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攻克斑疹伤寒而献身的人
2003-07-13赵安平
赵安平
斑疹伤寒是18世纪肆虐于许多国家的急性传染病。患此病时,患者持续高热、头痛、眩晕、畏寒、恶心,身体高度疲乏,有严重的毒血症,病死率高达40%~50%。凡是卫生状况恶劣,通风设备闭塞,生活贫穷,没有条件经常沐浴更衣的人,都很容易染上此病。
1812年,拿破仑带领60万大军讨伐俄罗斯,最终大败而归。100多年后人们才知道———拿破仑失败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一种小小的体虱导致的。体虱把斑疹伤寒带给了法国远征军,也把失败的命运带了过去。斑疹伤寒几乎每次大规模暴发都伴随着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塞尔维亚于1914年11月暴发猛烈的斑疹伤寒,不到6个月,死亡15万人。前苏联从1917年到1921年,斑疹伤寒患者达2500万人,其中250万人死亡。
面对那么多无辜的生命被剥夺,医生和科学家们带着勇气和自我牺牲的精神投入到了解和揭示这种流行病的工作中。他们中的很多优秀者,不仅用动物做实验,还将斑疹伤寒的病原微生物注入自己体内,进行着一次次濒临死亡的自体实验。俄国医生莫楚科夫斯基、英国医师贝科特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研究的最后阶段,美国病理学家立克次和出生于欧洲的普洛瓦泽克做出了决定性的贡献。立克次通过动物实验,第一次找到了斑疹伤寒的病原微生物,并证明此病得以传播的根源是某种昆虫。普洛瓦泽克则在来自病人身上的体虱的血液中发现了斑疹伤寒的病原微生物。可惜他们二人由于与斑疹伤寒病人频繁接触,自己也被传染,先后死于此病。
在随后的工作中,法国科学家尼科尔通过动物实验,终于确认体虱是传播斑疹伤寒的元凶,并且提出了预防斑疹伤寒应该以扑灭病人身体、亚麻布制品和衣服上的寄生虫为主,做到勤沐浴、勤更衣、勤洗毛发,管理好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这样体虱无法生存,斑疹伤寒就难以传播。1916年时,尼科尔曾抽取了重症伤寒病人的少量血液,将血清再注入自己体内,以证明血液的传染性,尼科尔的工作为制止斑疹伤寒的发生和流行指明了方向。1928年,他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