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客家吉祥文化

2003-04-29廖云白

寻根 2003年1期
关键词:外祖父母绣花外孙

廖云白

定南客家人的由来

定南县位于江西与广东交界之处。自古以来,这里便是人烟稀少的山区。天然的屏障成了历代绿林草寇隐身之地,尤其明末建定南县治之前,三巢作乱,官民不宁。隆庆三年(1569年),明政府在莲塘里(今老城村)筑城建衙,割龙南县之高砂堡、下历堡、横江堡,安远县之大石堡、小石堡、伯洪堡,信丰县之潭庆堡组成定南县治。据考:

龙南割来164户,1131人(男781人,女350人);

安远割来98户,605人(男431人,女174人);

信丰割来48户,119人(男99人,女20人);

合计310户,1855人(男1311人,女544人)。

当时,莲塘里居有兰、罗、雷三姓。旧县志云:市井寂寞,户口稀疏,使非三百名之众,其何以成县治。而后定南采取“寓兵于农,寓民于兵”的善政,逐年迁入了黄、廖、谢、陈、钟、李、何、袁、张、叶、彭、赖、缪、徐、曾等姓氏的 客家庶民。他们都是明初和定南建县之后,陆续从福建、广东再转迁至此的。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定南县普查人口时,已发展到19427户,122460人(男67646人,女54814人)。

绣花帽的渊源

定南客家人有其独特的风俗习惯和文化积淀,集中表现在日常衣食住行当中。据说在清光绪年间,定南境内瘟疫蔓延,居民死的死逃的逃,全县只剩下7万多人。当地客家人通过种种手段来企求平安,绣花帽便成为寄托美好愿望的最重要的载体之一。到了清末民初,绣花帽风俗达到最高峰。七岁左右的小女孩,都要手持针线开始向母亲学习绣花。女孩如果不会绣花,成人后要靠媒妁甜言才易嫁出。每逢节日前后,特别是春节闲暇,老的少的总是成群结队坐在大门口边聊天边绣花,一片欢乐景象。

客家女喜绣的童帽

绣花帽的种类很多,根据年龄和头型设计分类,有婴儿型、幼儿型、童年型、少年型等,每种型号有固定尺寸如以1.2尺、1.4尺、1.6尺布料为大小标准。较为简单的花帽有狗头帽、兔子帽和水杓帽,比较复杂的有平顶帽、扁鸡帽、围花帽和莲花帽。花帽做成之后,一般要配上两个小银铃,孩子戴上摇头时可发出响声。

绣花帽以黑色斜纹棉布(俗称阔缝斜)为绣花面,绣花时不用绣花夹,绣好一块再绣一块,然后连接成型。所用绣花线,以大红、水红、橘红为主,绿、蓝、白、黄色为辅,有的套上金线和银线,也有的图案全用有色扁线结成。绣工相当复杂,没有生活知识和艺术鉴赏能力,往往会因套色不合理而被拆除,绣好之后还要懂得装饰,才能更好地体现每组花的吉祥含意。

定南客家尚未出嫁的闺女,就要为自己日后结婚刺绣好祖宗三袋(俗称肚兜,即子孙袋);结婚以后或有身孕时,即着手刺绣婴儿戴的简便狗头帽或兔子帽,还有婴儿满月时戴的扁鸡帽或平顶帽,不过往往怕人讥笑而躲在房内制作;随着孩子的年龄增大,过不了两三年又要更换新花帽。子女多的母亲一年四季几乎没有空闲,经常刺绣到深夜鸡啼才能入睡。如果闺女出了嫁,接着又做了外婆,那就更忙碌辛苦了,按客家常规少不了要刺绣制作一顶复杂而又昂贵的围花帽(多数选择工艺精美的莲花帽,即全堂开瓣铃帽)送给外孙,穷人家做外婆的甚至为了这顶莲花帽而负债。

具有客家风的铃帽

定南盛产莲花,民间逐步创造出具有象征意义的莲花帽。莲花帽习惯上称为铃帽,在定南客家最为时兴。铃帽又分全堂铃帽和半堂铃帽。所谓全堂铃帽其装饰银器一件不能少;半堂铃帽则少些银牌,但绣花和组装同样有严格的要求。

铃帽的构造很复杂,由帽顶、帽尾、腊涉(即后脑)、左面颊、右面颊、月光花等多块连接组成。绣工特别仔细,丝线套色要主次分明,特别是左右面颊图案是对称的,套色不能有异。待帽子全部连接好以后,在脑门前安装一个虎头月光。然后,还有一道最复杂的工序,客家人称“梭帽埂”,即在帽顶与腊涉连接之处,做成两厘米高的一条粗脉(似田埂),采用大红和纯白粗梭线挑织成八卦图案或“”字,象征万事顺利。但多数人要请老绣花工才能完成。接着是安装各种吉利银器,最后一顶五彩缤纷的铃帽便做成了。

制作铃帽之前,做外婆的首先要将自己的祝愿告诉剪花样娘娘,比如说要刺绣“长命富贵”、“五子登科”、“莲笙桂子”、“连中三元”等吉祥图案,以便剪花样娘娘按要求设计下剪;然后到银器工匠店去订做一套银器。

铃帽的银器安装有一定的规矩,大概位置如下:

老寿星(俗称伯公)一尊。钉在脑门中心月光花的上半部,是祝愿这孩子与星同寿。

八仙神像一套(有立体和平面两种)。铁拐李、汉钟离、吕洞宾、张果老四尊像钉在左脸颊上端(即太阳穴至耳朵后);韩湘子、蓝采和、曹国舅、何仙姑四尊像钉在右脸颊上端,是祝愿孩子长大以后智慧过人,似神仙一样万事皆通。

长命富贵吉事牌一面。每个字如铜钱那么大,“长”与“命”二字放左边张果老后面;“富”与“贵”二字放右边何仙姑后面,祝愿孩子长命百岁,合家富贵幸福。

银吊牌一套(共5个)。吊牌皆铸成蝴蝶或蝙蝠图形,在其翅下串着3条小银链(2至3寸长),每条银链下端有个菱形空心小珠(俗称番薯角)。这5个吊牌安装在腊涉(即脑后)莲花瓣上。其含意很多,如五子登科、五福临门、青云得路、满堂富贵等。

银梅花18朵。每朵梅花如黄豆大,从左脸颊下端沿扁线边至右脸颊摆匀钉上。其含意是有十八罗汉护佑能一路连科中状元,也包含着梅开百福之意。

银灯笼一对。每只灯笼上面都有个铜钱大的伞形小圆盘,圆盘周边有5条小银链垂下,下端再吊着“番薯角”,圆盘中间吊着四方形的空心灯笼。灯笼对称安放在帽埂左右角上,孩子头部摇动时发出丁丁当当的响声,表示金榜题名,荣宗耀祖。

圆形银铃(拇指大)3至5个。钉在帽尾下端,头部摇动时发出丁丁当当的响声,意为连中三元或五子登科。

银链一条。安放在左脸颊下端(即耳朵前面),从颈部拉到右脸颊下端,主要是戴上铃帽后起松紧作用,其拉手那一头有个平面小寿桃。

红布签条一对。大约9寸长,头小尾大,尾部呈三角形,再钉上银铃。安放在腊涉里面正中位置。这红布签实际是神台左右下垂的吊带,借用于此表示各路神仙保佑小孩一年四季平安无恙。

代表定南客家吉祥文化的铃帽,是专门为首次来外祖父母家拜年的外孙所准备的吉祥礼物。如外祖母没有制作好铃帽,外孙是不会来拜年的,往往拖到两三岁甚至四五岁才来探外婆。人们常说的“打铃帽”三字,言外之意是外孙要来拜年了。客家人把铃帽当成最高尚的礼物,是因为它集中了外祖父母对外孙的美好祝愿。外孙回家时,由外祖母给戴上铃帽,然后由母亲背着或双手抱着,到隔壁邻舍去讨一点“百家米”(俗称叫化米),向祖牌三叩头,拜过外祖父全家人,再从正大门走出回家。回到家以后,母亲会将铃帽储藏于箱内,只有逢年过节或走亲戚时才取出来戴上。

孩子长大以后,一定要报答外祖父母。在婚配之日,习惯上要用10柬满门帖请外祖父母一家人来喝喜酒。久而久之,母舅父成了外祖父母系统的首要代表人物,“天上的雷公,地下的舅公”,宴会上固定坐上席第一位(俗称坐上横头),如果母舅父没有就座,其他亲朋是不敢入席的。

猜你喜欢

外祖父母绣花外孙
对视
松鼠绣花
江南绣花楼(组诗)
岜沙苗寨绣花女
要像绣花一样精细“立法”
不同寻常的暑假
夫妻一方死亡另一方将子女送他人收养是否应当征得愿意并有能力抚养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同意?
外孙啊,姥爷想念你
“家”类外祖父母称谓的地理分布
记账让外孙有钱不乱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