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幸福衡量财富

2003-04-29

决策与信息 2003年11期
关键词:富人幸福感财富

最近,许多专家、学者与普通百姓均从不同角度,就当今财富与幸福这一话题发表了不少真知灼见。林林总总的思路和论述无异于奏响了一支幸福与财富交响曲。下面摘介的是他们的文章和发言。张振新:

社会需要正确的财富观

迄今为止,人们对于财富的认识并不正确,这可以从经济活动中的下述行为得到证实:

忽视财富的创造,看重财富的集中;轻视实业投资,强调所谓的资本运作;富人忙于敛财,不愿承担社会责任;更有一些为富不仁之徒,借助各种有损于社会与他人利益的方法来增加个人的财富,特别是这种为富不仁的行为正在将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引向歧路。针对这些有碍于社会健康发展的严重问题,我们有必要对中国社会正在形成中的各种扭曲的财富观加以批判。

要纠正中国社会目前这种已经被相当多的人所接受的错误的财富观,鼓励人们积极地从事各种创造财富的经济活动,我们首先需要的就是文化的药方,这是因为文化往往压倒经济。戴维·兰德斯在《国家的穷与富》一书中断言,如果说经济发展给了我们什么启示,那就是文化乃举足轻重的因素。西方从传统社会到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很大程度上就是由类似于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这样的文化变革所促成的。没有这样的文化变革,就不会有资本主义精神的产生和工业化社会的发展。从文化的角度来讨论财富观问题,我们就会发现,财富与价值的创造基本上是一种道德行为,这是因为,任何在市场上获得认同的产品或者服务,同时也必须在道德上获得人们的认同。人们为什么会憎恨毒品交易和走私这类经济活动,就是因为它们是不道德的。一个企业为什么会有市场竞争力,归根到底就是因为它生产的产品或服务是有用的,而向社会提供有用的产品或服务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这需要生产这些产品或服务的企业、特别是领导这些企业的企业家必须具有非常高尚的品质。茅于轼:

超越财富享受人生

财富应该包括三个层次:创造财富、保护财富和超越财富。保护财富是创造财富最有效的动力。中国经济面临的最大危险就是贫富差距的扩‘大。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建立保护财富的体系,保护穷人和富人的财产。穷人的财产虽少,但与之性命攸关;而保护富人的财产,就是鼓励穷人争取成为富人。如果富人的财产得不到有效保护,那就没有人敢做富人了。

现在一些人很有赚钱的本领。赚钱虽然是一种享受,但根据边际效用递减规律,钱赚得越多,每元钱带来的快乐就越少。财富最终带来的快乐是有限的,因此有必要超越财富的羁绊,在更高层次上享受人生,因为这是社会追求的最终目标。

很多中国人看不得别人比自己富裕,这是一种不良的思想方式。经济学证明,追求比别人过得好会导致社会的灾难,而追求自己过得好会导致社会的繁荣。无信导致了中国现在进步缓慢,仅仅这一点每年就造成上千万亿财富的浪费。如果改进信用,我们的经济增长也许能翻番。我们在谈论致富时不得不面临这样一个矛盾,一方面要发展经济,一方面要崇尚道德,如何才能调和这种矛盾?很简单,追求财富和利益的时候不妨碍别人同样追求财富和利益,在这样的原则下,自己能致富,社会也能致富。市场经济发展200多年就是由于这一条规则改变了全世界的面貌。因此,中国更需要调整自己的传统,以适应民主政治和市场制度。王珏:

富人为富与公平

富豪的出现,是中国大陆市场化改革产生的标志性景观之一,这个景观是否值得自豪,取决于他们是否获得了大众的足够尊敬;他们受人尊敬与否,根本上在于获得财富的方式是否经得起考量。更多的财富当然意味着更多的责任,问题是更多的财富从何而来,致富的手段是否合乎市场逻辑。如果是就应该为之欢呼,为之自豪,因为他们的存在,为社会树立了一个通过自我努力而合法致富的标杆;如果不是,那么我们就不应该承认它是市场化的结果,而是反市场化的结果。而任何反市场化的致富方式,都是社会不能容忍的,因为它破坏了游戏规则。

然而,所谓合乎市场逻辑,有两个基本要求:首先是起点的公平,其次是过程的公平。起点的公平意味着机会的平等,在机会均等的情况下打拼的是个人能力。建立在公平竞争基础之上的富翁就是受人尊敬的富翁,否则,我们就没有理由反击大众层面的所谓“仇富心理”。事实上,大众层面甚至从来不存在所谓的“仇富心理”,我们为什么不仇恨比尔·盖茨?大众所仇恨的,其实是富人赖以致富的非法的不公平的手段。

在合法致富的起线上,都是一样机会平等者吗?现实中,一旦拿起这个尺度,这个景观就变得不那么令人自豪了。我们不得不遗憾地指出,权力资本化是造成机会不平等的根源之一。从起点不公平出发,延伸下来的是过程的不公平,或者说,是交易规则的不公平。

事实上,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并不能保证结果平等,因为即使公平竞争也会有输赢,但因为公平竞争本身包含了起点公平与规则公平,所以这种输赢是公正的结果,不平等是可以接受的。

只有将富豪们置于公平的规则和同一起跑线之下,才能消除杀富济贫思想,根除仇富心态,整个社会才会对先富之人有一个宽松的环境,这个社会的总体财富才会向前良性地发展,国家才会真正走上良性的轨道。李径宇:

富人应当重塑形象

按照邓小平当初的设计,中国社会最终还是要回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来。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寄望“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去带动更多有赚钱欲望的人富起来,并说,走出精神的藩篱,帮助更多人致富,将可能是富人解决安全问题的最佳途径。有关专家指出,去年,中共十六大报告寄希望富有阶层要为下一步社会财产再分配起到自己应有作用。

近期频繁的杀富事件后,就如何确保富人生命安全的问题,一些相关专家向富人提出忠告,归纳起来,不外是三种远水不解近渴的方法:第一,用实际行动重塑富人守法公民的良好形象,消除公众的“仇富心理”;第二,合法经营,依法纳税,确立“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的财富观;第三,顺应历史潮流,为中国接下来要进行的社会财产再分配做出实际的努力。微远:

走出“妒富”心理瓶颈

“妒富”心态给我们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危害不能小视。它使合法致富的人怯于彰显财富,使平均主义大行其道,使所谓“吃大户”、“劫富济贫”名正言顺,使整个社会缺乏创业的“舆论生态”,使经济发展缺乏应有的动力源泉。

“妒富”心态是一种扭曲的心理病态,是平均主义病毒和嫉妒细菌混合作用产生的怪胎。“妒富”追求终点平等,往往只看拥有财富的结果,不看创造财富的过程;只看财富差异,不看努力的程度;更有甚者,认为是别人富导致了自己穷,结果心理失衡。有的甚至偏激干出种种恶行。因此,“妒富”心态不仅不合时宜,而且危险。

“妒富”是我们今天必须走出的“心理瓶颈”。诚然,我们社会中存在为富不仁的现象,存在过“胆大发财”的人,也存在收入差距拉大的潜在趋势。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目前做大蛋糕是我们每个人的根本利益。“为富不仁”、“胆大发财”毕竟只是我们制度建设过程存在的暂时缺陷。由于制度的完备,这种人将越来越少。政府也会通过经济手段把贫富差距控制在一个合适的限度内。面对发展不够的实际,我们要向前看,把思想观念建立在“起点平等”的基础上,共同营造一个富人能进一步放心致富,穷人心态平和、愿意通过努力改变自己命运的“高效率社会进化机制”。这对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经济的活力和自主增长能力,具有长远性、根本性、决定性。傅盛宁:

站在财富——幸福的座标上

一个人吃不过三餐,睡不过一张床。财富增加了,幸福感不一定同比增加。这是世界之惑,人类之惑。除非在财富增加的每个台阶,有本事过一种全新的生活。

据有关报道,比尔·盖茨和他妻子累计向社会捐款达140多亿美元,相当于他现在个人资产的60%。我们不妨从人性的角度来解释盖茨捐款的动机:这个世界上有这一类人,以施予为幸福;同样,很多人以获得为幸福。在追求幸福感这点上说,其实是没有区别的。如果硬要说前者更可贵,其一是因为稀少,其二是这种慈善行为符合人类群体发展的需要。女口止匕而已。

“应该怎样使自己更幸福”这个问题,对很多企业家来说,并不是一个外在的问题,而就是人生的问题。遗憾的是:懂得赚钱的人不少,但懂得生命意义的人不多。

一个城市的居民是否幸福,并不必然等于GDP排在多少位,人均收入有多少。在财富还短缺时,幸福感与财富同比递增。当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人们的幸福感可能不再与财富增加有直接关系。这时候,就需要调整生活目标,提高生活品位。城城:

财富孵化出的幸福

香港专栏作家张立曾这样妙论金钱与苦乐:口袋里无钱心里也无钱的人不算苦;口袋里无钱,存折里无钱,但心里装满钱的人最苦;口袋里有钱,银行里有钱,但心中无钱此为大福。

为情忙,为爱忙,为工作忙,为事业忙,忙忙忙!为钱累,为财累,为食累,为生活累,为生命累,累累累!被命运这根指挥棒牵引,我们到底为谁而忙?财富时代,我们绷紧每一根神经,如同上足发条的钟摆,被生活劳役。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残酷的沸腾时代,瞬息万变的世事让我们忙不胜忙,哪有空闲享受生命的闲适呢?想到那些终日为别人为财富而打工的人,一种莫名的悲哀就会由衷地涌上心头。

好像我们都成了财富的奴隶。眼睛顶着遥不可及的财富,身上的汗都来不及流,我们意恐落后于时代,落后于他人。越是攀比,心理越不平衡,当然日子也就过得越苦。面对财富这个诱人的字眼,有的人让财富为自己打工,过着悠闲潇洒自在的生活。有的人为财富打工,终日铆足了劲儿到头来除了过个相对安稳的日子外,有什么活着的乐趣可言呢?一个人对财富的态度实际上就是对生活的态度。

也许有人会说,莫以财富论英雄。而当一个人沦落为财富的戏子时,幸福也就离他很远了。幸福就是幸福,是辩证的,与诸如功名利禄无关,它与你的生活态度有关,它只是你劳动的产物,是你脑力和体力的总和。我们不可能用一把尺子丈量你人生的长度,衡量你活着的质量;也不可能用同一杆秤衡量你存在的分量。你就是你,何必一味强求自己迎合财富时代的喧嚣热闹浮华呢?

一人一世界,你的存在就是你最大的财富,你手中真正拥有的一切才是你最终的成就。当懂得拥有财富后享受闲适人生才是幸福的;当没有财富时保持追求财富的执著精神,你才是自己的主人。

为幸福打工,幸福是一种态度和力量;让财富孵化出幸福是一种境界和精神。陈舂艳:

人们最终追求的是生活的幸福,而不是有更多的金钱。因为,从“效用最大化”出发,对人本身最大的效用不是财富,而是幸福本身。

传统经济学认为增加人们的财富是提高人们幸福水平的最有效的手段。但现代学者认为,财富仅仅是能够带来幸福的很小的因素之一,人们是否幸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很多和绝对财富无关的

因素。举个例子,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美国的人均CDP翻了几番,但是许多研究发现,人们的幸福程度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压力反而增加了。这就产生了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我们耗费了那么多的精力和资源,增加了整个社会的财富,但是人们的幸福程度却没有什么变化。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幸福学”(HedOnOmics)理论提出:我们的最终目标不是最大化财富,而是最大化人们的幸福。

那么除绝对财富外,还有哪些因素在影响我们的幸福呢?

时间性的比较和社会的比较可以给人们带来幸福感。比如你最近在上海的市中心买了一套别墅,你觉得很开心。但实际上你觉得开心只有很少一部分,因为你住在这样的房子里给你带来的,更多的是因为比较而产生的。从时间性比较来说,如果你以前住在阁楼里,那么现在你住别墅你会感到非常幸福。如果你以前住的是花园洋房,那么你不会感到特别开心。从社会性比较来说,如果你和你周围的人,你的朋友同事进行比较时发现,其他人都还住在普普通通的公房,而你现在有自己的别墅,你当然会很开心。如果说你周围的人现在已经都住在更好的地方了,那么你就算住在别墅里感觉舒服,你也不会非常开心。

幸福的另外一个来源是脉冲式的变化所带来的。如果一个人一直过着优越的生活而没有什么变化,他是不会比一般人幸福的。也就是说,舒适并不是幸福的重要因素。而如果一个人本身生活水平不是特别高,但是他时不时地会有一些起伏变化,比如旅游、探险等,这些脉冲式的快乐则能使人感觉到更加幸福。美国人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但据调查欧洲人普遍感到比美国人幸福,欧洲人虽然住的房子比美国人小、开的车子也比美国人小,但他们省下了钱来度假。不一样的生活方式,产生了不同的幸福感。

“终极目标是幸福的最大化”的论断,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新的视窗。绝对财富的鸿沟无法填平,而幸福感却会将可能被每一个人所拥有。我们关注财富人生,希望财富增加的时候,幸福感也能与日俱增。我们同样关注弱势群体,希望每一个普通百姓都拥有幸福。增加全社会的幸福感,这是政府的责任,也理应成为社会上每一个成员自发的追求。当然,社会在进步,满足感和不满足感都是相对的,不以偏概全,新经济学可以引导看事物好的一面,不把坏的一面放大,来让人们获得幸福感。

猜你喜欢

富人幸福感财富
7件小事,让你下班后更有幸福感
奉献、互助和封禁已转变我们的“幸福感”
“富人治村”:好得很,还是糟得很
七件事提高中年幸福感
好奇心是一生的财富
像富人一样去思考——读《富人是如何思考的》
如何应对第三轮财富洗牌?
渐富人群
幸福感
“火红财富”的拥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