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反战:网上的游戏?
2003-05-30林荧章
林荧章
中国学者以网络签名方式反对美国对伊拉克的战争,因为有人冒用签名,令这次行动演变成观点和派系之争。
“从北美到南非,纽约25万人,罗马100万人,墨尔本20万人,伦敦50万人,全球600个城市,近千万人举着反战标语,喊着反战口号走上街头,蔚为壮观的反战游行示威席卷全球。”
2月15日,全球范围内掀起了反对美国攻打伊拉克的行动。有媒体称,这是自越战以来全球最大的一次反战游行。
而在中国,则相对平静,没有出现类似的公开反战行动。“反战?在报纸电视上看过,知道一点。上街游行?没想过,好像也没必要。”2月18日,一位在北京市直机关工作的杨姓男子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的随机采访时表示。
网络上的中国声音
但是中国并非没有反战的声音。
2月10日,一条消息在互联网上不胫而走:由学者韩德强、旷新年、张广天等人发起的一份名为《中国各界反对美国政府对伊拉克战争计划的声明》在“世纪沙龙”等网站上发布流传,并征集签名。
出人意料的是,对这份声明社会各界反应热烈,纷纷加入签名的行列。据统计,到2月14日晨,签名人数接近400人,至2月18日,已增至506人,并有不断增长的趋势。
北京时间2月13日,远在西亚的卡塔尔电视台评论称:这是近年来中国人第一次向全世界公开发表自己的反战声音。
反战声明长达2000多字,把美国将对伊拉克动武称为“侵略战争”:“目前正在策划中的对伊拉克战争,将以更残忍凶暴、更灭绝人性的手段,对包括伊拉克妇女、儿童在内的手无寸铁的平民施以空前的屠杀。”
声明在向中国各界征集签名时表示:“中华民族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在国际事务上,中国人的声音不会缺席,也不可忽视。”
发起人之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韩德强在解释发起声明的缘由时说,反战首先是对人类文明基本准则的捍卫,“中国能够有这样一种声音就是一种向民主和人权进一步推动的方向迈出的一步。至于采取网络签名的方式,则是因为“目前网络看来确实是一种成本比较低、收益比较好的方式,可以作为民意恰当的表达。”
真假签名案
正当网上签名不断增加的时候,突然出现了另外的声音。同是在“世纪沙龙”,有人发表文章指出,签名中有假冒行为。被鉴别出来的人包括何新等知名或不知名的人士。
2月14日,在“博讯”等网站上发布了多名学者否认参与签名的声明,其中有的措辞相当激烈。相当多的人表示,他们的见解和所谓的“反战宣言”所表达的完全相反,对冒用自己签名表示强烈谴责。在争论中,至少已有山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王玮提到了法律后果。
2月18日,发起人韩德强、王小东在新浪网接受访问时也承认,由于操作技术和签名程序上有漏洞,确实存在冒签、重签、漏签的行为;而且并不像此前流传的,全部是中国学者签名,相当一部分人并非学者。在发现这一问题后,主办方马上撤掉了被冒签的名字,同时改进了签名的程序,现在真实性可以达到98%以上。
在真假难辨的这段时间内,此事引发极大争论。质疑、谩骂、讥讽、理性非理性的争论层出不穷,火药味越来越浓。除了所秉持的观点不同外,还上升到所谓派别之争。对反战宣言,甚至有人追问“政治动机”。
在互联网上还有这样的花絮:“签名活动”期间正值美国国务院政策规划办公室主任哈斯访华,美国方面也得到了“宣言”,美国大使馆还获得了这份声明的拷贝并询问这些学者的背景。消息传出,有些人士“在美国驻华使馆要核查签名人士背景的情况下,不得不修改自己对《反对美国政府对伊拉克战争计划的声明》原有签名立场的表态。”
一份反战签名,从意识形态之争又向道德和立场方向演进。一些旁观者发出这样的呼吁:“闹剧该收场了。”
反战签名与民意渠道
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所长喻国明教授对此的评论是:网络签名其实是一种游戏,只是一种沟通的渠道,但是因为真实性、可信度低,真正能发挥的作用还是比较有限的。
全球多个国家人民都参与了反战的“大合唱”,而作为一个大国国民的中国人却“缺席”其中,在某种程度上让人感到遗憾。
多年来致力于社会政治学研究的冯仕政认为,全球大范围地爆发反战游行,是因为战争与其中的大部分国家的国民生活有关,有可能影响到一般民众,同时,在许多西方国家,人们有更多的政治参与意识。而对中国老百姓而言,战争对一般人的影响不大,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人们的政治参与意识不是很强,因而没有出现类似其他国家的反战游行。
北京大学传播学院副教授焦国标博士指出,深刻影响大众的媒体也要在更顺畅的表达上积极争取,拓展对媒介进行支持的“半径”。
喻国明教授也表示,在舆论环境建设上,有关部门应建立更多更顺畅的表达渠道。他同时也提醒,“自由”是民意表达里的一个价值,但不是全部,这其中需要保持好一个“度”,即在相对自由充分表达的同时,也要注意发展、稳定。另外,百姓也要培养一种“公民的媒介素养”,能正确、有效地使用媒介——而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