自治县晓坪乡搞调查,见一橘农的柑橘落果严重,我在橘园里认真检查分析后,告诉橘农:柑橘落果严重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红蜘蛛多,危害果实;二是橘树受旱,造成生理落果,应抓紧防治红蜘蛛和浇水抗旱保果。橘农按照我的建议去做了,保果效果很好。当年,他的柑橘获得丰收。那年初冬的一天,他提了一篮橘子,来到我办公室,有点紧张地说:“送你一点橘子,一来表示感谢,二来想与你交个朋友。”我说:“不用拿什么东西来。今后,你有什么新闻线索能及时提供给我,就是我最好的朋友。”此后,他经常为我提供新闻线索。3年多时间,他为我提供新闻线索20多条。2001年,我发表在《人民代表报》上的《人大代表考“乡官”》就是他为我提供的新闻线索,这条新闻还荣获湖南省怀化市人大好新闻二等奖。还有位乡干部对我坦言:“我最不喜欢为记者和新闻写作者提供新闻线索,特别是批评性新闻的线索。但我对你破例,你采访我,我愿告诉你,因为你早把我当朋友了。”我同他交成了朋友,是因为我下乡与他一起闲聊时,喜欢谈点自己的工作经历和感受,为他指点实现人生价值的一些基本方法。他认为我很关心他。于是,我们成了好朋友,他也经常为我提供新闻线索。
交友越广,受益越大,不同行业、不同群体的朋友经常为我提供新闻线索,是我多写新闻、多发表新闻的基础。
追求“快乐新闻”
一位新闻报道员平均每年有100多篇文章在各类报刊上发表,几乎每天晚上都在挑灯夜战、埋头写稿。朋友问他这样不觉得辛苦吗?这位报道员的回答令人为之一振:我觉得很快乐呀!
“快乐新闻”源于对新闻工作的热爱和不懈追求。“热爱是生活的第一任老师”。热爱新闻是产生“快乐新闻”的源头活水。作为新闻报道员,对新闻工作要有一个积极心态,把它作为一项崇高的事业来做。新闻工作受主客观环境影响,工作压力和竞争压力显而易见。但“三百六十行,行行事艰辛”,我们要把新闻写作的艰辛过程作为追求事业的快乐过程,始终抱着一颗进取心,克服为难情绪,视每一个“新闻点”为工作的“兴奋点”,把新闻的需求当作事业的追求,变压力为动力,通过自己辛勤的汗水换来丰收的喜悦和工作的乐趣。
“快乐新闻”当然也要注重新闻工作以外的东西。“快乐新闻”的背后是平时苦学习广积累善观察多思考,严谨的作风和求实的态度,这样才能厚积薄发,练就敏锐的“新闻眼”,才能在写作中一挥而就,提高中稿率,增强写稿积极性。同时也要抱着一颗平常心,摒弃求名求利的思想,力戒浮躁,打牢根基。
明灯伴我行
1999年,我从师范学校毕业走进小学校成为一名毕业班的语文教师,从传达室的桌子上我见到了《新闻爱好者》。
2001年,我被调往教办室做通讯报道工作。因为工作和学习的需要,使我感到越来越离不开《新闻爱好者》的指导和帮助了。从此,我对她更加爱不释手,每期必读。特别是“新闻大学”、“国内外新闻界动态”等栏目,使我仿佛来到了清澈的泉水源头。
在《新闻爱好者》这位良师益友的帮助下,我的《“夏星”文学社结硕果》、《夏集乡教师给自己留暑假作业》、《夏集乡教育系统掀起向郑培民学习的高潮》、《写稿要耐得住寂寞》等文章都在刊物上发表了。
回忆自己走过的这段历程,深深感到《新闻爱好者》对我的成长与进步所起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她就像我人生路上的一盏明灯,指引着我一步一步向前走。
官兵心中的“兵记者”
王宁是驻疆某部一名战士报道员,他爱兵写兵,宣传官兵中的好人好事,被官兵们亲切地称为“兵记者”。
上学时,他学的是文科。入伍后他就发挥自己的特长,拿起笔投入到紧张的训练生活中去。
采访和写作,他把几乎所有的课余时间都投入进去。写稿投稿洗照片,他又把自己的大部分津贴耗了进去。他一手拿笔杆子,一手拿相机,图文并茂,双管齐下。主任看好他,一纸调令把他调到宣传股任专职报道员,他不负众望,迅速扭转了团里报道落后的局面。
他既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更重视实际操作的锻炼。理论联系实际,他的写作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上稿率也居高不下,2002年他在《解放军报》等军内外报刊上发表作品80余篇(幅),很多优秀的官兵走进他的镜头。周末节假日,他爱和基层官兵们泡在一起。看看官兵们在忙些啥,听听官兵们说些新鲜事。一次二连一名战士无意中说起指导员雷北猗关心爱护战士学习成才的事,说者无意,听者有心。他专门来到二连,二连的战士拉着他纷纷告诉他雷指导员爱兵的点点滴滴。事后,他采写的长篇通讯在驻地电台被采用。
入伍5年来,他因报道成绩突出,被选改为士官,并入了党,三次被评为“优秀士兵”、两次荣立三等功、近日又荣立二等功,并被破格提干。
他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却没有一点骄傲自满情绪,也没有一点架子。他说他是官兵们心中永远的“兵记者”。
老有所学与时俱进
对于老年人勤奋学习,有人有不同看法,说什么“人都老了,不在岗了,学习还有啥用?”我不这么认为。学习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人生永恒的主题。我退休后,每年要订阅6份报纸、4份杂志,没事就看书、看报、写文章,陶冶情操、充实晚年生活,提高生活质量。
笔者今年已73岁了,为什么对学习还那么有兴趣?原因有四:我们这一代老年群体,许多人旧社会无机会读书或读书很少,深感遗憾。参加革命后拼命自学,才有成功之路。二是我们这一茬退休干部多是计划经济时期在岗位上工作的人,对目前经济体制的转换很不适应,最容易产生这也看不惯,那也有意见,很需要“充电”。三是我们这些老同志阅世深、见识广、经验多。但怀旧感比较浓,张口就是过去如何如何,容易沿袭旧的思维方式,难免表现接受新事物慢,习惯用老眼光看待新形势下的思维特征。特别是退休后离开了群体,与外界接触减少,信息来源不足,更需要加强学习。四是我从事新闻写作40余年,长期养成学习看报的习惯。退休后组合成立了老干部通讯组,重操旧业,担负着全市3400多名离退休干部和社会老人的宣传报道任务,乐为“夕阳”鼓与呼。
只有老有所学,与时俱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搞新闻、作宣传、写文章,才能够看主流、看成就、看发展、看进步、看变化、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正确把握舆论导向,用手中的笔赞美新成就,与时代同呼吸,与党的方针、政策同声调,与社会同前进,老有所为,为党为社会继续奉献余热,再做新贡献,做一名学习型的老人。
换个体裁同样出彩
众所周知,新闻贵在“新”。如果通讯员错过新闻的时效性,劝你不要轻易将这“旧闻”一弃了之,不妨换一种体裁和写法,没准儿会收到柳暗花明的效果。我就有过这么一次经历。
2002年9月中旬,长安区城管局的两名城管协管员像往常一样在石家庄市青园街清理违章占道商贩时,发现一位60多岁的老太太在摆地摊。当二人上前劝其离开时,老太太激动地说:“不摆摊儿我吃什么,都下午了,我还没吃午饭呢。”两位执法者听说后一面劝慰老太太,一面买来烧饼和矿泉水给老人充饥。老人非常感动,主动撤离违章占道路段。其他占道的商贩见状也深受感动纷纷撤离了。
过了一段时间后经老同志的提示,我才匆匆写出一稿,送给编辑一看,人家遗憾地说:“事挺好,稿也写得不错,但新闻贵在新……”见我一脸沮丧,编辑点拨启发我:“新闻不成,你不妨换种体裁和写法试试。”经编辑点拨后,我又瞄准言论,结合以上以情感人的执法事例,写出了《“动粗”与“动情”》一稿。
此稿寄给《河北日报》省会新闻版,很快被刊发。这件事不过换了一种体裁和写法,同样达到了宣传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