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贫困斗争也是一种产业
2003-09-06
与贫困作斗争,不只是受某种济世情怀的驱策。实际上,投资于那些亟待资金扶持的贫困国家或地区,既可扶危解困,又是一笔非常合算的好买卖
从中国到智利,从韩国到南非,私人投资有助于促进繁荣与经济增长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可是,那些最为贫困的赤贫人口目前还极少能从中受益,而他们恰恰是最需要这种投资的人群。
有人指责不公正的世界贸易体系,在该体系中发达国家可以摧毁其他国家的关贸壁垒,而自己的关贸壁垒却毫发无损。还有人归咎于穷国肩负沉重的债务,或是苛责正在形成中世界市场的变幻无常。
可是,政府管制的失败以及市场环境的恶劣同样阻止私人投资流入赤贫国家。这种情况使贫穷国家或地区的小型企业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根据我们自己在墨西哥和加拿大的经验——前者对外国投资和贸易实行开放政策,后者则是发展中国家慷慨的捐赠者和私人投资的主要来源——我们确信,上述诸多问题都能得到解决。
在发展中国家,企业家精神早已发挥出威力。在集市的日子,哪怕你去参观最贫穷国家最小的市镇,都会惊叹于那里私有企业的活力。如果这些小型企业能够扩张并走出乡村,相信它们比任何外来援助都能更好地促进本国经济的增长。
正是出于这种想法,当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和联合国发展计划署署长马克·布朗委托我们领导新成立的私有部门和发展委员会时,我们欣然从命。我们两人坚信,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应当得到充足的国外支持。同时,该国公有部门应当在提供必备的服务和制度方面扮演积极的角色。
可是归根结底,就像发达国家的情况一样,私人投资也必须成为发展中国家增加收入和创造就业机会的主要来源。
一些初步的结论已经呼之欲出了:
1.即使财政赤字与通货膨胀得到控制,产业增长仍然经常受到国家或地区的种种阻碍。企业可能缺乏必备的法律支持,官僚作风更是无所不在。为创造“有效管制环境”付出更多的努力,将能够极大地促进产业增长。
2.在发达国家,私有金融部门可以为很多公共部门(如发电、供水)注入资金。而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陈旧的监管体系与落后的资本市场使这种做法无异于天方夜谭。但很多发展中国家拥有尚未被开发的金融资源,這些国家亟需在吸纳外国投资的同时,投入相当的力量调动与释放其国内资本。
3.在加拿大,就像在美国和西欧一样,一个诚实的家庭、一小块土地或一段固定的银行信用记录就足以保证获得一笔贷款。可是在发展中国家,由于缺乏信用机构与明晰的财产权,这种小型贷款是很难获得的。约有9.3万亿美元的土地价值——绝大部分掌握在穷人手中——尚未得到开发。
4.目前那些很好地开发了发展中国家消费潜力的公司正在收获丰收的硕果。它们是靠了什么商业远见和政策举措取得这般成就的呢?一般来讲,这归功于其决策者们设法消除了法律瓶颈,或创造出有利于投资的机制。
当然,持续的宏观经济改革仍是必要的。上世纪90年代,尤其是在中国和印度,市场自由化与贸易扩张使数以百万计的人口摆脱了贫困。在其他地区,那些实行经济自由化并鼓励外国投资的发展中国家也取得了长足进步。
然而,根据2003年《联合国人类发展报告》,2000年有多达54个国家竟比十年前还要贫穷。这些国家大都信奉宏观经济改革的作用,致力于实行贸易与投资规则的自由化,并改善其财政管理。可是,这些政策未能自动兑现预期的——同时也是迫切需要的目标——私人投资。
尽管从本质来讲,市场总是充满竞争,可真正的企业家同时还具有合作的本能,借以推进事业的发展:某国或某地区的厂商总需要寻找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市场商人、金融家和发行人。私有企业间的纽带有利于维护整个世界的稳定。
在北美经济成型时期,有人尖酸地讽刺那些新教徒企业家们“为了行慈悲”来到新世界,“结果是生意做得挺不错”。发展中经济体中的投资者理应拥有同样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