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教士与中国近代教育

2004-03-01王忠欣

教师博览 2004年1期
关键词:传教士基督教教会

王忠欣

1860年以后,西方传教士开始大规模到中国从事宣教活动。随着传教的深入开展,一些教会学校应运而生。传教士在华开办教育初期,教会学校主要集中在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香港和澳门,通常为附设在教堂里的洋学堂,规模很小,程度均为小学。这些学校不仅免收学费,并且还提供一切膳宿生活甚至路费,学生主要为贫苦教徒子弟或无家可归的乞丐。

教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一般来说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宗教教育。课程主要为《圣经》,重点在创世论、赎罪论和耶稣生平等教义上。此外,学生还参加各种宗教活动,如祷告、礼拜等。二是中国传统的儒家经书。一般包括《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四书》《五经》等。学习中国经书一是为了适应当时中国科举考试的需要,再者也是为了学生毕业后能够与士大夫和地方官绅接触,适应中国的社会文化环境,不至于被传统知识分子歧视。三是西方科学知识。开设诸如数理化之类的新式科学课程。在当时清政府极少重视西方科学的情况下,教会学校开设的科学课程,对落后的中国来说,具有意义重大的启蒙作用。

一、传教士与中国留学活动

中国近代最早的留学生是马礼逊学堂的3名高年级学生容闳、黄宽和黄胜,他们是由美国传教士布朗带到美国的。1846年9月布朗准备回美国休假,决意要带几名高年级学生赴美深造。当布朗在课堂上说想去美留学的同学可以站起来时,容闳第一个站了起来,接着黄宽和黄胜也站了起来。由于这3位学生都是穷苦人家的子弟,传教士还决定在他们留学期间给他们的父母寄赡养金,为期不少于两年。1847年4月容闳等到达美国纽约,1850年黄宽考取爱丁堡大学,读了7年医科,毕业回国后成为经过医科大学正规训练的第一位中国西医。容闳则考取了美国耶鲁大学,1851年毕业回国。

继男子留学后,女子也开始留学。1870年浙江宁波一位叫金雅妹的6岁孤儿,由美国传教士麦加地带往日本求学。1881年金雅妹又被送往美国学医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纽约医院附属的女子医科大学,成为近代中国妇女界第一位大学毕业生。继金雅妹之后,福州女子柯金英于1881年在福州教会医院的资助下赴美国留学,1891年毕业于费城女子医科大学。1892年江西女子康爱德和湖北女子石美玉也在传教士的资助下赴美留学。

教会大学建立后,到国外留学的学生更加增多,像上海圣约翰大学每年都有几十名学生赴欧美留学。中国官方往海外派遣留学生是从1872年开始的。1870年容闳在协助曾国藩、李鸿章、丁日昌处理天津教案时,向曾国藩呈报了派遣幼童赴美留学的教育计划。1871年9月曾国藩、李鸿章在容闳的建议和计划基础上,奏"选派幼童赴美肄业办理章程折",并附有"挑选幼童附美肄业章程"12款。该奏章获准后,从1872年至1875年,清政府先后派出4批12至15岁的幼童120名,由容闳带领赴美留学。传教士的教育无疑给容闳以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又以容闳日后的教育活动延续下去。

二、传教士与中国女子教育

中国近代最早的女子高等院校大多是由基督教会开办的。

早在19世纪30年代,德国传教士郭实腊的妻子在澳门收容了几个穷人家的女孩,开办女子读书班。这可以说是传教士在中国开展女子教育的最初尝试。1844年,英国女传教士阿尔德赛在宁波创办女子学塾,是中国第一所女子教会学校。

20世纪初,教会开办的女子大学---北京华北女子协和大学是基督教传教士在中国开办的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女子高等教育机构。1920年华北女子协和大学合并到燕京大学,燕京大学遂成为中国教育史上最早包括女子学生的大学之一。燕京大学在五十年代初成为北京大学的一部分,所以当今中国第一名牌大学---北京大学亦曾得益于基督教。

除了北京的华北女子协和大学,传教士还在南方开办了两所著名的女子高等学校,这就是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和金陵女子文理学院。

19世纪20年代初,教会大学的女生共有115名,占整个教会大学入学人数的百分之六。教会大学女生的人数虽少,但却代表了中国教育迈向近代、迈向世界的脚步。

在教会女学的冲击下,国人也开始逐渐重视女子教育,由国人开办的女子学校在少数大城市相继出现。深受传教士影响的梁启超于19世纪末率先在上海开办了一家女子学校,这或许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家由国人主办的女学。

三、基督教与中国高等教育

中国的高等教育,如中央官学、国子监等早在近二千年前就出现了。然而这种高等教育只是相对于当时的初级教育而言,真正现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大学的出现则是在19世纪,并且最早的大学都是由传教士开办或与传教士有关。

基督教在华的第一所大学是美国长老会在山东登州开办的登州文会馆。登州文会馆原是一所小学,后演变为教会中学,1882年正式升為学院。19世纪中国的基督教大学共有5座,除了登州文会馆外,l888年美国卫理公会在北京开办了北京文汇书院;1889年美国公理会建立了通州华北协和大学;1890年美国圣公会在上海的圣约翰学院设置大学课程;1893年美国长老会在杭州设立杭州长老学院。

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给在华的基督教传教事业包括教育事业以严重的冲击,许多教会学校被义和团捣毁而不得不停办。义和团运动平息后,传教士一方面利用庚子赔款恢复了原有的教会学校,另一方面又新开了大批教会学校。1901年美国卫理公会在苏州开设了东吴大学;1905年在华的两家美国宣教差会美南浸信会和美国浸礼会合作在上海开办了浸会大学,1929年改名为沪江大学;美国卫理公会、北长老会和基督会于1910年在南京创办了南京金陵大学;1915年在福州,六个基督教差会---美国公理会、卫理公会、归正教会和英国公理会、长老会、圣公会联合开办了福建协和大学;19l6年美国长老会经过多年的实践和准备,在广州开办了岭南大学;在华中地区,美国圣公会、归正教会、英国伦敦会和卫理公会于1924年在武昌创办了华中大学;1910年,在西南地区,四个基督教差会---美国美以美会、浸信会、加拿大卫理公会和英国公理会在成都联合开办了华西协和大学。到1910年时,教会大学的人数为1000人,1920年时,教会大学的学生人数达到1600人,教会大学也达到了16所。

基督教高等教育在中国的开办与发展,使中国的教育有了历史性的进步,基督教大学的出现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大突破,使中国有了以教会大学为主的近代高等教育。教会大学从根本上突破了中国传统教育的缺陷,在办学模式、教学内容、人才培养、适应社会等方面都为中国的高等教育提供了崭新的内容。

猜你喜欢

传教士基督教教会
奥本大学:一个教会你热爱生活的地方
画与理
我最爱的那个人,教会了我……
惩罚
中西方宗教文化之映射
试析多神教学者眼中的“叛教者”皇帝拜占庭皇帝朱利安研究系列论文之三
浅谈古希腊艺术,基督教艺术与文艺复兴艺术间的关联
美国传教士镜头下的宁夏
What I've Learned So Far
传教士进驻以军鼓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