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出口、投资、消费稳中趋升
2004-03-29曹立生
曹立生
2004年我国经济将继续保持快速发展态势。从近两年我国经济发展的情况看,一个显明 而重要的特点,就是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内生经济增长的活力 进一步增强。这种特点表明,我国经济发展抗外部不利因素干扰的能力大为增强。为了保持 由内生经济增长活力所主导的经济快速发展的势头,进一步增强内生增长活力,2004年国家 继续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继续实施稳健的财政货币政策,加快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投资体 制改革以及政府职能转变的步伐。针对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突出矛盾,党的十六届三 中全会指出: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 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增 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健全国家宏观调控,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有这些方针、政策的支持,我国经济发展的环境总体会进 一步趋好,
从出口来看,虽然有出口退税水平下降,反倾销增加等不利因素,但从近几年我国出口 情况看,虽然每年面临的困难都很多,但出口增长速度依然不断加快。其原因:我国出口商 品在价格上有着很强的竞争力;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深入,我国产品在国外市场的逐步成熟, 国外需求对我国众多商品的依赖性增强,我国已成为世界第四贸易大国;国外市场区域逐步 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逐步增加,出口的主力为三资企业。除了这些因素,2003年以来, 世界经济增长回升。美国2003年三季度GDP增长8.2%,为1984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受美国 经济强劲回升的带动,日本、欧盟等其它经济体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回升。2004年,从发展 趋势看,美国经济增长速度将较大幅度高于2003年的水平,日本经济也有望在2004年达到更 高的水平,欧盟预计2004年欧元区的增长将达到1.8%。因此可以相信,2004年我国商品出 口的世界经济环境总体将好于2003年,市场需求将增加。从国内来看,出口退税力度虽减少 ,但对国内许多出口企业来说,出口退税不是促其积极扩大出口的唯一因素,扩大国际市场 ,充分利用产能等动力在增强。国家及各级政府对出口也绝不会放松,其它方面的促进措施 将相应加强,出口权的进一步扩大、放开,将会产生更多的出口新生力量。因此预计,2004 年我国商品出口增长将会继续取得较高、令人满意的速度。
从投资看,2003年前11个月,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9.6%,与前10个月相比增 速回落了0.6个百分点,继续呈增速小幅回落态势,这是央行面对2003年以来投资增长过猛 ,货币信贷增长过快的情况,为防止经济的过热,及时采取控制货币信贷增长速度措施效果 的显现。虽然对目前经济增长是否过热还没有权威的定论,但中央政府对2003年以来投资规 模偏大,部分行业盲目扩张、低水平重复建设未得到有效遏制问题给予高度重视,要求控制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加大对某些盲目投资、低水平扩张行业的调控力度。上述信息表明,20 04年投资增长速度低于2003年,是政府对投资增长的宏观调控目标。2004年国家对GDP增长 的目标,定为7.5%,要达到这一增长速度,从近几年投资、出口、消费的增长速度以及基 数扩大等情况分析看,2004年投资的增长要在20%以上。从2004年的情况看,投资增长20% 以上,是能够实现的,其动力来源于:国家重点基本建设项目(如南水北调、西气东输、青 藏铁路、奥运会场馆等)全面展开和深入;振兴东北战略的实施;民间投资的启动;2003年 投资效应惯性的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继续好转,自主投资能力增强;在非典疫情消除、台 海紧张局势缓、对人民币升值预期减弱情况下,外商投资相比2003年将会较快地增长。(20 03年1-11月,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471.54亿美元,同比只增长了0.2%。)
2004年投资、出口的继续快速增长将对消费品市场增长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结合2004 年出口、投资的具体情况,国家包括扩大就业在内的扩大内需的措施力度将会进一步加大, 消费政策、消费体制、消费环境会得到进一步改进。预计,2004年消费品市场增长相比2003 年速度将有所加快,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0.4%。其具体支持因素主要表现 为:
一、农民收入相比2003年将较快增长。2004年,党中央、国务院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 经济工作的首项任务,其中心是提高农民收入。全国农村工作会议把农入收入增长5%作为2 004年的工作目标,如果不发生大面积的严重旱涝等自然灾害,这一目标将会甚至超过,其 根据:一是2003年一季度农民收入增长达7.5%,表明国家先前采取增加农民收入的措施已 显效,农民收入开始恢复性增长。二是粮食等农副产品价格的上涨有利于农民增收。三是200 4年国家除烟叶税目外,在全国范围内取消农业特产税。农业税税率全国平均降低1个百分点 ,有条件的地方可进一步降低税率或免征。对粮食流通环节的间接补贴改为对农民的直接补 贴。四是对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解决力度的加大。国务院副总理黄菊指出:要严厉打击无故 拖欠和克扣劳动者特别是拖欠农民工工资的行为。据有关部门保守估计,累计拖欠3000亿元 农民工工资,由此可见,今后农民工获得被拖欠工资金额的巨大潜力。五是2004年国家转移 农村劳动力1亿人以上。
二、城镇居民收入继续加快。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向好,企业效益的稳定增长为城镇居 民收入的稳定增长提供较坚实的基础,公务员增加工资以及一些地区提高最低生活保障金、 最低工资标准,加快了受益人群的收入增长,2004年全国性的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提高有望实 施,将对促进消费起到积极的作用。因此,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长相比2003年将会有所加快, 消费增长的推动力也将进一步增强。
三、社会保障范围继续扩大。截至2003年11月底,全国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 别达到15351万人和10647万人,分别比2002年底增加614万人和1247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 数达到10290万人,比2002年底增加108万人。2004年我国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要达继承到1575 0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年平均达到10300万人,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1550万人。
四、居民消费结构升级需求继续旺盛,消费热点扩散,拉动消费增长。2003年我国人均 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1000美元,这意味着居民消费结构加快向发展型、享受型升级,中产阶 层消费群也加快扩大。
五、2004年入境游、国内游人次将快速回升。受非典疫情的影响,2003年1-11月累计 ,我国入境游人次同比下降7.17%,旅游外汇测算收入同比下降15.88%,而2002年同期 入境游人次、旅游外汇收入则分别增长11.29%和5.5%。非典后,据国家旅游局预测,20 03年国内游收入将减少。2004年入境游、国内游人次将全面恢复到正常增长,由此带动相关 消费增长高于2003年。
六、餐饮业将恢复到16%以上的增长水平,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拉动的贡献将大 于2003年。
2004年,消费品市场物价运行趋势除了受消费品市场供大于求的总体格局不会发生根本 改变,市场竞争仍很激烈的格局不会发生根本改变这一决定因素影响外,以下几个方面也对 2004年消费品物价运行态势产生较大的影响:
一是国家规家2004年一季度地方各级政府一律不得提高政府制定的公用事业、公益服务 和居民生活必需品价格,并要求加强“两节”期间的物价检查,保持物价的稳定。这一措施 将抑制2004年一季度的物价上涨幅度,从而影响全年的物价水平;二是2004年进口商品关税 进一步下调,一些商品开始实行零关税,对物价的上涨起到抑制作用;三是对居民消费价格 总水平和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大幅拉动的食品类价格,由于2003年上涨幅度较大和2004年供求 关系的好转,上涨幅度将趋缓;四是2003年上涨较猛的上游原材料价格,由于2003年的基数 较大,2004年的继续大幅上涨的难度加大,同时由于国家生产计划的调整,供给会增加,消 费热点生产行业增长速度受国家宏观调控措施的影响,增长速度将有所回落,需求减小,价 格上涨的压力将有所缓解;五是国际市场商品供大于求。
预计,2004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1.5左右%,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同比上涨0 .6%左右。
虽然,从总体来看,2004年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总体是趋好的,但同时经济发展中一些 固有的矛盾在加深,一些新的矛盾也在浮出。突出表现为:就业压力并没有随着经济的稳定 、较快增长得到有效缓解,反而有加重之势;过度依靠投资拉动经济拉动经济增长的趋势加 重;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又趋于严重;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居民消费品生产行业结构调整 取得明显成绩的同时,重工业结构格局又有所失调,对促进就业和消费起重要作用的第三产 业的发展明显不足;高耗能产业的发展势头过猛,造成对电力、煤炭、石油等能源超量需求 ,打破了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现有间接融资渠道功能没能充分发挥,渠道拓展缓慢。这些 矛盾将对我国2004年经济的发展形成制约力,如果这些矛盾进一步加剧,将大大减弱我国经 济保持持续、稳定、健康、快速发展抽需要的动力和环境。为此建议:加快将推动国民经济 增长的动力向扩大国内消费转移的步伐;完善产业结构调整政策,重工业的发展应优先于对 促进消费传导作用大的行业;一些行业的发展尤其是对煤炭、石油等不可再生性资源消耗大 的行业的发展速度,要保持适度,不能为了这些行业的过度需求而超常、掠夺性地增长;可 考虑全国性提高居民所得税起征点,取消利息税,促进消费;尽快解决股票市场问题,使股 票市场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趋势同步,以增加居民投资收益,扩大间接融资;加快解决居民 收入差距扩大的问题,尽快开征遗产税,对个人所得税提高累进税率;积极营造高收入消费 环境(如游艇、私人飞机等更高商品档次消费市场);进一步创造良好的目前热点商品消费 环境,推动消费热点升温、扩散。如对汽车消费,可考虑:节假日严格限制公车私用,缓解 交通压和购物场所、旅游景点停车难的问题,保持、提高居民购车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