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碎泡沫:向温州人炒楼说“不”
2004-04-07苏二东
苏二东
温州人买楼买疯了犜谌国熕们结伙组团四处出击,所到之地一掷千金豪气冲天;随之而来的是房价飙升市场失常泡沫凸起。这已经引起政府部门和业界人士的高度关注和警觉,并开始进行封杀……
扫描:购楼即炒楼
北京,2003年9月,中关村一大型商铺。尽管开出了每平方米10万元的天价,但开盘时竟出现了排队购买的热潮,而且几乎都是温州人。他们看起来虽然有些其貌不扬,可不等售楼员讲解完毕就开始签合同,当场支付现金,一般都不用银行按揭。那情景,那豪气,把售楼小姐惊得目瞪口呆!据有关数据显示:北京商品房的买家40%是外地人,外地人买家主要是温州购房团;
上海,2002年仅一年中,温州人6次团队购房总价达到3亿元,平均一次成交5000万元!据统计,自1999年到现在,温州人在上海购楼已经倾囊30亿;
成都,2002年7月温州人向两个商业地产一掷1亿元,连自贡、乐山等二级城市都有温州人已经上马或是准备投资的商业地产项目,个别项目资金更是高达3亿元人民币;
杭州,温州人已经占到购房者的25%,投资估计不下2亿元。杭州比较好的楼盘经常是一开盘就被抢订一空,等到建成现房之后,就更是“奇货可居”了……
从华东的沿海城市,到西部的云南丽江和新疆伊犁,都闪现着温州购房团的身影。10万温州人在全国各地购房买楼,动用民间资金约1400亿元!这并非危言耸听,而是一个经过认真测算得出的各方比较认同的数据。
据说,温州现在是“全民购房”。他们按照房地产升值空间及市场环境等因素,从高到低把全国房地产市场分成四级:一级市场是北京、上海、杭州、深圳等地,二级市场为大连、苏州、福州、南京、南昌等和东部沿海地区,三级市场为东西部结合地带的省城或西部经济发达城市,如呼和浩特、长沙、合肥、乌鲁木齐等,四级城市为位置比较特殊的省会周边城市,如桂林、黄山、宁波等一些地级城市。温州人在全国范围内投资地产,频出大手笔。
透视:利益的驱使
温州人买房有三大特点:一、商铺、公寓、别墅是首选;二、温州人购房跟他们做生意个性分不开。温州人做生意喜欢“抱团”,某地有一温州人扎根下来必引来一批温州人。温州人购房也一样,一人看中某一房产,必会呼朋唤友前往抢购,往往一人几套、几十套地购买,或者合股购买千万元以上的整层商铺、写字楼;三是温州人有钱,屡屡采用一次性现金付款的“款爷”作派,看准的楼盘不多考虑就一掷千金,其豪迈气魄和过人胆识令人惊叹。
然而,一个奇怪的现象是:温州购房团走到哪里,哪里的房价就会无规则迅速上涨,由此造成的后果是当地房地产市场的混乱和灾难。“现在全国各地闹得沸沸扬扬的‘温州购房团,其实就是炒房团。”浙江大学房地产投资研究所所长赵杭生一针见血地指出。因为温州人购楼至少90%以上不是自用,而主要目的是“用来出租,或者升值后转让。”一位温州购房团的成员说:“温州现在是全民炒房,按照回报率15%计算,这比任何一个产业都要赚钱。”
造成温州全民炒楼的局面,说到底是高额利益的诱惑。温州人自身有着强烈的投资炒作意识,同时他们认定了中国房地产是只赚不赔的市场,再加上拥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只要有值得一炒的房源,温州人都会毫不犹豫地行动,可在很短的时间内组织一个拥有雄厚资金的购房团。而当地政府管理的缺位及房地产市场体制的不健全,也给了温州人投机和走边缘的空间。温州市建设局的李祥川认为,“近几年温州不少消费者尝到了楼市价格翻番甚至翻几番的甜头,这促使很多温州人从楼市中寻找赚钱的捷径。”如今,受温州人炒楼影响,上海也出现了“全民炒楼”的苗头,杭州本地人投资亦开始趋向房地产。
分析:炒楼结恶果
温州人炒楼,本质上是一种投机,它使得房地产已背离了消费功能。如果投资性购房过多,就会像股市一样,大量吃进就拉升房价,集中抛盘会导致房价大跌,从而影响房地产市场的平稳发展。
房价飙升是炒楼的直接恶果。然而由房价过高所引起的房地产泡沫是呈恶性连锁反应的,一旦链条断裂,将使金融系统和整个经济体系遭到巨大冲击。首先,房价过高无疑对普通居民造成压力。说到底,房价是市场决定的,对房屋有正常需求的人多了,供求关系自会起作用。而只要人们有真实需要,对正常的、与购买力相符的房价上涨是有承受能力的。涨价会对国民经济增长、市场繁荣互促互进,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但如果房价是炒上去的,通过种种手段硬是把老百姓对房价的承受能力炒高,这无疑是让喝稀饭的去为品尝鱼翅宴的买单!
其次炒高房价所引起的房地产开发过热将直接威胁金融机构的安全。中山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教授方建国断言:“房地产企业对金融机构的依赖性太强,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余额太高,一旦房地产行业产生泡沫,商品房空置率超过警戒线,金融机构将出现不可避免的高风险。”事实上,中国人民银行已经注意到了这一问题,并接连发布了有关规范住房金融业务的法规和通知。
“在杭州第一个破裂的经济泡沫将会是地产”,赵杭生说,“这个城市大量存在着的游资一旦被抽走,楼市泡沫就会破灭,房价随之大跌,对社会产生极大危害。”
房地产泡沫的产生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一些国内外的事例足以警醒世人了。1992年海南房地产市场的崩溃,至今仍未恢复元气,香港1996年炒楼风盛,一直炒到了失去理智的程度,导致迸发房地产泡沫,造成相当于2.4万亿港币的财产损失。在日本,投机炒作使土地和楼房价格成倍、甚至几十倍地飞涨,到1991年房地产市场全面崩溃,遗留下来的坏资产至少高达6000亿美元,从此陷入持续到现在的通缩深渊。上世纪90年代中期,大量外资进入泰国、菲律宾和印尼的房地产市场进行投机性投资炒楼活动,构成房地产泡沫并最终失控,连带引发金融危机。
穷途:必然的遭遇
2003年8月,浙江省各级政府开始对温州人炒高的房价高度关注;9月18日,建设部副部长刘志峰点名指出,“沪杭房价上涨过快”;3天后,杭州市政府迅速反应,形成了几点应对措施:重点发展适应居民承受能力的经济适用房和中低价位的商品住房,定向供应给拆迁安置户和低收入人群;加强税收征管和恢复征税,如对炒作商品房期房转让的,增收期房转让契税,对于炒二手房者,恢复征收20%的个税,对购买高档住宅的实行3%的高税率……面对公众的困惑,杭州市市长茅临生公开表态:就是为“控制炒房现象。”与此同时,上海市有关部门也高度重视楼市的不正常现象与不协调声音。在出台的各种法规政策中,蕴含了不支持、甚至反对炒楼行为的涵义。
《中国经济时报》对冲昏头脑的炒楼者发出警告称,“千万不要漠视市场已经发出的风险信号”,更有人预言温州人最终将“自食恶果”:温州人炒过的地方,楼价已经明显升高,继续炒楼是否还有利可图?遇到没人再继续接手时,就有人会被套牢,这个最后的埋单者究竟会是谁?是温州投资者,还是当地的居民?有人断言,“5年后温州人将集体跳楼”。
现在,有很多关于温州炒房团何日以及谁来终结的猜测,但由于中国房地产市场有着许多不健康的行为和不规范的操作,所以在深深的担忧之余,只能寄希望于法规制度的健全和市场信息的规范,也只有市场,才是温州炒房团的生死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