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的逻辑
2003-04-29拓植久庆
拓植久庆
勿庸置疑的,具有软性的想法与思考的人,是最适合担任指挥官的了。如果老是抱持固定的观念,到后来都教条化了,这种人若担任率领众多下属的指挥官之职一定是非常不适合的。
头脑硬梆梆的人,绝对不能配属在需要柔性思考及临机应变能力的最前线部队之下,若真的要用这一类的人,可将之安置在管理部门。而且,必须要搭配能圆融地和上司及下属沟通的人员。若不这么做的话,整个组织就会完全僵化了。
“战场”其实是一连串突发状况的连续,下一步要做什么,很多时候是无法完全预料得到的。如果对于偶发事件的反应太过于惊讶,就绝对不能担任最前线的指挥。因此,在迎战出击的更早以前,就要先想好在战场上会发生的各种状况,并实际地思忖出因应的对策,从现场的特殊性到对敌意图,都要周详考虑,然后准备好你个人认为最佳的解决方策。
到底教条式的思考存在着什么样的问题呢?举例来说,培育出教条式人物的前苏联军事顾问曾到中东指导埃及等国的军队,但是,却导致他们所教导出来的人,在五次的中东战争中,连连遭到惨败的命运!
当然,除了上述因素之外,以色列军队和阿拉伯诸国军队的资质有一段落差,也是成败的关键之一;然而,“教育”对整个战争造成重大的影响,毕竟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在拿破仑时代,一般士兵的教育程度普遍低落,于是他便对陆军采取密集队形,也就是将士兵聚集在少数头脑聪颖优秀的人员之下的一种形式;同时,将炮兵个人的工作范围限定得非常狭窄,以便教育他们,使他们能依制式规定来行军。当指挥官下令瞄准后,其他人或是填装炮弹、或是清除炮身内部,只让他们执行一个或两个动作。
然而现在,高中以上毕业的人数众多,应该都可以透过容易理解的映像化方法,来实施超高难度的训练。因为藉由VTR等映像、彩色的连续照片、插画方式的解说图等工具的使用,可以让士兵在极短的时间内便熟悉一切,和以前比较起来,真是相差十万八千里。
特别是实战,其中有太多不确定的要素,而且还会不断地扩展,如果下命令时,限定范围过小,很容易产生不合适的情况,永远追着新的状况变化跑。如此一来,后方的司令部才刚下命令,新的命令又接踵而至,容易变成朝令夕改的情况。因此,柔软灵活的对应,确实是迫切需要的。“没有什么能多过战争的不确定因素了。”这是十八世纪初有名的冯·克劳塞维兹所说的名言,可真是一针见血呀!
究竟遭遇战斗时会有多少不确定因素呢?举个实例来说,作沙盘推演的遭遇战所下的决定,大概要靠丢出二十个骰子产生的数字来判断。由此例可大胆断言:“战斗”是由不确定因素所堆叠而成的。总而言之,“战斗”绝不会是作战手册上教导的任何一点,而是一连串应用问题的连续。
在组织中,一定要有某一程度的柔软性。如果组织太过僵化,在不容一刻延缓的第一线,而对无时无刻不在变化的战斗常常会有窒碍难行的情况发生。举例来说,一九四四年诺曼底登陆战役,德国国防军最高统帅部并未赋予当地部队的司令官命令装甲部队投入战事的权限,而是全部都要希特勒的认可才行。也因为这样,造成六月六日联军开始作战之初,德军大大延迟的结果。正如隆美尔将军事前所预料的,最初的二十四小时内,发生了决定性大延迟的情况。
中世纪或近代的战争,两军的行动速度不若现在迅速,即使慢慢仔细地准备也不会来不及。即便如此,三国志中蜀国的刘备,曾经两次遭受奇袭,甚至陷入必须舍弃妻子才得以脱困的窘境。而造成这样的结果,除了大意,还是大意,就算他在日本是颇受欢迎的三国志人物,但刘备是否具备大将之才,笔者则完全不敢苟同。连敌人接近的情报都无法掌握,即可看出在防备上出现了最最根本的缺陷。至于在夷陵的布阵或后卫的配置上,可说是毫无军事的头脑。从这一方面的思考逻辑上,可以看出能力的缺乏,是足以令人丧命的。
若有某件事发生了,要如何让它发展?如何进行观察?这种推演能力,平日就应该好好培养。有些人在进行思考时,思路总是非常非常地狭窄,一旦直接面对紧急状况时,就无法拥有宽广的视野,整个思考的范围就变得十分狭窄。在思考过种种情况后,问题当然会愈缩愈小,思考的范围也必然随之变小,但在最后再将问题换个角度思考,不也是很好吧?重新回到原点,再一次宽广地浏览整个问题,然后再组合起来,最后导出结论。
指挥官最常被要求的,是经常保有宽阔的视野。这样的话,在可能的范围内,可以知道很多不同的因素,而且在进入下结论的步骤时,也能轻松应付。绝对不能在最早的阶段就将自己收集情报的来源切断,然后胡乱得出结论。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最好能常保脑筋柔软、灵活,并且有余裕注意、关心周遭的事物。
关于指挥官的适性,也就是是否适合担任指挥官的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就单看你是否能将自己好不容易作出的决定,因应状况的变化而愿意予以舍弃而定。假设已完成了百分之九十九,只剩下百分之一,此时要你毫不吝惜地放弃。这种事你做得到做不到,就是这个问题的关键。
有人为了完成剩下的百分之一,反而造成非常大的牺牲。假设这个时候停止追求这剩下的百分之一,开始寻索新的战术布局,难道不是依照新状况的产生所应采取的必要手段吗?
最佳良策就是当下放弃。不是整个僵化在里面,等待时机的到来,而是加一把劲、调整战线。但是大部分的场合都会有时间等方面的限制,让你不论如何都必须作出决定。在这种情况下所考虑的,大概都会朝最消极的方向去进行吧!例如,今后如何投入最少就足够……等等。
中途放弃已经进行到某种程度的工作,这样的决断力,在商场上也是必要的。若只是因为先前已投注了很多资金,所以只好不断追加,这样做内部反而可能潜藏着增加新损失的危险。在商场上,零并不是终结,负数则会无止境地扩大。“好不容易做到这个地步……”、“难道真的不能再做下去了吗?”你会怎么想呢?就在这里,这里存在着一个很大的胜负分歧点!